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0 毫秒
71.
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类形态功能、生态及埋藏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剑河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十分丰富,化石标本多达1万多件,分属长茎型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Zhao, Huang et Gong,1994)及短茎型的球形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globus Zhao et al, 1999)。它们均具有腕枝、萼、茎及吸盘,少数标本见有肛锥。幼年体缝孔不发育,成年体具有较发育的缝孔。大部分个体为单体生活。短茎型的萼呈球形,茎短,吸盘大,常固着在腕足动物外壳及三叶虫背壳碎片上。长茎的萼呈长椭圆球形茎长,吸盘小,常固着在砂泥质海底。两个种的腕肢也有差别,长茎的直长,短茎的旋转生长,显示两个种的形态差别及多样性。由于始海百合死亡后迅速被掩埋,80%以上的个体保存完整。化石大部分保存无定向性,显示静水环境,海底紊流很少,不仅显示原地埋藏特征,也为凯里生物群是原地埋藏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72.
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相似文献   
73.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中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沉积岩地层首次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鱼类化石为Le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中华狼鳍鱼);叶肢介化石为Yanjiestheria Chen(延吉叶肢介属),分为4个种。该鱼化石属于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和该叶肢介属在胶莱盆地中广泛分布,属于早白垩世陆相河湖动物群。两类化石同层保存,化石保存完整,属于原地埋藏,所以含这些化石的地层应属于陆相沉积,而与海相沉积关系不大。这套地层因岩性和沉积环境与胶莱盆地南部地区的莱阳群法家茔组(K_1f)非常接近,建议使用法家茔组之名,而不使用因被认为是海相浊流沉积而命名的"灵山岛组"。  相似文献   
74.
文中详细描述了云南东部地区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中的典型分子Tuzoia sinensis Pan,对其形态特征做出了补充,通过与相关种的比较与讨论,对其鉴定方法做出了进一步探讨,并基于对壳体表面网格密度的研究推测了T.sinensis的俯视形态图。研究发现:T.sinensis的侧脊上分布有一系列锥状突起,这些突起的表面具有与壳体表面相同的网状纹饰,这提示Tuzoia侧脊上的基部宽大的三角形刺(frills)即由这种锥状突起侧压保存而形成;研究还发现:T.sinensis的三角形刺较其它种更为发达,其壳体在保存过程中易产生形变,但多而发达的三角形刺受后期改造影响较小,因而建议可以将其作为T.sinensis的典型鉴定特征之一而区别于其它种。  相似文献   
75.
张立军 《世界地质》2013,32(3):447-462
本文结合近年来辽宁省化石资源调查成果,对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分布和组成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以辽西各主要盆地化石群为代表的相对连续的化石群序列; 运用宏观进化理论和地理隔离等观点分析了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演化,并对其主要地质背景进行了总结。对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演化,可识别出辐射、趋同和复式进化等类型; 在义县组阶段存在着由于地理隔离而发生的成种事件,九佛堂组阶段翼龙和鸟类的辐射可能与由于食性分化而导致的生态隔离有关; 热河生物群的演替很可能是打破地理隔离后部分物种的绝灭、一些本地起源物种的向外迁移和外来物种的侵入、部分类群的辐射和复式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所处的主要地质背景在时空上协同一致。综合分析认为,义县组火山岩已经“穿时”,在其晚期火山活动初始,已进入九佛堂组阶段。  相似文献   
76.
贵州金沙长岩沟牛蹄塘组生物群化石丰富,共计25属,以海绵动物为主,另有节肢动物及藻类两大门类化石代表.海绵动物以普通海绵为主,计8属,占整个海绵动物属的57%;六射海绵5属,占海绵的36%,另有纲、目及科未定1属.节肢动物8属中高肌虫占优势,计有5属;大型双壳节肢动物2属,三叶虫仅1属.藻类共计3属.与遵义牛蹄塘生物群相比,两地均以普通海绵为主,金沙长岩沟牛蹄塘生物群海绵更为丰富,与遵义黑沙坡的海绵组成有差异.金沙长岩沟节肢动物中三叶虫少,仅1属,但高肌虫丰富,达5属,而遵义黑沙坡只有2属高肌虫,三叶虫则达4属.遵义和金沙牛蹄塘组生物群分别有藻类属4个和3个,共有属2个.两地同一生物群组成的差异,说明同处扬子浅水区的金沙长岩沟及遵义黑沙坡沉积环境可能有所差异,因而组成面貌也有差异.两地牛蹄塘生物群均具有显著的澄江生物群色彩.  相似文献   
77.
义县组岩性以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局部发育有富含“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沉积层。在这些沉积层之下、义县组复成分底砾岩之上,发现有 4个沉凝灰岩层,与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呈互层状产出,其岩性以沉凝灰岩或含砾凝灰质粉砂岩为主。这些凝灰岩层厚度虽小,但分布较广泛,走向延伸稳定。根据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活动的基本规律,沉凝灰岩层与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及野外地质综合研究将义县组早期火山活动划分出 5个火山作用旋回,并确认四合屯、黄半吉沟、尖山沟、以及上园、大康堡、河夹心等地富含“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沉积层均属于同一火山旋回(第五旋回)的产物。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辽西地区中生代陆相盆地火山—沉积作用的研究内容,并将促进火山活动与生物灭绝事件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8.
The marine ecosystem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na, has been heavily exploited following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at has occurred since the 1980s. This investigation aimed to elucidate trace organic contamination in marine biota inhabit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Biota samples, including green-lipped mussels (Perna viridis), oysters (Crassostrea rivularis) and shrimp (Penaeus orientalis) were sampled from 16 stations fringing the Estuary.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n a dry weight basi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27.8–1041.0 ng/g), petroleum hydrocarbons (1.7–2345.4 μg/g),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2.1–108.8 ng/g), DDTs (1.9–79.0 ng/g), and hexachlorocyclohexanes (n.d.–38.4 ng/g) were recorded. A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risk to local resid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biota collected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CBs were at levels that may cause deleterious health effects in populations that consume large amounts of seafood. However, it would be instructive to establish health criteria for trace organic contaminant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 local populations, in order to derive a more accurate and relevant health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79.
1 Introduction The Burgess Shale Biota was discovered in the Cambrian strata of western Canada by American paleontologist C. D. Walcott in 1909 (Walcott, 1911). The fauna contains more than 140 metazoan genera (Robison, 1991, Briggs et al., 1994), with a preservational range from hard skeletal parts, non-mineralized remains and internal soft-tissue and soft-body remains. Following that discovery up to 40 similar taphonomic locations have been found globally in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  相似文献   
80.
Jianshangou Bed of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 Liaoning,Chi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Jianshangou fossil locality was first found byChang Zhenglu and his colleagures in 1962, now thearea of Jianshangou, Sihetun and Huangbanjigou be-come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its yielding feath-ered dinosaurs, Confuciusornis and Archaefructus. Thename of Jianshangou Bed was proposed by the firstauthor of present paper as an informal suggesting unitduring the research on Jehol fossils of western Liaon-ing in 1963 and 1964. The unit was named then asJianshan Bed[1], indicating 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