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641篇
地质学   501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崔运爱  魏景斌 《地下水》2003,25(1):28-30
地下水作用为平邑县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及农村人畜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其开发利用十分重要。通过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条件,分析用水现状和开采水平,提出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布局及角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以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合理、有效、持续利用,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2.
孙大鹏 《盐湖研究》2007,15(1):20-28
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从碘的分布情况及其所处的地质条件,结合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探讨高碘卤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的找碘方向。  相似文献   
73.
Large-scale air pollution transport (LSAPT) in the Yellow Sea region and their inflow onto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observed through satellite images and ground measurements. LSAPT includes regional continental air-masses saturated with pollutants originating from China and subsequently landing on or passing through the Korean Peninsula. It is also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atterns of LSAPT over the Yellow Sea. The ground concentrations for PM10, PM2.5 and CO measured at Cheongwon,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south Korea, were compared with NOAA satellite images. Notably, the episodes observed of the LSAPT show a PM2.5 to PM10 ratio of 74% of the daily maximum concentrations. However, cases of duststorms we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by much higher PM10 concentrations and a ratio of 30% of PM2.5 to PM10 for daily maximum concentrations. For the episode on January 27, 2006, the inflow of a regionally polluted continental air-mass into the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as observed sequentially at various ground observatories as well as by satellite. The north airflow dissipated the clouds over Mt. Halla on Jeju Island and further downwind, reducing air pollution and creating a von Kármán vortex.  相似文献   
74.
营口市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10 a营口市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资料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探讨了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的地面天气形势和局地气象条件特征。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日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值偏高;弱高压类、低压类和均压类天气形势均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气压梯度小,风速小,气温变化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6.
北天山重点监视区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八五”短临预报和“九五”中短期(1年尺度)前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整点值、日测值、原始曲线法、一阶差分法和日工法,系统地分析了北天山1985年以来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研究了在此期间控制区范围内发生的7次Ms5.0级以上中强地震前临丑异常显示特征,探索了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表明只要正确地识别地震前兆的中长期向中短期、短期、临震前兆过渡的标志,并进行短临跟踪,是可以实现临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77.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5,(3):240-245
深入研究了全国地电台网内M_s≥5.0的45次地电前兆震例,用统计方法按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分别研究其地电前兆特征。 通过研究得到:大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其半径超过200km,在700km以内,异常时间在12—20个月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7.8%;强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大多在300km以内,趋势异常的时间在12个月以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86.5%;中强地震地电阻率异常范围,半径一般在200km以内,趋势异常时间在180天之内发震的概率最高,为95.0%。大震、强震、中强地震地电趋势异常时间似乎存在着20个月、12个月、6个月三个不同的异常时间段。 临震异常类型一般可分为加速型、转向型和波动型三类。对7级和7级以上大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能观测到临震异常前兆的震例均为50.0%。出现临震异常后1—20天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 1988年11月以来,西部地区先后发生澜沧-耿马7.6、巴塘6.7、天祝6.2级地震。震前都曾依据地电前兆短临异常特征,作过某种程度的监测预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短临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78.
本文统计分析了哈尔滨机场1986—2009年3月份的气温,得出近24a3月份的平均气温总体趋势为先升后降,最低气温的变化先于最高气温,其对平均温度的影响较大。气温跟降水成负相关关系,暖干、冷湿相伴,且最高温度与降水日数相关显著。低气温对应的除冰日数多,高气温则少。雪深对跑道结冰有一定的作用,如果预报日气温均≤-3℃,且...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2013年8月7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分散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动热力条件等情况,详细讨论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对流性降水,强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是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暴雨以地面暖锋为触发机制,暖锋在黑龙江省南部停留时间长,是本次对流性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中国内陆高原地闪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利用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宽带慢天线电场变化仪首次在中国内陆高原地区对雷暴过程中的正、负地闪特征进行了测量和系统分析 ,发现每次雷暴过程中正闪的比例有随总闪频数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弱雷暴过程更有利于正地闪的产生。平均来讲 ,正地闪占闪电总数的 16 % ,介于美国夏季雷暴和日本冬季雷暴之间。负地闪闪击间隔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 6 4.3ms和 46 .6ms。 5 4%的负地闪有至少一次继后回击强度大于首次回击 ,而且有 2 0 %的继后回击其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强度。继后回击强度与首次回击强度的比例几何平均值为 0 .46 ,算术平均值为 0 .70 ,平均回击数为 3.76 ,39.8%为单次回击地闪。正地闪的多次回击只占 13.0 % ,且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也较大 ,算术平均值为 91.7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