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1篇
  免费   652篇
  国内免费   348篇
测绘学   205篇
大气科学   388篇
地球物理   961篇
地质学   694篇
海洋学   372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71.
在智利第一大区HNX矿区通过物化探手段进行找矿,取得了良好效果,高精度磁法发现断裂34条,综合物探剖面解析了矿化蚀变与断裂构造关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11处综合异常,通过异常查证发现5处矿化集中区,该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物化探异常在智利北部特殊景观区寻找金属矿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2.
从海啸波作用下岸滩演变、床沙组成变化、建筑物周围淘刷和数值模拟研究4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指出可控环境下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相对较少、床沙组成变化缺乏关注、建筑物周围局部冲刷机理认识不足、缺少多尺度数值模拟计算等是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在特大型波浪水槽内开展实验研究、发展多尺度混合数学模型、完善海啸波作用下的泥沙输移计算理论等是未来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方向。  相似文献   
973.
刘妍  田博宁  王伟 《地下水》2013,(6):105-106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套管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套管井测井是油气井测井技术的系列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套管井测井的几项主要技术及其一些应用实例,包括注入剖面、产出剖面、储层评价以及固井与套管质量评价等方面主要测井技术的简要介绍及其应用。套管井测井技术涉及探井、开发井和生产井,可分为直井、水平井和井间等测量方式,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和增储上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74.
天津—北京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初至波走时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走时成像中的正则化反演方法对天津—北京的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获得的初至波资料进行成像.分析了不同的初始模型和参数变化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采用检测板方法对最终模型的分辨进行评估,得到了天津—北京剖面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给出了该地区的隐伏断层.结果显示,最终模型分辨达到5 km×1 km,部分地区更加细致;研究区域坳陷区与隆起区相间,大坳陷内部有小坳陷;结晶基底的深度变化约2~8 km,其起伏形态符合地质构造情况;断裂活动和第三系以来的壳内运动对速度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75.
针对厦门台具体地理位置的特点,提出了计算相对重力变化的海水加载模型,运用有关弹性理论知识与一定的数学方法,定量地计算了海水加载引起的厦门台相对重力变化。结果表明:①相对重力变化对近距离的加载极为敏感,随着离观测点距离的增加,加载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超过一定的范围,这种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对厦门台来说,海水的有效加载范围约为940 m;②经过扣除各种可能的误差后,由理论模型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较为吻合,进一步证实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76.
GOCE卫星重力测量中有色噪声滤波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的有色噪声特性,设计了Wiener、AR、FIR三种滤波器,并利用模拟的有色噪声数据对其滤波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文中采用的有色噪声数据,AR的滤波效果最好,其次为Wiener滤波器,FIR的滤波效果最差;三种滤波器均可用于GOCE卫星重力测量中有色噪声数据滤波,但其实用性尚需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可以利用不同的滤波器对含有色噪声的卫星重力梯度数据进行多次滤波,以进一步减弱有色噪声对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7.
本文通过处理琼东南盆地现有的重磁数据资料,得到琼东南盆地重磁特征,并采用三维Parker法进行重磁基底深度的反演,获得琼东南盆地的重力基底深度变化在1~11 km之间,磁力基底深度变化在5~11 km之间,结合地震剖面的重磁震联合反演结果和钻井资料推断琼东南盆地的基底岩性主要以酸性花岗岩和中性安山岩为主,少量陆相中生界地层.琼东南盆地的基底演化表现为早期主要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相关,晚期则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8.
针对浅地层剖面仪在东沙海区采集的浅层剖面资料中出现的随机干扰、大值干扰等问题,通过去噪处理手段进行了有效的压制,消除了干扰波对原始资料的污染;针对由于间隔性采集和处理对原始资料造成的时间延迟现象,通过时移校正方法进行了处理;针对剖面中炮号与相应导航文件中的FIX号不存在对应关系的情况,通过提取道头时间、导航时间并在FOCUS模块中编写相应程序,将剖面中炮号与FIX号的关系建立起来。改进处理后的浅层剖面资料为地质分析与解释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79.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联接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DOC的降解影响碳循环、营养动力学机制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因此改变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对千烟洲森林试验站(QFES)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垂直剖面和季节的变化及其控制因子,包括土壤性质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每两个月、2009年4月至2010年103每月,分别在土壤10、20、30cm深度和10、30、50cm深度,采用机械式真空取样装置共收集了土壤溶液样品。用总碳分析仪(TOC)测定DOC浓度,DOC浓度平均值范围为3.0-26.2mgL^-1。在土壤剖面10、20、30、50cm深度DOC浓度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2.4±4.4、10.6±6.3、8.7±2.6及8.0±5.9mgL^-1。DOC季节平均浓度和春李DOC浓度平均值具有明显的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特征。而在夏季、秋季和冬季,DOC浓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DO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2、10.5、10.8和8.3mg^L1,不同深度DOC浓度的季节变化没有一致的特征。分析表明,凋落物有机碳含量与DOC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SOC与DOC含量具有相同的土壤剖面变化特征,SOC与DOC之间具线性正相关关系(R^2=0.19,p〈0.01),表明SOC是DOC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溶液10cm深度和5cm土壤温度间具有指数正相关关系(R^2=0.12,p〈0.01)。在湿地松土壤剖面,DOC浓度与土壤湿度具负线性相关关系(R^=0.15,p〈0.001),在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溶液10cm深度DOC浓度和5cm土壤湿度之间具有负指数相关关系(R^2=0.13,p〈0.001)。取样月降雨量与DOC季节平均浓度不相关。然而,对取样前不同时间降雨量与DOC季节平均浓度的分析表明,取样前降雨事件的时间对不同深度的DOC季节平均浓度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揭示了SOC和环境变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降雨是DOC的控制因子。本研究以人工湿地松林碳循环中DOC动力机制为重点,为评价亚热带红壤区生态恢复的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0.
????PANDA??????GOCE????2009???????306-332??????????????????????????????????GOCE???????????PSO??????????PANDA????????????????????????????????α??????????SLR????????4??????????????????????????????????t????????????????GOCE????????????PSO??£??侶?????????????????2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