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0篇
  免费   2664篇
  国内免费   6188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18986篇
海洋学   96篇
综合类   1050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422篇
  2021年   522篇
  2020年   464篇
  2019年   589篇
  2018年   507篇
  2017年   656篇
  2016年   761篇
  2015年   720篇
  2014年   1048篇
  2013年   865篇
  2012年   1076篇
  2011年   985篇
  2010年   924篇
  2009年   777篇
  2008年   725篇
  2007年   809篇
  2006年   755篇
  2005年   668篇
  2004年   677篇
  2003年   594篇
  2002年   578篇
  2001年   675篇
  2000年   620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579篇
  1997年   555篇
  1996年   491篇
  1995年   383篇
  1994年   327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Four layers of cherts were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Yangla copper deposit,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The cherts possessed the following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1 Low TiO2 and Al2O3 contents, but high ore-forming element (e.g. Cu, Au, Ag) contents; 2 low total REE contents and clear negative Eu anomalies when normalized to chondrite similar to the RE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ssociated massive sulfide ores; 3 silic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herts in the Yangla deposit being the same as cherts and geyserite of hot-water sedimentary origin; 4 lead and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herts in the Yangla deposit being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massive sulfide ores in the Yangla deposit; 5 Rb-Sr isochron age of cherts from the Yangla deposit being identical with that of host strata. Hence, we conclude that the cherts in the Yangla deposit are of hot-water sedimentary origin, which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ssive sulfide ores. The discovery of hydrothermal cherts from the Yangla copper deposit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hydrothermal exhalative origin of th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相似文献   
992.
秦岭八卦庙金矿金的矿化与铂族金属的富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报道了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床中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化的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和新发现矿物--自然(钨)钌矿的基本矿物学特征,铂族金属矿化与金矿化围岩蚀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八卦庙金矿中伴生的铂族金属富集于后期岩浆热液改造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后期改造的热液,铂族金属的富集与金的富集呈明显的正消长关系,成矿的温度为140-500度,矿化深度>3.7km,成矿流体是以中酸性岩浆热液为主的多成因热国水,矿物组成以复杂的高温硫化物,合金类为主要特征;化学成分也比较复杂,以Au,Cu,As,Ag,Ni,Co,Sb,S和铂族金属Ru,Ir,Os异常等为特点,这类伴生铂族金属的金矿床将为秦岭成矿带寻找铂族金属提供了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93.
运用剪切带控矿理论,通过对剪切带内变形岩石的应变测量和不同惊讶的成矿构造研究,阐明了辽宁东胜地区金、银、多金属剪切带矿床的控矿构造特征,探讨了此类矿床控矿构造与矿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呼伦贝尔盟北部地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含金地质体长期风化剥蚀,促使金的活化。河流及其2-3级支流发育,流域广,水流充足,有利于砂金矿的迁移、富集。现代的乐山丘陵、宽阔沟谷有利于砂金的保存。该区已发现数十个砂金矿,多为河谷型,主要含金层为含粘土砂层或砂砾层。砂金富集与河谷地貌关系密切,河床弯曲的凸岸、变异部位、关门咀、迎门山等地貌是砂金富集有利部位。该区金直接来源于加里东和华力西花岗岩。结合金的来源、矿床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指出了该区今后砂金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5.
牟平邓格庄金矿为一富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床,其Ⅱ号矿体金品位及其厚度数据处理表明矿体具有向北侧伏的规律.Ⅱ号矿体深部(-225~-345 m)地球化学原生晕研究表明,其原生晕呈反向分带.据上述研究推测Ⅱ号矿体-345 m以下地段还有盲矿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6.
赣东加里东变质混合岩带 ,是以混合岩体为主体 ,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多相、多型、递增变质带 ,是受区域深构造控制的热变质带。该带产有茅排式金矿。通过对该带金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认为带中金丰度 0 .83× 10 - 9,呈峰式分布 ,为对数及双对数正态分布型式 ,Au与主元素成分无关 ,与微量元素组合是Au -Zn -Li-Pb -Cs ,在韧性剪切过程中Au具活化迁移富集特点  相似文献   
997.
陕西凤县金矿类型与金的预富集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怀奎 《黄金地质》2001,7(1):73-78
陕西凤县地区金矿主要有蚀变岩与石英脉型。地层预富集是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岩体为金矿形成提供了Au源,而且沿构造蚀变带提供了热源,是Au活化成矿的一个重要条件;多期次热液沿构造破碎带进行交代改造形成蚀变预富集,是金矿成矿的关键。庞家河成矿模式为层预富集+蚀变预富集+后期多次热液交代富集成矿;佐家庄成矿模式为岩体(脉)预富集+构造蚀变预富集+多种热液叠加成矿。NNW向断裂带是寻找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标志;印支期与华力西期花岗岩-闪长岩带的内外接触带是寻找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构造带;金的预富集带是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紧靠商丹大断裂南侧续分布的残余存小岩块旁侧都发现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8.
研究区位于上黑龙江断陷和额尔古纳隆起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受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Au在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火山岩区分布及分配不均匀 ,变化趋势为沉积岩 >变质岩>火山岩 >岩浆岩。Au在水系沉积物中以化学作用形式搬运迁移 ,一般距离为 80 0~ 16 0 0m。金异常产出明显受断裂控制 ,并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异常下限为 3 0× 10 - 9,是Au低背景值区。根据金异常地化特征、地质环境 ,采取水系加密法和土壤剖面法 ,结合路线地质调查 ,查证金异常的存在和追索金异常源  相似文献   
999.
用载炭泡塑吸附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测Au的目的,以泡塑为载体负载一定量的活性炭制成载炭泡塑,研究标准回收、酸度、流速及干扰试验结果,制定用载炭泡塑吸附,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Au的实验方法,对部级含Au标样进行精度分析,并将测定外检样品的结果与活性炭富集及泡塑吸附法的测定结果做对照,表明该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检出限为0.1ug/g,适合地质样品中Au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00.
赤峰-朝阳地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区内两大类金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Ⅰ类金矿以次生包裹体为主,盐度为3.5%~4.0%,均一温度为160~220℃,压力为400×105~700×105Pa,CO2摩尔百分数小于5.5,K+/Na+<1;Ⅱ类金矿以原生和假次生包裹体为主,盐度为5%~7%,均一温度为250~350℃,压力为400×105~800×105Pa,CO2摩尔百分数一般小于6,K+/Na+>1.Ⅰ类金矿液起源于太古宙变质岩重熔岩浆,金沉淀和矿液温度的下降有关;Ⅱ类金矿液起源于同熔花岗岩浆,金沉淀和矿液中晚期沸腾作用及围岩的硫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