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52篇 |
免费 | 1118篇 |
国内免费 | 17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篇 |
大气科学 | 212篇 |
地球物理 | 842篇 |
地质学 | 4861篇 |
海洋学 | 761篇 |
天文学 | 2149篇 |
综合类 | 320篇 |
自然地理 | 1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185篇 |
2022年 | 367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345篇 |
2018年 | 312篇 |
2017年 | 299篇 |
2016年 | 304篇 |
2015年 | 332篇 |
2014年 | 327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356篇 |
2011年 | 357篇 |
2010年 | 312篇 |
2009年 | 557篇 |
2008年 | 443篇 |
2007年 | 491篇 |
2006年 | 541篇 |
2005年 | 410篇 |
2004年 | 405篇 |
2003年 | 449篇 |
2002年 | 364篇 |
2001年 | 306篇 |
2000年 | 311篇 |
1999年 | 260篇 |
1998年 | 282篇 |
1997年 | 191篇 |
1996年 | 144篇 |
1995年 | 127篇 |
1994年 | 136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亚洲、非洲7个低纬地磁台资料研究磁层大尺度扰动引起的赤道电集流效应,并与模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在分析的1982年21个事件中,Dst持续下降均在5h以上,其间至少有一个小时的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及Rq,(?)q是相应月份5个国际磁静日内该小时Zq之均值。取R指数负值最大时为0h。对分布于不同经度的3个台站的21个事件ΔZ按地方时平均,与模式计算的赤道电集流随地方时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又比较了7个台站3小时序列的变化类型和模式所得之电集流演化形态,结果均有较好吻合。仅非洲一站出现了某种特殊性。这表明除磁层扰动效应外,地理和地质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其具体影响及有关机制尚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了四维地籍的概念与需求,提出了时空宗地的概念,探讨了时空宗地的演化过程,给出了土地的恒等、类型、收缩与扩展4种权益变换和产生、消亡、边界调整、划入、划出与复合分并6种空间演化。基于4种空间拓扑关系与13种时间拓扑关系,建立了时空宗地的时空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籍相关理论与技术发展,构建了四维地籍概念模型,并依据实现策略不同,提出了标签式、混合式与完全式3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改变了长江口自然环境,导致周边水下地貌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选取长江口九段沙周边浅滩区域作为研究区,搜集不同年份的海图资料,利用GIS技术进行地貌演变空间分析。分析发现:自2001年一期工程完工以来,九段沙周边浅滩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冲淤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沿着南导堤堤坝泥沙淤积明显,导致南导堤北侧丁坝内形成淤积带,九段沙尾部沿着堤坝形成淤积带;江亚南沙下沙阻挡作用,使得上游来水在沙头处分流,在两股水流的作用下,九段沙西南侧分别形成两条平行的淤积带和冲刷带。 相似文献
16.
A comparison of three image-object methods for the multiscale analysi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eoffrey J. Hay Thomas Blaschke Danielle J. Marceau Andr Bouchard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03,57(5-6):327
With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omplex Systems,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s in extracting and linking multiscale objects from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to improve the monitoring,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of complex landscapes. In particular, we emphasize that remote sensing data are a particular case of the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MAUP) and describe how image-objects provide a way to reduce this problem. We then hypothesize that multiscale analysi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intrinsic scale of the dominant landscape objects composing a scene and describe three different multiscale image-processing techniques with the potential to achieve this. Each of these techniques, i.e., Fractal Net Evolution Approach (FNEA), Linear Scale-Space and Blob-Feature Detection (SS), and Multiscale Object-Specific Analysis (MOSA), facilitates the multiscale pattern analysis, exploration and hierarchical linking of image-objects based on methods that derive spatially explicit multiscale contextual information from a single resolu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ry. We then outline the weaknesses and strengths of each technique and provide strategies for their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7.
18.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率、城市重心、城市重心偏移距离等一系列指数,揭示区内各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模大幅增长,沿珠江口两侧形成了以澳门、广州、深圳和香港为核心的倒“U”形城市群,并呈辐射状向周边扩张。②以珠江口为界,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各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门、肇庆、惠州等外围城市。③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的增长速率由小变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2002—2007年是城市扩张最迅猛时期。④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重心迁移方式表现为3种类型:持续向区域中心迁移;持续向相邻城市邻接区迁移;持续向海洋方向迁移。大部分城市的重心迁移方向呈“震荡”特征。 相似文献
19.
Jari Nobrega Cardoso Francisco Radler De Aquino Neto Ren Rodrigues Luiz A.F. Trindade 《Organic Geochemistry》1986,10(4-6)
The distributions of polycyclic alkanes were monitored in a Neocomian sequence (well 1-ESS-34) from the Espirito Santo Basin, southeast Brazil. The profiles included, apart from regular hopanes,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s of 18α(H), 28,30-bisnorhopane and subordinate amounts of gammacerane. Sterane concentrations, normally with hopane/sterane <5, were compatible with other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ing a predominantly planktonic/microbial source of the deposited organic matter. Sample maturities ranged from very immature to the onset of oil generation, allowing biomarker distributions to be followed along a broad maturation range. The ability of certain molecular ratios (e.g. C27 17α(H)/17β(H)hopanes) to reflect a maturity sequence with depth in the closely-spaced strata of the immature upper levels (Jiquiá Stage) showed the value of molecular techniques over classical geochemical methods (e.g. vitrinite reflectance) for the study of immature sequences. The presence in the oils of southern Espirito Santo of 28,30-bisnorhopane, gammacerane and methyl steranes in similar concentrations as in extracts of the deepest levels of the 1-ESS-34 well qualify the Jiquia Stage as the probable source rock of oils accumulated in the basin.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名志的东北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探讨了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在确定东北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初始年限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重分类、重心转移分析、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了镇赉县地名志等史料记载的土地开发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在康熙年间和1853年,镇赉县先后有过有记载的定居后小范围开垦活动,而直到1875年开始持续的土地开垦利用,此前镇赉县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在技术手段不发达的早期,村屯的演变过程与土地开发利用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村屯演变特征来看,1907-1912年期间土地开发利用最为突出;到1975年时,镇赉县村屯格局基本形成,而此时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已由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的机械化。在开禁等政策、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影响下,镇赉县土地开发呈由东部和中部的平坦地区向西部地势较高地区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