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2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ntegrated study of rock assemblage, tectonic setting, geochemical feature, fossil contained and isotopic geochronology on the metamorphic mixed bodies, exposed in the Jinshajiang suture zone, suggests that one informal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the Eaqing Complex, and three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s, the Jinshajiang ophiolitic melange, the Gajinxueshan Group and the Zhongxinrong Group, can be recognized there. It is firs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defined Eaqing Complex might represent the Meso- to Neo-Proterozoic remnant metamorphic basement or mi-crocontinental fragment in the Jinshajiang area. The original rocks of it should be older than (1627 ±192) Ma based on the geochronological study. The zircon U-Pb age of plagiogranites within the Jinshajiang ophiolitic assemblage is dat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294 ± 3) Ma and (340 ± 3) Ma respectively. The Jinshajiang ophiolite i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the Ailaoshan ophiolite in the formation age, covering the interval from the Late Devonian to the Carboniferous. Dating of U-Pb age from basalt interbeds indicates that the redefined Gajinxueshan Group and Zhongxinrong Group may be considered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and latest Permian to Middle Triassic in age. In geotectonic terms the Jinshajiang suture zone is thought to be a back-arc basin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Paleo-Tethys. This back-arc basin started in the Late Devonian, and formed in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The collision event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o the Middle Triassic l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back-arc basin and formation of suture.  相似文献   
52.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是古生代经过俯冲-增生形成的复合造山带。该地区分布有多条蛇绿岩带,其中的拉巴西蛇绿岩带是比较重要的一条,通过对该蛇绿混杂岩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蛇绿岩尽管受到强烈的多期构造肢解,但根据岩石类型仍能恢复蛇绿岩的原始层序。本文重点讨论了拉巴西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就位时...  相似文献   
53.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系统总结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该蛇绿岩由变质橄榄岩、堆积岩、席状岩墙、枕状玄武岩与块状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蛇绿岩形成于洋脊扩张环境。该蛇绿混杂岩带是义敦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中的弧前混杂带相。  相似文献   
54.
陈博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10,26(8):2287-2298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带百口泉剖面由尖晶石蛇纹岩、辉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岩相学研究表明,百口泉辉长岩分为堆晶岩(具堆晶结构)和辉长岩(具辉长结构)两类,且均经历了低-中级变质改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其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强烈的Sr异常和Eu异常表明强烈的斜长石堆晶过程。根据其稀土配分模式推测其源区为尖晶石相的地幔橄榄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地球化学特征,白碱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能够代表其源区成分,利用微量元素模拟其岩浆演化过程显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发生2.5%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通过10%~20%分离结晶可以形成堆晶辉长岩,经过80%~90%分离结晶则可以形成具辉长结构的辉长岩。因此,蛇绿混杂岩中零星分布的堆晶岩和辉长岩团块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对分离结晶过程中Nb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表明,岩浆的结晶分异能够导致辉长岩明显亏损Nb。  相似文献   
55.
鲁东-苏北榴辉岩的构造特征及其折返机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王清晨  张儒瑷  从柏林  赵中岩  叶凯 《岩石学报》1992,8(2):153-160,T001
鲁东-苏北地区出露了M型和Q型两类榴辉岩,前者的原岩为地幔岩类,后者的原岩为地壳岩类。它们均呈外来岩块产出于片麻岩中。其形成经历了前榴辉岩I、A和S阶段,在I和A阶段它们表现为韧性变形,而在S阶段则表现为碎裂变形。它们的折返过程经历了剪切回流和区域性隆起剥蚀。  相似文献   
56.
TWO TYPES OF XENOLITH—MANTLE XENOLITH AND CRUSTAL XENOLITH FOUND IN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HOH XIL, NORTHERN TIBET PLATEAU1 YangJingsui,XuZhiqin ,BaiWenji,etal.CenozoicvolcanismontheQinghai Tibetplateauanditsgenesis[J].ContinentalGeodynamics ,1997(2 ) :1~ 11. 2 XuZhiqin ,JiangMei,etal.Mantlediapirandinwardintracontinentalsubduction :AdiscussiononthemechanismofupliftoftheQinghai TibetPlateau[A].MacfarlaneA ,Sorkabi,RB ,…  相似文献   
57.
西昆仑库地混杂岩带中深海浊积岩的浊积相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西昆仑库地混杂岩带中发育一套深海浊积岩。本文在系统的沉积相分析基础上,识别并划分出本区浊积岩的7类浊积相及14种亚相,结合其成因分别对各浊积相(亚相)的沉积特征、垂向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与描述。此外,垂向上还识别出3种浊积相组合,文中对其沉积序列特征及其所代表的环境意义进行了阐述。结合其它资料,探讨了这套浊流沉积的沉积环境,认为它形成于位于消减带和海沟之间的弧前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58.
青海可可西里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和地表过程,形成了集高山、宽谷、夷平面、冰川、热泉、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元素为一体的高原高寒地貌,同时还包括了蛇绿混杂岩带、活动断裂带、地震遗迹和火山遗迹等地质元素。在调研前人研究资料和实地野外考察基础之上,根据IUCN(2005)提出的13类地质主题分类标准将区内的地质遗迹分为地质构造、火山和地热遗迹、山脉、地层剖面、河流和湖泊、现代冰川、冰期遗迹7类,共计60余处地质遗迹点。可可西里地质遗迹对重建古特提斯构造域、研究天然地震机制、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过程及全球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可可西里区内地质遗迹和前人资料恢复出可可西里石炭纪以来经历了8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9.
构造岩片作为造山带中非史密斯地层地区的填图单位有其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6大构造岩片,其中蛇绿混杂岩岩片又分4个次级岩片,进一步阐述了缝合带内不同单元具有不同岩性和不同构造型式,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并发现俯冲板块一侧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自南而北,由脆性变形到低温高压变质、脆-韧性变形,超基性岩的深层次韧性变形的分布规律,大多数岩片的分布是通过多重逆冲推覆型或走滑型的断层将其从地壳深部挤出定位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构造岩片特征,反映了冈瓦那大陆北缘自三叠纪末期到第四纪经历了裂陷、扩张、多岛洋、闭合、俯冲、碰撞、褶皱、推覆造山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0.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7,他引:10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典型特征。这些蛇绿混杂岩带和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均具有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空间演化特征,显示了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海沟具有向南撤退的基本特征。砂岩碎屑组成以及源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楔三叠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古特提斯洋北侧的增生杂岩及岛弧。丰富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和沉积组合以及赋存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均与东昆仑及南秦岭相一致,呈现出相似的岩石组合类型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事实表明,三叠纪时期,东昆仑、西秦岭以及祁连造山带是一个有机整体,自西向东存在一条三叠纪增生岩浆弧。锆石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结果则表明,该增生岩浆弧部分岩浆来自于俯冲增生杂岩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