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4篇
  免费   417篇
  国内免费   748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1924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吉林集安金厂沟矿田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厂沟矿田以金矿床为主,矿体与矿化点分布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集安变质岩系遭受中级变质,含有较高的金等金属成矿元素; 中酸性杂岩体是地幔熔浆与壳源物质混杂形成,各成矿物质为幔源,同时汲取壳源,金来源于变质岩系和中酸性岩浆岩。  相似文献   
72.
2008年“7.02”滇中大暴雨的成因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尤红  肖子牛  王曼  曹中和 《气象》2010,36(1):7-16
利用常规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和WRF模式对2008年7月2日滇中大暴雨进行成因诊断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的干侵入和中低层冷、暖平流交汇诱发副热带高压和滇缅高压间辐合低涡迅猛发展成强中尺度对流辐合体,加上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丰富水汽输送和中低层强水汽辐合共同引发此次大暴雨。过程中,垂直螺旋度贡献主要在中层;干位涡呈现出对流层顶强正高位涡,300 hPa以下为次正高位涡,两者之间为负区的柱状分布特征,次正高位涡强中心有向下层延伸特征。WRF较好地模拟了整个大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体时段和大暴雨落区特点,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变化趋势对强降水有较好预示作用,模拟方案在积分30小时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3.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74.
基于混沌吸引子的复杂农业系统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过程,农业系统是高度耦合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等的复杂大系统,具有非线性和耗散性特征。复杂农业系统要素非线性作用所表现的系统行为形成农业系统的整个演化轨迹。从长期演化来看,由于系统内部自组织作用、系统协同和外部随机扰动的作用使得农业系统出现混沌现象,故复杂系统具有长期不可预测性。本文根据复杂农业系统的预测规范,重构复杂农业系统相空间,建立了基于“混沌吸引子”的非线性混沌动力学预测模型,并以成都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75.
本文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平流扩散方程,对太原市的一次示踪物实验进行了大气扩散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方法准确地反映出了由于风的切变而导致的污染物烟羽的转向,能较好地模拟复杂地形下太原市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76.
纤维水镁石在氨基酸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及溶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模拟人体温度37℃条件下,进行水镁石纤维粉尘与氨基酸作用的实验研究,测定在72h内溶液过程中pH值的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纤维矿物在氨基酸中发生了有机配合作用,并且中性氨基酸对矿物的溶解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77.
高岭石插层复合物作为新型矿物材料现已被广泛应用。然而,插层复合物热稳定性较难控制使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本文应用热分析、X射线衍射、质谱及发射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对煤系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受热分解产物及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系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热相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插层水脱嵌(约350℃),插层剂醋酸钾脱嵌(约400℃),脱羟基(约450℃),偏高岭石形成(450~550℃),KHCO3出现(约600℃),KHCO3热分解形成K2CO3和KAl Si O4出现(约700℃),热解产品K2Al2Si O4出现(约800℃),K4Al2Si2O3出现(900~1000℃),大量K3Al O3形成阶段(1100℃及以上)。此外,还发现通过控制插层率和加热温度,可实现高岭石插层复合物的可控分解、新物相合成与转变,从而有利于新材料的合成。  相似文献   
78.
借助复变函数理论讨论高斯投影的复变函数表示,与传统的高斯投影实数域表达式相比,本文导出的高斯投影正反解表达式形式紧凑,公式简单,特别是基于复变函数建立的尺度比和子午线收敛角公式能表示为闭合形式;当e=0时,高斯投影正反解公式均为简单准确的闭合表达式。最后,通过算例对导出的新公式进行验算。  相似文献   
79.
黑龙江杂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前保存下来的杂岩带应为大规模增生楔仰冲到佳木斯地体之上的残余部分.88颗碎屑锆石的全部样品SHRIMPU-Ph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三个主要年龄区间:170~220Ma,峰值年龄为183Ma;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20Ma,峰值年龄为470Ma.而28个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年龄谱为两组: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00Ma,峰值年龄为470Ma.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分析得到,240~338Ma峰期年龄为256Ma的年龄应代表黑龙江杂岩主体岩石的沉积年龄上限;而450~500Ma的年龄谱对应于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年龄,显示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曾为黑龙江杂岩的物源区;而170~210Ma,峰期年龄为183Ma的不谐和年龄应为受印支期-早侏罗世构造热事件的扰动年龄,与该区变质单矿物的Ar-Ar年龄相一致,应代表了该区陆-陆碰撞的时代.上述年龄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年代学制约,即黑龙江杂岩的原岩成岩时代上限为早三叠世,佳木斯地体向西的俯冲时代主体为印支期,而陆-陆拼贴及碰撞过程主要为晚印支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侏罗世.这些结果将为揭示我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年代学格架以及三叠纪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和转换的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基本地质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80.
云南马厂箐岩体中深源包体特征及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厂箐岩体属于滇西富碱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厂箐岩体中发现了镁铁质暗色深源包体,这对于研究滇西富碱侵入岩带的起源、演化、成岩成矿作用以及区域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深源包体地质特征研究,通过开展LA-ICPMSU-Pb锆石定年,得到花岗斑岩中镁铁质深源包体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5.13±0.23Ma(MSWD=0.64),与其寄主岩花岗斑岩年龄(35.0±0.2Ma)和(似)斑状花岗岩年龄(33.78±0.21Ma)较为一致,结合深源包体及其寄主岩锆石的Th/U比值及Ti温度计特征,证明了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分析认为: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体为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包体与其寄主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35Ma左右存在幔源岩浆的底侵注入,幔源岩浆的注入混合可能是这套岩浆成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