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PASSIVE MARGIN AND SONGPAN GARZ? FOLD BELT, CHINA  相似文献   
12.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张珍 《四川地震》2007,(3):22-27,48
回顾了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中期、短期与临震预报,以及震后趋势判断的过程,简述了当年预报所依据的各类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4.
Long-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mperature record from Chinese Loess Plateau is rare. An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1826-2004)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north-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tree-ring width analysis. The reconstruction captures 39.3% (p<0.001) of the variance in the instrumental data ove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from 1951 to 2002. The reconstruction shows a high temperature period of 1928-1933,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timing of the extreme drought event in 1920s in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The two low temperature periods in reconstruction are 1883-1888 and 1938-1942.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in study area has also increased since the 1970s, but has not exceeded the temperature in 1928-1933. Besid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construction is also verified by the local dryness/wetness index and other dendroclimatolog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将一定范围内的地震数据假设为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的叠加,并同时认为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分别满足不同参数的二维泊松过程.通过引入N阶距离概念,将叠加的二维泊松过程转化为一维的混合密度函数,在对距离阶数进行选择的基础上,最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混合密度分解,以达到提取地震丛集模式的效果.文中将该算法应用于我国西南地区松潘及龙陵主震前丛集地震的提取,并与C值的时间扫描结合,深化了这两次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黄龙玉矿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小黑山一带,矿体产于三叠系公养河群板岩与花岗岩接触带上。自古生代以来,除石炭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外,其它地层均有出露。矿区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侵入。黄龙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矿物成分为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相对密度2.65~2.70,折射率1.54~1.56,Fe3+为致色离子,颜色成因以内源氧化转色为主,隐晶质—微粒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本文对黄龙玉产出的地质特征、宝石矿物学特征、品质特征以及与相似宝玉石—田黄和黄色翡翠对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市场宝石的鉴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川西松潘高原5月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省松潘县西部牟尼沟二道海采集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173年树木年轮年表序列,并依据响应函数、相关与偏相关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年表对5月降水较敏感,并由此重建了1837-2009年松潘高原地区5月降水序列.结果表明,1837年以来松潘高原地区先后经历了5个偏湿阶段和3个偏干阶段;以重建的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为基准,在重建的16个气候时段中1961-1990年是降水最少的气候时段,而1837-1860年则是降水最多的气候时段;降水发生了多次正负突变,比较可靠的突变点出现在1863年前后、1874年前后、1890年前后、1904年前后、195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重建序列周期变化明显,存在2~4年、16年和32~50年为主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8.
松潘-摩天岭金成矿带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阳山金矿是近年在该成矿带上发现的一超大型岩金矿床.对其地质特征研究表明,除受构造控制外,岩浆岩、地层对矿床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属浅成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下一步找矿主要利用地物化遥等手段进行综合找矿,逐步解剖Ⅰ级-Ⅱ级-Ⅲ级远景区,寻找有望靶区,在找矿思路上要从矿床类型上突破,优选次序是破碎蚀变岩型-微细浸染型-石英脉型,应加强对含矿构造安昌河-观音坝主破碎蚀变带,尤其要加强其南北两侧及深部的研究和勘查.  相似文献   
19.
四川松潘马拉墩晚三叠世侏倭组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松潘马拉墩晚三叠世侏倭组首次发现大量遗迹化石。本文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两个遗迹组合,即Megagrapton-Arthrophycus组合及Neonerei-tes-Phycosiphon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 (1967)[1]Nereites遗迹相。同时利用遗迹化石及沉积特点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侏倭组的沉积环境为大陆斜坡下部至盆地边缘。  相似文献   
20.
松潘造山带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潘造山带广泛出露印支期后碰撞型花岗岩类, 其中包括埃达克质花岗岩类、A型花岗岩和I型花岗岩, 但目前人们对该区印支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松潘造山带马尔康花岗岩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A/CNK=1.10~1.20), 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 获得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8±2Ma, 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0±2Ma.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K2O/Na2O=1.13~1.75, 富Rb、Th和U, 贫Sr、Ba、Co和Ni等元素; 稀土元素组成上显示存在强到中等的负Eu异常(Eu/Eu*=0.15~0.65);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ISr) 为0.70712~0.71137, εNd (t) =-10.36~-8.43, 锆石εHf (t) =-11.8~-1.1.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 它们的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其中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源岩类型主要为地壳中的泥质岩类, 而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源岩主要为地壳中的杂砂岩类.结合松潘带的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岩浆岩的组合分析, 印支期岩石圈拆沉作用可以用来解释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在松潘带, 印支期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 这不仅促使了加厚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 如松潘带印支期埃达克质和I型花岗岩浆的形成, 而且还诱发了中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如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形成.这表明松潘带印支期岩石圈拆沉作用已使地壳不同层次发生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