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24篇
海洋学   18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滩坝砂是一种发育在滨浅湖高能环境的薄互层沉积,是以往未被重视的、认识程度较低的碎屑岩储集体。围绕滩坝砂成因与成藏的难点,研究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明确了滩坝砂成藏要素与富集规律。提出了滩坝砂沉积受古地貌、古水动力(波浪、湖流)和古基准面控制的"三古控砂"机制和油气成藏受断裂裂隙、有效储层、烃源岩超压控制的"三元控藏"认识,指出断陷盆地中长期基准面持续上升,短期基准面频繁震荡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沉积,烃源岩生烃增压与成岩过程中耗水降压共同作用下的"压-吸充注"是滩坝砂岩大面积含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2.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基岩潜山十分发育,钻井已证实其含油气性,勘探潜力巨大。综合现有基岩岩芯、铸体薄片、测井、测年、三维地震资料,在构建基岩岩相-地震相模板及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丽水凹陷基岩岩性开展定性和半定量预测,进而预测岩性平面分布特征。丽水凹陷基岩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组成,片麻岩为古元古界变质岩陆核,花岗岩来自中生代岩浆,沿深大断裂上涌侵入。地震剖面上片麻岩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成层性好;花岗岩表现为中—低频,弱—中振幅,呈杂乱反射;花岗片麻岩地震相介于前二者之间。岩石物理分析结果显示,密度参数对岩性区分效果最好,叠前密度反演能较好地半定量预测基岩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丽水A洼主体基岩纵向呈片麻岩上覆花岗岩的二元结构特征;平面上不同构造单元的基岩顶面岩性各异,凸起区花岗岩剥蚀程度高,基岩为片麻岩或花岗片麻岩,洼槽区缺乏深大断裂,为原始区域片麻岩基底,其他区域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53.
The sequence architecture and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the Paleogene lacustrine rift succession in the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 NE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seismic profiles, combined with well log and core data. Four second‐order or composite sequences and seven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identified.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identified in the basin include: fan delta, braid delta, meander fluvial delta, lacustrine and sublacustrine fan. Identification of the slope break was conducted combin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ults of each sequence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s, based on the subdivis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analysis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Multiple geomorphologic unit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Paleogene of the Huanghekou Sag including faults, flexures, depositional slope break belts, ditch‐valleys and sub‐uplifts in the central sag. Using genetic division principles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Paleogene of the Huanghekou Sag, 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the Northern Steep Slope/Fault Slope Break System, the Southern Gentle Slope Break System and T10 Tectonic Slope Break System/T10 Tectonic Belt. Responses of slope break systems to deposition–erosion are shown as: (1) basin marginal slope break is the boundary of the eroded area and provenance area; (2) ditch‐valley form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slope break belts is a good transport bypass for source materials; (3) shape of the slope break belt of the slope break system controls sediments types; (4) the ditch‐valley and sub‐sag of a slope break system is an unloading area for sediments; and (5) due to their different origins,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patterns, the Paleogene slope break belt systems in the Huanghekou Sag show different controls on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Northern Fault Slope Break system controls the deposition of a fan delta‐lacustrine‐subaqueous fan, the Southern Gentle Slope Break system controls the deposition of a fluvial–deltaic–shallow lacustrine and sublacustrine fan, and the T10 Tectonic Slope Break System controls the deposition of shallow lacustrine beach bar sandbodies. The existence of a slope break system is a necessary but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tudying sandbody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sandbodies along the slope break depends on the reasonable coupling of effective provenance, necessary association patterns of slope break belt, adequate unloading space and creation of definite accommodation space.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4.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 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 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55.
辽河断陷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造成了古近系分割性强、厚度和岩性纵横向变化大等特点. 寻找识别标志层, 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对比一直是本区地层研究的难点, 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部署. 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分析入手, 通过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对西部凹陷近千口探井进行系统研究, 识别了古近系7个区域标志层, 描述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共14种不同类型底界的接触关系和岩电特征, 并以各种类型底界的代表井为基准, 划分出同一地层单元内不同类型底界的分布区, 使陆相断陷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更加简单、具体、易操作, 为油气精细勘探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56.
范乐元  吴嘉鹏  刁宛  李洋 《地学前缘》2021,28(1):155-166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和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坳陷型盆地内,部分学者研究证明在断陷湖盆萎缩期或裂陷初期也存在浅水三角洲沉积,但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利用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对Muglad盆地研究区内Aradeiba组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有利条件、沉积特征以及垂向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湖平...  相似文献   
57.
用测井曲线自动划分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无论在基础地质研究还是在指导沉积矿产资源勘查中 ,层序地层划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测井资料进行人工层序地层划分是一项重要工作 ,但效率较低。根据层序地层划分的原则 ,采用频谱分析和砂泥岩比值方法设计了层序地层划分的自动算法 ,在济阳坳陷部分区块进行了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层序地层划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8.
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管红  朱筱敏 《沉积学报》2008,26(5):730-736
通过对地震、岩心、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将东营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特征将每个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等三个体系域。层序格架和展布受凹陷结构和断裂活动影响,高柳断层以北地区东营组沉积厚度薄,且后期剥蚀严重。南部滩海地区的各层序完整,厚度相对稳定。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南堡凹陷东营组的沉积体系,东北部陡坡带以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为主,西北部和南部缓坡带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层序界面、准层序(组)叠加样式以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均受到构造活动的控制,强构造活动期形成退积式叠加模式,而弱构造活动期对应进积式叠加模式。对层序发育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层序1低位域的扇三角洲砂体和层序2中的浊积砂体为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59.
为明确同类油田的开发调整方向和潜力目标,以滚动勘探开发为目的,以A油田为例,探讨了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北端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储层与油源断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该类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基于已开发油田井震一体化精细地层对比和储层展布研究,细化了储层空间展布,并结合油源断层特征剖析,系统分析了储-断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油源断裂垂向活动强弱的差异与储层的匹配控制着油气垂向上主要聚集层位;其次,断裂平面发育程度的差异与储层展布的耦合控制着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再次,储-断接触关系影响着油气的富集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60.
何文渊 《地学前缘》2023,30(1):260-280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达151亿t,是重要后备的油气资源。用电子背散射(HDBSD)发现了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纳米孔和纳米缝非常发育,电子探针表明这些纳孔纳缝均被沥青充填。纳米孔的直径多在10~50 nm,中位数在20~30 nm,形态多不规则,多呈多角形,主要是一种E-F纳孔,其次为E-E纳孔,多与纳米缝联结。纳缝宽度多在10~50 nm,中位数也在20~30 nm。它们主要是由黏土片(黏土域)的F-F凝聚形成的。黏土的凝聚与有机质密切相关。黏土胶体由于同晶置换会带负电荷,使得其周围会吸附带正电的金属阳离子,形成一个带正电的黏土团。这种带正电的黏土团又会吸附带负电的腐殖酸(有机质)和初步降解的藻,形成一个有机黏土絮凝体。这种有机黏土絮凝体进入生排烃门限后,由于生排烃有机质体积会收缩,体积收缩最高可达87%。生排出的烃会就近充填在这种收缩形成的孔隙中,又由于纳孔纳缝的毛细阻力(约12 MPa)等使得排出的烃无法运移出去便形成了古龙页岩油的特殊连续原位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