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1.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和遗址文化层的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以农业经济为主,尤以粟、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其中人骨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汶口晚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富有者的饮食以大米等C3植物为主,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以小米等C4植物为主。借助GIS,SPSS软件所建立的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表明,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地貌、水文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坡度越大,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小;遗址距离大河流越远,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越小,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大;遗址距离中等河流的垂直距离、小河流的水平垂直距离越大,人类不便于利用水资源,遗址存在的概率就越小。区域地质地貌考察及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古气候有温和偏湿—温凉偏湿—冷凉干旱—温凉偏湿的变化过程。古植被主要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存在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来回摆动的情况。暖湿时期人类居住海拔较高,冷干时期人类聚落也随水从高处往低处迁移。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龙山早期阶段的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龙山文化晚期及岳石文化初期出现的冷干气候事件有可能对龙山文化的结束和岳石文化发展进入一个低谷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2.
从古文化遗址看阳澄湖地区环境变迁与湖群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华  吉磊 《湖泊科学》1997,9(1):35-40
通过阳澄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遗址地层中沉积特征和动植物遗存,来阐明7-4kaB.P.湖区环境由水域面积较广的湖沼环境,向陆域面积逐渐扩大的环境转变,直至新石器末期,被较大规模水侵淹没的过程,阳澄湖及周围湖荡主要形成于宋代,在原娄江河道基础上,河道阻塞,洪水泛滥扩展而成湖。  相似文献   
113.
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全新旅游分支,将成为21世纪旅游主体项目。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独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开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该论文对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技术路线、开发导向和主题定位、开发图式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相应的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4.
《China Geology》2019,2(1):8-15
The Ningshao Plain experienced sea-level fluctu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Holocene and gave birth to a Neolithic Civilization, the Hemudu Culture (about 5000 BC). Using XRD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lay mineralogy of sediments in core HMD-1301 from Hemudu Site area in Ningshao Pla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all samples are quite consistent. They are dominated by illite (about 57%) and smectite (about 26%), and a small amount of kaolinite (about 6%) and chlorite (about 9%). In addition, illite, chlorite, and kaolinite are originated mainly from eolian loesses. Smectite is resulted mainly from chemical weathering of local volcanic rocks outcropped. Illite crystallinity indicate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region, and illite chemistry index reflects the climate nature of the sedimentary area. It is our understanding that water medium properties in a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ffect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and the distribution, based on which were cognized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events in the Hemudu Site area. These mineral indices are well comparable with geochemical indicators in identifying the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events. We believe that these events affected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t the time.©2019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115.
嫩江流域孕育的昂昂溪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渔猎文化"的代表文化。文章对昂昂溪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洪河遗址附近3 m的自然沉积物剖面进行植硅体分析、粒度分析和烧失量测定,探讨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嫩江流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及昂昂溪"渔猎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结果表明,洪河剖面植硅体主要来自于禾本科植物,并以早熟禾亚科(C3植物)为主,剖面沉积物主要由嫩江冲积砂经风力吹扬、搬运、堆积而成。嫩江流域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替,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也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7024~3820 cal. a B.P.期间,嫩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孕育了典型的昂昂溪"渔猎文化";在4000 cal. a B.P.左右,气候呈现逐渐变冷干的趋势,同时昂昂溪文化也逐渐衰落;3820~1000 cal. a B.P.期间,气候持续冷干,导致部分居民离开昂昂溪地区沿嫩江逐渐向更加温暖的下游迁移以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昂昂溪文化逐渐被取代;1000 cal. a B.P.以来,人类活动频繁,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16.
117.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 a B.P.,至7 500 cal. 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 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 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 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相似文献   
118.
徐国昌 《干旱气象》2008,26(1):13-16
根据气候和海平面变化,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和环太湖地区距今53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的兴衰。作者认为,良渚文化时期是全新世中期,气候相对比较温凉干燥,海平面相对比较低的时期,为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全新世中期第四个(最后一个)千年尺度暖湿气候期,造成江河湖泊高水位或海侵,使该地区成为水泽环境,导致良渚文化消失。  相似文献   
119.
Pedo-sedimentological fieldwork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Lajia Ruins within the Guanting Basin along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In the eolian loess-soil sections on the second river terrace in the Lajia Ruins, we find that the land of the Qijia Culture (4.20–3.95 ka BP) are fractured by several sets of earthquake fissures. A conglomerated red clay covers the ground of the Qijia Culture and also fills in the earthquake fissures. The clay was deposited by enormous mudflows in association with catastrophic earthquakes and rainstor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luminescence chronology of the sediment stratigraphy of the Lajia Ruins. Eight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an eolian loess-soil section (Xialajia section) in the ruins fo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The OSL ages are in stratigraphic order and range from (31.94 ± 1.99) ka to (0.76 ± 0.02) ka. Combined OSL and 14C ages with addit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s, a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We conclude that: (1) the second terrace of the upper part of Yellow River formed 35.00 ka ago, 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eolian loess-soil section; and (2) the eolian loess-soil section is composed of the Malan Loess of the late last glacial (MIS-2) and Holocene loess-soil sequences.  相似文献   
120.
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空间集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落空间分布是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区域聚落分布,可以揭示区域内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和聚落之间的空间关系,为重新认识和理解聚落文化提供参考。利用GIS技术的空间模型分析功能对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型分布特征,并且具有双中心集聚结构,即具有两个空间分布中心聚落,分别为登封市唐庄乡的向阳遗址与舞阳县马村乡的阿岗寺遗址。最后从区域聚落规模对比角度对该两处遗址成为空间中心聚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模型分析和区域聚落规模对比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向阳遗址与阿岗寺遗址是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