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4篇 |
免费 | 314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大气科学 | 335篇 |
地球物理 | 561篇 |
地质学 | 341篇 |
海洋学 | 51篇 |
天文学 | 89篇 |
综合类 | 50篇 |
自然地理 | 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探地雷达图像的正演合成与偏移处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讨论了射线追踪法实现二维地电断面的探地雷达图像的正演合成问题,其中包括二维地电断面的数字拟合、多层连续界面介质中高频电磁波的反射与透射统一的运动学边界方程;根据Huygen's-Fresnel原理导出了均匀介质中二维管状体模型的衍射雷达波的计算公式;给出了用射线追踪法合成的二维地电模型的探地雷达图像;用衍射波公式合成了二维管状模型的雷达图像,并与物理模拟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用Kirchhoff积分法对数字模拟与物理模拟记录的雷达图像作了偏移处理,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123.
利用气象卫星红外遥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探测信息,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暴雨强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了解两种探测结果间存在的异同点。结果表明:虽然气象卫星在时空分辨率上不如天气雷达直观,但从卫星云图上可以观测到在雷达回波图中无法分析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且通过Tir=Twv线所处位置的分析,能够了解对流系统的发展趋势。而从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回波强度分布以及径向速度中,则可以清晰地观测到系统的小尺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高度的径向速度特征。综合两种探测信息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了解到更多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24.
雷达遥感图像分类新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雷达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过程,指出新的分类技术正朝着采用新特征(如雷达极化信息与干涉信息、多参数极化干涉信息、多时相信息、DEM与地理信息等),应用新理论(如小波理论、分形理论、模糊理论),设计新算法(如改进的最大似然法、上下文分类法、改进的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5.
利用2009—2020年阿克苏地区西部6县市中国气象局灾情直报、地面观测、阿克苏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阿克苏雷达监测覆盖区冰雹天气时空分布及雹云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20年共出现211站次冰雹,2011年最多,28站次;高发期为5—8月,6月冰雹频次最高;日变化峰值在16—19时。(2)雹云单体最强反射率因子均≥52 dBZ,回波顶高高于8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达4.47 kg/m2及以上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最大值大于10.0 kg/m 2时雷暴单体发展为雹暴的可能性极大。超级单体雹暴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VILmax统计指标均高于多单体和普通单体雹暴。(3)普通单体风暴多初生于乌什县、温宿县北部沿山一带;多单体雹云多初生于乌什县西部南部、温宿县北部沿山一带,乌什县境内最多;超级单体雹云多初生于温宿县。回波单体移动大多以西北-东南路径为主。(4)雹云回波发展初期往往伴随着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反射率因子增大、回波顶升高、VIL跃增,超级单体雹暴表现更为明显,降雹时刻伴随着再一次爆发式增长。VIL急剧增大或急剧减少与降雹开始和结束关系最为密切。(5)超级单体雹暴维持时间和整体生命史均较多单体雹暴和普通单体雹暴时间长;多单体风暴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且影响区域较大。 相似文献
126.
在国内外雷达定量估测区域降水量一些方法基础上,将降水类型、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同时纳入考虑范畴,在成都CINRAD/SC雷达站(海拔高度596.5 m)200 km范围内选择实验区,并按海拔高度将所选区域分为3区。然后利用2010年7—8月的雷达体扫资料以及同时段、同时次的雨量计数据,采用最优化算法分别在每个区域内修订传统Z-I关系中的"A,b"系数,以得到不同海拔地区的Z-I关系和每小时雨量估测值。研究表明,与直接采用传统的Z-I关系定量测量降水相比,各个区域内,经改善后的Z-I关系准确率提高了20%左右,算法相对简单,适合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127.
128.
Shi Shuzhong 《中国地震研究》2004,18(2):105-113
Based on intensity data in Shanghai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the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 is determined. Selecting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s a reference area where there are rich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and intensity data, and by determining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 in an area lacking in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we obtain the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 in Shanghai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相似文献
129.
祝小梅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12,6(2):49-52
利用伊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伊犁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中亚低槽、200hpa高空急流、低层风速辐合和地面雷暴高压。较强的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云图和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是由中尺度强对流云团产生,具有典型的对流单体形成、发展成回波短带合并形成带状回波,该带状回波最后演变成一个尺度较大的弓形回波。 相似文献
130.
高层建筑时程分析中地震动时程选择和修改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理的地震动时程选择与修改方法对于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有着广泛的工程应用.本文回顾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于输入地震动时程的规定,通过对现有的地震动时程选择与修改方法进行分类和定性分析,挑选了两种与规范要求衔接较好的方法.结合具体算例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安评设计谱作为选择指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选择的地震动时程进行修改,可以得到离散较小且符合规范要求的地震动时程,该成果能够在现行规范要求下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同时,本文也对未来地震动时程选择与修改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条件均值谱和非弹性反应谱将是该领域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