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9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19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92篇
地质学   1328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5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韩茂莉  张一  方晨  赵玉蕙 《地理研究》2008,27(5):1118-1129
通过聚落环境选择重审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并提出重点环境整治地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三次农业垦殖过程的研究,提出流域内聚落环境选择存在首选地与次属地的区别,从高程与地貌两项因素来看,400~600m等高区的坡地属于首选地,这里不仅是历次农业垦殖期人口主要迁入地,也是人类活动持续期较长的地带;400~600m等高区以外的区域多属次属地,二次移民是次属地农业垦殖的开端,这样的人口迁移现象在清代光绪年间后最为突出。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垦殖是以草地转为农田为主的环境变化过程,由于首选地与次属地之间的环境差异,次属地的农业开垦对环境带来的扰动更大,这里不仅成为环境问题的焦点,也是需要进行环境整治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962.
陇东黄土高原北部全新世野火历史的木炭屑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保存的木炭屑记录了野火和自然景观演变的过程,本研究通过野外考察采样和磁化率、TOC、木炭屑的实验分析探索陇东黄土高原北部地区全新世野火的历史。研究结果表明:11500aB.P.之前末次冰期,气候干旱,在半荒漠草原植被条件下,自然野火频繁发生;全新世早期(11500~8500aB.P.)野火发生频率大大降低;8500~3100aB.P.为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气候相对比较湿润,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强烈,呈现森林草原景观,野火发生几率明显下降,但在古土壤形成早期,木炭屑峰值反映有野火频繁发生,这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老官台文化(8000~7000aB.P.)时期人类用火及其放火烧荒开垦农田等活动的结果;全新世晚期气候向干旱化发展,具有游牧性质的寺洼文化(3250~2650aB.P.)出现在陇东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有一定野火活动。1500aB.P.以后,木炭屑浓度大幅度减少,反映野火很少发生,可能由于本地区半农半牧土地利用方式已经确立,人工-自然复合生态景观形成。  相似文献   
963.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木进行14C 测年,其结果分别为3430±60 a、2470±120 a、2470±110 a和3490±140 a(其中Ⅴ号火山口的碳化木进行了两次测试).根据本区存在3个火山旋回和其他地质特征以及树木的最老年龄推测,该区最后一次火山活动可能在1000~2000 a之间,并且两次火山喷发间隔大约在1000 a左右,由此证明镜泊湖火山是东北地区最危险的火山之一.另外,由于"火山口森林"地区和蛤蟆塘地区的玄武质岩石在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所含的包体特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表明该区在3490 a BP前地幔存在着强烈的不均一性,其原因可能与地幔柱的三级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64.
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全新世地质环境变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的有孔虫组合划分为5种沉积环境7个带(亚环境),从下向上依次为晚更新世陆相(Ⅶ带)、早全新世海陆过渡相(Ⅵ带:沿海低地与潮间带)、中晚全新世海相(Ⅴ带:潮下带-浅海,Ⅳ带:低潮线附近)、晚全新世海陆过渡相(Ⅲ带:开放潮间带,Ⅱ带:渴湖)和河流泛滥相(Ⅰ带:古土壤及洪积层)。^14C确定了全新世底泥炭始于9486 cal BP,Ⅳ带始于约4696 cal BP。Ⅱ带所处的渴湖环境,从约4000 cal BP直至隋唐温暖期之前,历时约2700年。隋唐暖期古土壤发育向南东减弱至逐渐消失,说明在比兴坨更靠近渤海湾的地方,潟湖持续的时间更长。广泛存在的潟湖,是牡蛎礁平原晚全新世的重要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965.
6kaB.P.东亚区域气候模拟及其变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中全新世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温暖时期。文章利用包含较详细陆面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分别加入现代植被和根据花粉化石资料转化的东亚地区古植被,模拟了6kaB.P.东亚季风气候,并研究了植被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由区域气候模拟得到的较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变图像表明6kaB.P.太阳辐射季节循环增大,高纬度地区积雪、海冰减少,极地海洋升温,导致冬季大陆冷高压减弱,使中国冬季温度降低幅度大大减小。模拟中加入恢复的古植被造成地表反照率减小,使得冬季进一步升温,这不但突破了PMIP众多模拟的东亚6kaB.P.冬季降温的局限,而且使模拟温度变化的季节特征与古地质资料更为吻合。中全新世东亚大陆全年升温导致东亚夏季风强盛、冬季风减弱;降水及有效降水增加,降水带向西、向北扩张。与PMIP模拟相比,由于模式分辨率的提高,该工作模拟出了中国东部区域性降水增加的特征并得到了较为精细的气候变化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66.
方晶  胡克 《第四纪研究》2007,27(5):797-805
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通过对11个沟谷进行钻孔调查,确认了在被切割的丘陵台地的沟谷中,埋藏泥炭广泛地发育在海拔\{2~\}10余米的不同高度; 并对钻孔样品做硅藻分析,明确了基底海拔高度在\{4~\}2m的泥炭层之下的沉积物为海生种硅藻占优势的海相层,因而取得了海水广泛侵入大洋河平原并直达沟谷深处的微体古生物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对3个代表性的小沟谷平原从沟头到沟口连续钻孔取样以及地质剖面分析,研究沟谷埋藏泥炭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表明: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 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 研究区约\{6000~\}5500年前达到全新世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  相似文献   
967.
通过对辽东半岛西部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进行钻孔调查取样,对由海向陆4个不同地点的100余个钻孔样品,进行粘土混浊水导电率测定,区分了八岔沟古泻湖平原的海陆相沉积层,查明了该古泻湖平原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平原各孔的海相层上限高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大约为海拔4.0~4.2 m,此高度代表了该古泻湖平原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间海水所达到的平均高潮线的高度.通过测定和讨论覆盖在海相层上的泥炭底部14C年代,明确了该区略早于5 800 cal.aB.P.达到全新世最高海平面.全新世最高海面期的平均海平面高度约为海拔3.4~3.6 m.将此高度与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一带的全新世高海平面期(6 000~5 500 cal.aB.P.)的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值约2 m相对比,显示出在全新世期间辽东半岛西部八岔沟一带较东部的大洋河平原有相对上升的趋势.深达9 m的B3孔的导电率有两个高峰值,反映该平原全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海侵,较晚一次海侵的最大范围达到距现代海岸线约1.2 km处.  相似文献   
968.
邢伟  鲍锟山  韩冬雪  王国平 《湖泊科学》2019,31(5):1391-1402
沼泽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区域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湿地大面积退化和消失,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恢复退化湿地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了解历史时期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则是建立合理湿地恢复目标的重要前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其中70%的湿地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威胁;但由于数据的缺乏,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形成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探讨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的发育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约从12 ka(1 ka=1000 cal.)开始发育,在距今8.6 ka以后开始广泛形成,约有35%的沼泽湿地形成于全新世暖湿期(8.0-4.0 ka);而沼泽湿地发育的高峰期则集中在全新世晚期.这种发育趋势与全球北方主要区域沼泽湿地大规模发育趋势显著不同.古气候重建表明,全新世早期东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处在有利于沼泽发育的时期,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形成;而在全新世晚期,东北地区呈现冷湿的气候组合特征,冷湿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进而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大规模形成和发育.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育的时间和规模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而温度和降水则是影响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将为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69.
玉门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及其与玉门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门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组成部分,也属于酒西盆地南缘断裂带的一支,是酒西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玉门断裂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特征,并有不大的左行水平位移分量,次级断裂走滑方向与其走向有关;玉门断裂自早更新世以来一直活动,是现代地震断裂,也是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970.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王张华  陈杰 《第四纪研究》2004,24(5):537-545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岸太湖和里下河两大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和迁移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地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7000aB.P.前。可以认为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两地新石器文化兴起的原因。之后里下河平原经历了由全新世海侵引起的盐沼化过程,古文化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相比之下,太湖古平原为一丘状台地,地势高爽,加上贝壳砂堤对海水的有效阻挡,盐沼化过程稍弱,古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