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31.
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对2008年4月18日-7月28日和2009年5月19日-8月20日在黄山光明顶的两次外场观测中臭氧(O3)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O3的质量浓度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5、6和7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73、101.93和68.02μg·m^-1,其中5月和6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相对于国内其他本底站(除上甸子外)以及南极地区高出25~60Iμg·m^-1,7月与其他地区质量浓度相差较少。该地区的0,质量浓度相对于其他地区整体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高质量浓度超标事件发生的次数很少,只占总观测时间的3.9%。质量浓度EI最大值多出现在夜间21时一次日06时(北京时间,下同),呈多峰分布,并且变化幅度很小,在15—20μg·m^-1,通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当地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和晴空湍流等要素的变化发现,O3质量浓度和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有关。不同天气条件下,其质量浓度在晴天最高,雨天最低,雾天和阴天在二者之间。臭氧质量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其他污染气体(CO、N0和NO3)浓度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而与风速相关性相对较弱;5月北面来风占主导,各风向所对应的O3质量浓度分布较均匀,而6月和7月西南风占主导,北面来向的风对应的质量浓度要高于南面来向。在利用KZ过滤器将O3原始数据分解成不同组份后,发现当地O3质量浓度整体上受低频组份(CBL组份)的控制,其余各高频组份(CSY、CDU和CID组份)只是会使其质量浓度在基准线附近波动。随后对发生在2009年5月28—31日和6月12—15日期间的两次0,质量浓度超标事件中CSY、CDU和CID对基线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32.
树轮记录的贺兰山北部5—7月PDSI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采自贺兰山北部3个采样点的油松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年表。相关分析发现,5—7月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与区域树轮宽度差值年表(RE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利用RES重建贺兰山北部1759—2005年来5—7月的PDSI变化,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47.90%,且方程稳定。贺兰山北部5—7月的PDSI重建序列平均值为-0.41。重建结果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干旱事件和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期两个显著湿润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533.
珠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大气湍流与地气能量交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珠峰北坡曲宗地区连续一年的大气观测资料(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分析了珠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大气湍流宏观统计特征和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地气能量交换特征。研究表明在珠峰北坡地区Monin Obukhov相似定律同样适用。拟合得到了珠峰北坡曲宗地区近地层无因次风速分量方差以及温度和湿度归一化标准差和静力学稳定度的函数关系。研究得出曲宗地区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以及地面加热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尤其是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曲宗地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在季风爆发前后具有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其它特征参数(波文比和地表反射率)在西南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规律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34.
The Upper Devonian to Carboniferous Mt Eclipse Sandstone is a basin-wide host to uranium mineralisation in the Ngalia Basin, NT. The fluvia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iagenesis of the Mt Eclipse Sandstone at the Bigrlyi uranium deposit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sin are deduced from hyperspectral mineral results captured from 200 drill holes, combined with core and outcrop observations across a ~10 km strike length. The succession hosting the uranium mineralisation is interpreted to be deposited in the lower parts of a mature alluvial fan system with low slope angle and dominated by immature, kaolinised, medium-grained subarkosic sandstones and patchy calcite cement. This study reveals the fluvial channel sequence is estimated to be 3 km wide, 100–200 m thick and sourced from the north. This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also uncovers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and codependencies between fluvial/groundwater activity, evaporation, oxidation, fluctuating pH and detrital mineralogy controlling early diagenetic processes in the alluvial fan sediments. Carbon isotope data identify calcite cements as groundwater calcrete, while strontium isotope data suggest limited prolonged water–rock interaction prior and during calcite cementation. The petrographic data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alcite cement occluding all pore space and preserving detrital minerals from later diagenetic processes. The hyperspectral results highlight the intermittent distribution of the calcite cement and the commonly repetitive mineralogical zonation throughout the 200 drill holes, including the invers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kaolinite ± goethite ± gypsum vs white mica ± hematite dominated zones.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 hyperspectral data reveal the scarcity of early diagenetic clay minerals such as montmorillonite.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to report on a systematic minera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y for the Mt Eclipse Sandstone. By focusing on the diagenesis and fluvial architecture of this stratigraphic unit, a framework to support exploration for sediment-hosted uranium deposits is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535.
1954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两支冰芯记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侯书贵  张东启 《冰川冻土》2003,25(3):256-260
根据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远东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两支冰芯记录的恢复,1954年以来的冰川净积累量相差达1倍以上,但两支冰芯记录均表明:20世纪60年代冰川净积累量出现急剧减少现象,印度季风系统的突变可能是造成冰川净积累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两支冰芯δ18O剖面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研究时段内远东绒布冰芯的δ18O平均值比东绒布冰芯的相应值低3.12‰,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两支冰芯的主要离子浓度剖面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沉积后过程是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36.
浅谈庐枞火山岩盆地中柳峰山地区的“玄武玢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友进  鲍章平 《安徽地质》2011,21(2):155-160
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以中、下侏罗统陆相碎屑岩建造为基底,经燕山运动而发育起来的陆相继承性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矿集区之一。本文就前人在盆地内柳峰山地区,圈定的潜火山岩——"玄武玢岩",根据最新证据,证实其为喷溢相的火山熔岩——"玄武粗安岩"。另外,指出该岩石是优质的高速公路路面用集料。结论对重新认识该区的火山活动、构造和在该区寻找、开发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7.
贺兰山针叶林物种密度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径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复杂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沿海拔梯度进行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兰山针叶林物种密度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贺兰山东西坡针叶林物种密度的海拔格局基本一致。物种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海拔,而海拔反映了综合的气候梯度。2)针叶林的物种密度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高对于物种密度有促进作用。3)针叶林的物种密度主要由草本种类的多少决定。草本和灌木层物种密度都明显受到海拔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坡向对于灌木层物种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38.
中条山西南段基底岩系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山西中条山西南段基底岩系的基本构成是:涑水岩群、西姚片麻岩、解州片麻岩和五老峰花岗岩。涑水岩群残存于西姚片麻岩之中,是由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黑云变粒岩、钙质片岩和白云质大理岩组成。斜长角闪岩为区内最早的基性火山沉积,是铜矿形成的矿源层,吕梁(中条)期造山运动为铜矿的再次富集起到关键性作用。区内主体片麻岩为西姚片麻岩(TTG),发生岩浆垫托作用的时间为太古宙末。基底岩系经历了三次构造变形,相应划分为五台期构造变形、吕梁(中条)期构造变形和吕梁(中条)期后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539.
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 marginatus,Chairidogenys borealis,Cornugenys sp.,Porrhogrnys sp.,Channahania sp.,Paradrilonersgenys 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纪。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奥陶纪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系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540.
珠峰地区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秀海  卓嘎  罗布  王伟 《冰川冻土》2012,34(2):336-347
利用珠穆朗玛峰地区北部定日站和西部聂拉木站1971-2009年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降水量、月蒸发量资料,对珠峰地区1971-2009年近39a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该区域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2009年的资料进行了温、压、湿、风等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9年珠峰地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增温更为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定日站增幅较聂拉木站明显,且以冬、春两季的气温增长幅度大.位于珠峰的西边略偏北的聂拉木站,迎向暖湿气流,降水丰富,但季节差异很小;定日站的年降水量不到聂拉木站的一半,且夏季降水占到了全年的85%;定日站的年降水量略微呈上升状态,蒸发量下降,两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是太明显;聂拉木站的降水量下降趋势比定日站明显,蒸发量略显上升.2009年资料显示,珠峰地区5个站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各异,温度、气压与各站的海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