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771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河南庄金矿位于华北板块最南端的秦岭构造带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钙泥质建造,矿化受地层和构造发育控制.通过微量元素、稀土元素、C-H-O-S同位素分析对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条件进行了研究.其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氢-氧同位素分析都指示成矿流体来自岩浆,后期受到变质作用和沉积改造作用影响;碳-氧同位素数据表明碳和部分氧元素来自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并催化了金元素的富集;硫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分析得出成矿环境为缺氧的还原环境,并指示成矿流体来自深地壳或地幔.河南庄金矿同蚀变岩型金矿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应属于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932.
Orogenic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Amalia greenstone belt is hosted by oxide facies banded iron-formation (BI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the BIF layers is characterized by chloritization, carbonatization, hematization and pyritization, and quartz-carbonate veins that cut across the layers. The alteration mineral assemblages consist of ankerite-ferroan dolomite minerals, siderite, chlorite, hematite, pyrite and subordinate amounts of arsenopyrite and chalcopyrite. Information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ambient conditions that promoted gold mineralization at Amalia were deduced from sulfur,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ic ratios, and fluid inclusions from quartz-carbonate samples associated with the gold mineralization.Microthermometric and laser Rama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composed of low salinity H2O-CO2 composition (~3 wt% NaCl equiv.).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thermometric data and arsenopyrite-pyrite geothermometry suggest that quartz-carbonate vein formation,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associated alteration of the proximal BIF wall rock occurred at temperature-pressure conditions of 300 ± 30 °C and ∼2 kbar.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at 300 °C suggest an increase in fO2 (10−32–10−30 bars) and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otal sulfur concentration (0.002–0.001 m) that overlapped the pyrite-hematite-magnetite boundary during gold mineralization. Although hematite in the alteration assemblage indicate oxidizing conditions at the deposit site, the calculated low fO2 value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determined high Fe/Fe + Mg ratios (>0.7) in associated chlorite, absence of sulfates and restricted positive δ34S values in associated pyrite. Based on the fluid composition, metal associ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repor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it is confirmed that gold in the Amalia fluid was transported as reduced bisulfide complexes (e.g., Au(HS)2). At Amalia, gold deposition was most likely a combined effect of increase in fO2 corresponding to the magnetite-hematite buffer, and reduction in total sulfur contents due to sulfide precipitation during progressive fluid-rock interaction.The epigenetic features coupled with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δ34SΣS = +1.8 to +2.3‰, δ18OH2O = +6.6 to +7.9‰, and δ13CΣC = −6.0 to −7.7‰ at 300–330 °C) are consistent with an externally deep-sourced fluid of igneous signature or/and prograde metamorphism of mantle-derived rocks.  相似文献   
933.
构造物理化学成矿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物理化学成矿研究涉及以下新的认识:构造体制下矿源岩系演化序列,构造动力热液淬取成矿机制,构造附加动力驱动热液成矿机制,构造应力场转化成矿机制,成矿流体水-岩反应的浓缩成矿机制以及构造物理化学场结构与界面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934.
核技术在东坪金矿勘查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良全  门春茂 《铀矿地质》1995,11(6):357-361
核技术用于金矿勘查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法、γ能谱法、氡(射气)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等。本文论述了核技术勘查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物理基础和方法技术。实践表明:以γ能谱方法(K,K/Th为参数)可圈定与金矿化有关的钾化蚀变带;以X射线荧光法可确定含金矿脉的位置,原位划分金矿体边界;中子活化分析法(REE)可揭示深部盲矿体。  相似文献   
935.
陈焕惠  黄光明 《江苏地质》2000,24(4):242-244
简述了江苏某地粘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选矿工艺的选择。在重点论述矿山堆浸提金工艺流程的同时,论述了堆浸场的选择、底垫铺设、尾渣处理、矿区环境保护等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其他主要问题。通过四年的开发实践,矿山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36.
21世纪中国大型工程与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到21世纪将有许多大型工程逐步上马、走向世界大工程的行列。为此,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先行研究:大型工程前期的工程地质可行性论证。工程开拓期间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难题和新题;工程竣工后的环境工程地质预测及防治等问题,为未来的大型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37.
胶东蚀变岩型金矿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亚运  刘学飞  刘龙龙  周勉  李  何碧 《岩石学报》2015,31(11):3441-3454
胶东半岛金矿集区是我国主要的产金地之一,其中"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为该区两个典型的矿床类型。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的三山岛-仓上断裂带发育两个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三山岛金矿和新立金矿。这两个金矿区金矿物赋存状态以晶隙金、裂隙金和包裹金为主,呈片状、椭圆状、短柱状和板状形态赋存于载金矿物之中,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少量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扫描电镜背散射(BSE)电子图像和二次电子图像发现,单个金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凹坑或凹槽,因内部填充杂质或反光而呈暗黑色区域。电子探针(EMPA)分析可得金矿物中Au含量为63.34%~72.54%,含有较高的Ag含量(27.39%~36.34%),属于银金矿系列。银金矿单个颗粒微区能谱分析(SEM-EDS)显示,银金矿中除了Au和Ag外,还存在N(6.12%~9.79%)、O(1.89%~6.18%)、W(0.42%~0.84%)、P(6.32%~10.38%)和Fe(1.62%~3.37%)等元素。研究区银金矿与玲珑金矿("石英脉型"金矿)金矿物微区元素对比分析发现,具有相同的Au、Ag、N、O和Fe元素,但是仅在研究区银金矿中发现W元素,并且所含N、O和Fe的含量远低于玲珑金矿床。研究区银金矿中低O含量反应金形成环境为还原环境,并且与"石英脉型"金矿形成环境相对比,还原性更高。N元素的存在可能指示成矿流体中有大气降水混入,并且"蚀变岩型"金矿比"石英脉型"金矿混入量较少。P可指示成矿流体中有幔源流体的加入。W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源自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形成的初始岩浆流体。通过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可得,胶东金矿成矿流体为多源混合。成矿物质来源与早白垩世中-基性脉岩具有同源性,可能源自深部地幔。Au运移过程中,主要以硫化物Au(HS)-2的形式运移。  相似文献   
938.
悬挑式网格格栅坝是从工程实践中在传统网格格栅坝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的格栅坝体类型,该种坝型继承了网格格栅坝的各种优点,并且通过悬挑格栅的独特设计,更具突出在非排导泥石流时对河流沟谷地的常态水流进行非拦截性排流,使河流沟谷内常态水流更为通畅,不会干扰河流沟谷的正常流通,是传统网格格栅坝的优化坝型,均适用刚性和柔性网格材料筑坝。目前国内还没有该种坝型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资料,文章通过阐述其在以水流为主的稀性泥石流和挟带大量推移质的高含沙洪水的泥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得出该坝型的优缺点和相关技术成果,作为进一步工程实践和研究提供基础技术依据,从而进行悬挑式网格格栅坝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39.
黄松  丁俊华 《矿产与地质》1997,11(5):342-346
狮子山铜矿床中伴生金以矿物态为主,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金银矿。根据金矿物的粒度、嵌布状态及载金矿物特征,结合金在选矿流程中的趋向分析,提出了应考虑采取在浮选前增加重选,并注意破碎同分级设备凹槽中滞留的单体金的回收来提高金回收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0.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NE向长沙-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其主要矿石类型为毒砂-黄铁绢英岩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其次为构造角砾岩型。毒砂和黄铁矿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分布广泛。金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I为乳白色石英-绢云母-白钨矿阶段;Ⅱ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毒砂-黄铁矿-金阶段;Ⅲ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IV为乳白色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Ⅱ、Ⅲ为成矿主阶段。根据成矿主阶段毒砂电子探针分析结果,Ⅱ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2.19%~44.84%之间,均值为43.42%(n=56),Ⅲ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0.08%~43.36%之间,均值为42.08%(n=19)。通过毒砂温度计相图估算出Ⅱ、Ⅲ阶段的形成温度和硫逸度分别为364±21℃、319±22℃和10^(-9.7)~10^(-7)、10^(-11.5)~10_(-8.6)。电子探针数据揭示的载金毒砂和黄铁矿中不可见金含量分别为0.01%~0.66%和0.01%~0.11%。黄铁矿Au-As元素投点分布于金溶解度曲线两侧,说明其内金主要以纳米级颗粒和固溶体金或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其中Ⅱ阶段黄铁矿纳米级金颗粒占比为73.33%,多于Ⅲ阶段黄铁矿(67.80%)。以上数据说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中的含铁矿物与成矿流体中的H;S发生反应,生成毒砂和黄铁矿。伴随着强烈的水岩反应,成矿温度和硫逸度降低,成矿Ⅱ阶段至Ⅲ阶段主要载金硫化物由毒砂转变为黄铁矿,强烈的硫化作用导致金-硫络合物失稳并释放金,金以置换的方式进入硫化物晶格或以显微-超显微金颗粒的形式沉淀,形成含金硫化物;即硫化作用是导致万古矿床不可见金沉淀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