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33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KULU-RAMPUR AND LARJI WINDOW ZONES, WESTERN HIMALAYA, INDIA  相似文献   
192.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马拉雅是典型的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构造复杂,可大致划分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的南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以各种伸展性构造为主的北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带内各类构造均发生过多期变形,且发生过多次缩短与伸展的构造反转,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系(GHC)内变形、岩浆及变质作用证明造山过程中存在渠道流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一种由印度—欧亚大陆汇聚速率控制的多阶段造山模式:两大陆汇聚速度快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南北向裂谷系(NSTR),喜马拉雅内经历造山过程,并在造山带中、下地壳形成作为底部拆离层的塑性层,汇聚速率慢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共轭走滑断裂,喜马拉雅造山带内的塑性层发生松弛和重力扩散,形成渠道流,导致藏南拆离系(STDS)的启动、GHC的挤出和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NHGD)的形成。上述的增厚与松弛均是在挤压体制下形成的,构造的反转是因挤压速率变化而产生的结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3.
中国华北山地的层状地貌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状地貌是在较短的距离内 ,从海岸到山顶的坡面上多级分布的阶梯状地貌。一般来说 ,它反映了地壳的构造运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层状地貌都是这样。只有地壳活动时期的火山喷发、砾石扇和地壳稳定时期的风化壳、古河道发育的层状地貌才能表明地壳的一次大的构造运动。据此认为 ,中国华北山地的喜马拉雅运动起始于始新世 ,至渐新世结束了第一幕。中新世是喜马拉雅运动的较激烈期 ,至上新世结束了第二幕。自第四纪进入了第三幕的第一亚幕 ,也就是新构造运动。自晚更新世进入了第三幕的第二亚幕 ,即最新构造运动。现在 ,第三幕尚未结束  相似文献   
194.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中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三期变质作用.在高压麻粒岩中含有复杂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按照捕获先后顺序有:H2O-CO2±CH4包裹体(Ⅰ型);CO2±CH4±N2包裹体(Ⅱ型);高盐度多相包裹体(Ш型);中.低盐度H2O包裹体(Ⅳ型)和极低密度气体包裹体或"空"包裹体(Ⅴ型).在基性麻粒岩中,被石榴石包裹石英中孤立分布的H2O-CO2 4-CH4包裹体,以及部分沿石榴石晶内裂隙分布的H2-CO2±CH4和H2O包裹体轨迹未穿过围绕石榴石的辉石 斜长石后成合晶冠状体,表明它们有可能是在麻粒岩相变质阶段捕获的.然而,所有流体包裹体的等容线均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P-T区间下方通过,说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包括部分爆裂、渗漏和流体-矿物相互作用等.现存的富CO2流体包裹体均具有较低密度,并且往往含有明显数量CH4和N2组分,不可能是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根据富CO2包裹体与具有不同相比的H2-CO2包裹体共存推测,大部分CO2包裹体是通过H2O-CO2包裹体中H2O的选择性泄漏而形成的.Ⅲ型高盐度盐水包裹体很可能是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捕获的,因其等容线与退变质轨迹近于平行,这些包裹体很可能保存了其在角闪岩相阶段捕获时的原生物理化学特征.沿矿物颗粒裂隙分布的大量Ⅳ型和Ⅴ型包裹体,应该是角闪岩相或更晚期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代表了浅成(近地表)环境的循环流体.与世界许多地区麻粒岩相岩石普遍舍高密度纯CO2流体包裹体不同,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以富含H2O-CO4±CH4和H2O包裹体为特征,这可能与高压麻粒岩与高温麻粒岩产出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和经历的退变质轨迹有关.  相似文献   
195.
笔者等以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特征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属于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阿尔金山前前陆冲断带就形成于盆山结合部,阿尔金山前冲断活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活动,其次根据走滑断裂规模和走滑断裂对整个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将柴西地区的各种复杂走滑断裂分为盆地级(一级)、区带级(二级)、圈闭级(三级)、显微级走滑断裂;柴西地区各种复杂多样的走滑断裂与之伴生的构造组合都与其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和构造演化有关;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西各走滑断裂的形成期与改造期,最后研究了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地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6.
197.
兰坪盆地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人们对兰坪盆地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十地下水成矿作用和热水沉积改造作用探索,而忽视了盆地内构造-岩地该区多金属 矿作用的贡献。本文重点研究了兰坪盆地及邻及喜山期岩浆岩的微量经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岩浆活动与流体成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8.
库车盆地在古—新近纪时期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沉积,自下而上蒸发岩沉积地层主要有:古近系的库姆格列木组、苏维依组;新近系下部的吉迪克组,依据部分钻井剖面资料,可识别出5个蒸发岩沉积旋回。库姆格列木时期巨厚的蒸发岩沉积(Ⅰ1、Ⅰ2沉积旋回期)是燕山后期相对宁静的大地构造环境反映;苏维依时期蒸发岩沉积(Ⅰ3沉积旋回期)在岩性、沉积范围上发生明显改变,反映了早喜马拉雅构造环境下的不稳定沉积,吉迪克早期巨厚的盐、膏沉积(Ⅰ4沉积旋回期)及沉积区域的继续迁移则反映了早喜马拉雅构造影响仍然存在但已经减弱;吉迪克中期(Ⅰ5沉积旋回期)蒸发岩沉积结束,盐湖沉积转变为陆源碎屑岩夹薄层石膏沉积,以砂、砾为主的山麓相沉积指示了当时山体抬升、遭受剥蚀、快速堆积的沉积环境,反映了相对活动的大地构造环境,是中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的开始。可见,库车盆地的蒸发岩沉积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大区域的构造运动在小区域范围内的地质事件反映。  相似文献   
199.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第四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研究区不同实测剖面的特征及其地形地貌特点, 并通过对不同成因地层各层位的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 和14C测年, 确立了早更新世、中更新、晚更新世地层系统, 从而对研究区第四系地层系统进行了较精确的划分, 为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构造地貌以及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0.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s one of the most earthquake-prone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Himalayas are well known for high seismic activity, and the ongoing northwards drift of the Indian plate makes the Himalaya geodynamically active.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several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ed at the plate interiors and boundaries in this subcontinent causing massive losses. Therefore,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in seismology has been to estimate long recurrence period of large earthquakes where most of the classical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pproaches fail due to short catalogues used in the prediction models. Therefore,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Himalayan region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in terms of the present ongoing displacements. In this context the present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stimate the surface displacement in a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 of the Himalaya, in between Ganga and Yamuna Tear, using multi-tempor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nterferometry. A displacement rate of 6.2–8.2 mm/yr in N14°E direc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towards the Tibetan plate has been obtained. It has been noted that the estimated convergence rate using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 is relatively low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previous classical studies. The reported low convergence rate may be due to the occurrence of silent/quite earthquakes, aseismic slip, differential movement of Delhi Hardwar ridge, etc.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eismicity and conspicuous displacements, a study of long-term observations of this surface movement has been recommended in future through a time-series SAR Interferometry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