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7篇
  免费   2504篇
  国内免费   3614篇
测绘学   951篇
大气科学   987篇
地球物理   1966篇
地质学   9826篇
海洋学   124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000篇
自然地理   2036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320篇
  2022年   550篇
  2021年   666篇
  2020年   644篇
  2019年   787篇
  2018年   624篇
  2017年   671篇
  2016年   726篇
  2015年   741篇
  2014年   910篇
  2013年   747篇
  2012年   942篇
  2011年   944篇
  2010年   777篇
  2009年   752篇
  2008年   761篇
  2007年   781篇
  2006年   786篇
  2005年   647篇
  2004年   575篇
  2003年   510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334篇
  1999年   301篇
  1998年   273篇
  1997年   239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60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近年 来, 国内外学者继承了绿洲城市化与自然环境变迁关系的历史学分析, 多角度探讨了绿洲古城国 产生、繁荣和衰落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 十分重视水资源约束下的流域绿洲城市化 研究, 基本确立水资源约束和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为研究切入点; 非常注重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 境相互作用机理探究, 从中、长时间尺度分析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阶段性特 征; 广泛采用空间技术、复杂系统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定量方法评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过 程; 普遍关注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正负效应的辨析; 逐步加强对可持续绿洲城市化模式和对策 的探索, 并总结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研究趋势来看, 今后在研究 的可控性与对实践的指导性、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系统动态性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702.
以西北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以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积指数计算各像元的动力传输粗糙度长度,以改进显热通量算法;并结合植被/土壤组分温度分别计算基于亚像元的植被/土壤的显热通量。由敏感性分析和模型验证表明,改进的显热通量算法能够提高区域尺度的能量平衡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03.
晁勐  张俊  刘翔 《干旱区地理》2022,45(6):2004-2012
以2021年兰州市主城区678个居住小区房价数据为基础,引入地理场模型量化影响房价的外部因素,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对房价分异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带宽差异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河谷型城市房产市场的公平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兰州市主城区平均房价为13739元·m-2,空间上呈现“一主三副”的带状多中心组团式分布格局,房价由多中心向四周递减,价格相似的小区在地理空间上邻近分布,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局部空间特征。(2)房价分异是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位特征中的主商圈对房价的影响居于首位,建筑特征中的房龄、容积率和邻里特征中的中学数量、绿化率等对房价的影响较大,城市地理特征对房价具有显著影响,愈靠近黄河的小区、房价越高。(3)各驱动因素的带宽差异明显,主商圈、医院等小尺度变量存在高度空间异质性,而容积率、黄河等全局变量基本不存在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704.
断裂和裂缝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详细剖析断裂和裂缝组成和结构相似性的基础上, 计算了贝尔断陷T5和T2两层构造图上断裂信息维和10口井布达特群岩心裂缝信息维, 分析了影响断裂和裂缝信息维的因素, 达到了从断裂信息维去预测裂缝分布的目的.影响断裂和裂缝信息维的因素包括密度、延伸长度、断层性质以及岩性, 但从根本上讲断层性质及岩性对信息维影响体现在断裂的密度上, 因此信息维应该是断裂发育程度的度量, 利用断裂信息维与裂缝信息维关系、裂缝信息维与裂缝密度关系预测裂缝的分布, 有利的裂缝发育带有3个区域, 与现今见油气井分布吻合.   相似文献   
705.
箭猪坡矿床位于羌塘-扬子克拉通滇黔桂被动陆缘南盘江—右江裂谷盆地南丹坳陷带的东南缘,属湘中—桂中北(坳陷)成矿带桂中北成矿亚带芒场-大厂成矿带.主要含矿地层为下泥盆统塘丁组灰黑色条带状及薄层状绢云母泥岩,矿区内NNW向的张扭性断裂,是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矿脉的产状及形态,严格受其控制.在总结前人认识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  相似文献   
706.
章鸣  连志鸾  平凡  祝善友 《大气科学》2022,46(1):168-180
夜间增温是河北冬奥赛区冬季频发的天气现象,对其进行准确的模拟与预报对赛区建设及比赛保障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河北冬奥赛区2020年2月8日夜间至9日凌晨发生的一次夜间增温过程,通过引入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利用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WRF4.1.5精细化再现了此次夜间增温过程,并探究了此次过程的气象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夜间增温过程受东北冷涡影响,中高空冷平流显著,高低层风切变较强,有明显的平流差异,同时,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包括相对湿度降低、风速增大、海平面气压降低、地表热通量及长波辐射增强等;增温发生时,强冷平流在范围及强度上均明显增加,导致强烈的下沉运动,使得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并且高低层强风切变以及平流差异容易产生垂直混合,等熵面波动明显,湍流加强,进一步加强湍流垂直混合运动,运动热通量输送增强,产生夜间温度异常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707.
为查明甘肃北山前红泉一带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进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成矿预测,开展了 1 ∶ 5万前红泉等三幅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通过4个年度工作,重新厘定了工作区地层系统,建立了区内岩浆岩演化序列,在构造解析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史.将"O-S"地层(敦煌岩群)解体为4个填图单元,...  相似文献   
708.
709.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excesses and deficits is a major task in semiarid Mediterranean regions, where the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inputs is high at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scales. Thus intense hydrometeorological events, which generate both potential resource and hazards, are of major interest. A simple method is proposed,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Skhira basin (192 km2) in central Tunisia, to account for the event space–time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in a rainfall–runoff model, in order to check its influence on the shape, magnitude and timing of resulting hydrographs. The transfer function used is a geomorphology-based unit hydrograph with an explicit territorial significance. Simulations made for highly variable events show the relevance of this method, seen as the first step of a downward approach, and its robustness with respect to the quality and the density of rainfall data.  相似文献   
710.
In September 1979, rain-induced complex landslides occurred in two separate localities along the slopes of the Akovolwo Mountains near Jato-Aka in the Kwande Local Government area of Benue State, Nigeria.The two movements developed on bedrock slopes covered by a veneer of colluvium and (or) residuum no more than 1.5 to 2m deep. Each started as a slump and graduated into a debris flow. The slump, extending downhill a short distance away from the head scarp, had been reconstituted into a debris flow as the initial movement (sliding movement) of the soil mass caused remoulding of the saturated moving mass into viscous debris-laden mud. The resulting mass moved partly along a pre-existing mountain stream channel and partly along a fresh channel it cleared in the savanna forest. At the break of slope, the mass of boulders was dumped and a trail of smaller fragments littered the channels towards the Katsina-Ala R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