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17篇 |
免费 | 2224篇 |
国内免费 | 37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7篇 |
大气科学 | 1559篇 |
地球物理 | 1327篇 |
地质学 | 8822篇 |
海洋学 | 1156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825篇 |
自然地理 | 10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7篇 |
2023年 | 392篇 |
2022年 | 572篇 |
2021年 | 679篇 |
2020年 | 636篇 |
2019年 | 783篇 |
2018年 | 595篇 |
2017年 | 593篇 |
2016年 | 669篇 |
2015年 | 675篇 |
2014年 | 832篇 |
2013年 | 671篇 |
2012年 | 768篇 |
2011年 | 719篇 |
2010年 | 636篇 |
2009年 | 620篇 |
2008年 | 621篇 |
2007年 | 597篇 |
2006年 | 564篇 |
2005年 | 481篇 |
2004年 | 418篇 |
2003年 | 334篇 |
2002年 | 297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241篇 |
1999年 | 196篇 |
1998年 | 176篇 |
1997年 | 161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对2013年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6个地市市区各站点逐小时PM10和PM2.5监测资料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市中邢台年污染日数最多,对应其年平均风速最小;沧州的最少,年平均风速最大。各地市各个级别污染日数不同,五、六级重污染天气均集中在10月—次年3月。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10和PM2.5,但比例不尽相同。特殊的地理位置、污染源差异和气象条件的差异造成各地市污染日数、级别的差异。6个地市污染天气过程时段大都相同,区域性污染明显。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PM10浓度平均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各市PM2.5浓度平均最小值出现的季节不同。6个地市PM10和PM2.5浓度值的月变化趋势相似。不同季节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变化趋势不同,极值出现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极值出现的时间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秋、冬季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较差多大于春、夏季的。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均值与当地的日均气温、风速、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32.
利用中国南部沿海风向、地面气温及南海北部风速的变化确定南海北部冷涌的判别标准,构建了一个冷涌发生频率指数,对南海北部冷涌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异常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冷涌频率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冷涌系统的特征,与全国范围的冷空气爆发关系密切。南海北部冷涌与中高纬、中低纬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偏强,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时,有利于大陆上冷空气南下入海,在南海北部形成冷涌。冷涌发生时,经向Hadley环流加强,调整中纬与低纬地区的大气质量,高层向北输送的大气在科氏力作用下导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有利于冷涌的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33.
降水是干旱区水文循环研究不可缺少的水文要素,为了揭示我国西北地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合理开展不同尺度水文循环研究和建立对比标准,系统搜集分析了乌鲁木齐、银川、张掖、兰州、平凉、西安和拉萨七个地区多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数据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银川、张掖和兰州四个地区的δ18O值夏半年明显高于冬半年,从全年尺度上来看只是受到了温度效应的影响;而位于关中盆地的西安地区则由于复杂的水汽来源,冬半年表现出受温度效应的控制,夏半年转为雨量效应控制为主。平凉地区δ18O与其它海拔相近地区(如兰州)相比5~9月份均偏负,这与平凉地区较弱的城市热岛效应有关。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变化范围均在全球大气降水的变化范围之内,除平凉和拉萨外,其它几个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些地区的降水是在干旱环境下经历较强程度的蒸发条件下进行的,且在降水过程中还可能受到了局地二次蒸发凝结等水汽循环的影响。而该区域大气降水的氘盈余(d值)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表明冬半年和夏半年水汽来源不同或者水源地的蒸发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34.
西天山喇嘛苏铜矿成矿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位于西天山别珍套-科古琴晚古生代岛弧西段的喇嘛苏铜矿床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的斑岩体为英云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且花岗闪长斑岩可能属于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本区成矿斑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出现了较为明显的Ta、Nb负异常,初始锶同位素ISr和εNd(t=390Ma)值分别为0.7072~0.7076和-0.32~0.17,显示壳幔混合源的特征,利用Sr和Nd同位素估算其源区物质约有50%来源于地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其为典型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暗示其形成于大陆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本区成矿斑岩是在洋壳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交代原先的地幔楔,并混合了部分下地壳的物质,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准噶尔洋板块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结合东西天山的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岩浆源区的差别可能导致不同类型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较斑岩型钼矿床可能有更少的地壳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35.
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27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定级分类,滑动平均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莺落峡水文站)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黑河出出径流的多年变化具有持续性,周期性和丰枯水变化较平稳,波幅不大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36.
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含煤段中发育有油页岩、煤、碳质泥岩和泥岩等富有机质细粒沉积.为了研究其沉积有机相的类型及煤和油页岩形成的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工业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等方法将含煤段细粒沉积物划分为了类型A(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B(三角洲前缘-浅湖沉积环境)、C1(湖沼非油页岩亚相)及C2(湖沼油页岩亚相)四种类型,其中类型C1沉积物中发育煤,类型C2中发育油页岩,且煤较油页岩具有更高的含油率、水分、挥发分以及发热量值.有机质类型特征方面,沉积有机相类型A、B及C1沉积物有机质类型均为Ⅱ2-Ⅲ型、有机质来源均以陆源和混合来源两种有机质来源为主,而类型C2中主要为Ⅱ2型,以混合有机质来源为主;类型A及C2其沉积物有机质均处于未成熟阶段,而类型B和C1中有机质均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有机质保存条件方面,类型A沉积物主要形成于缺氧的淡水环境,类型B主要形成于贫氧-缺氧的淡水-半咸水环境,类型C1形成于贫氧-缺氧的淡水-半咸水环境,而类型C2则主要形成于缺氧的淡水-半咸水环境.其中类型B较类型A,类型C2较类型C1,其沉积物均形成于更为还原且盐度更高的水体环境中.石门沟组含煤段是煤和油页岩的形成层位,稳定的沉积环境、丰富的湖泊有机质来源、良好的保存条件及较少的陆源碎屑的稀释共同促进了类型C2中油页岩的形成,而丰富的陆源植物供给及良好的保存条件则促进了类型C1中煤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都匀河床地区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该区拟建物基础设计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工程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38.
39.
《地学前缘(英文版)》2020,11(4):1271-1287
The northern Xinjiang reg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ron metallogenic provinces in China.Iron deposits are found mainly within three regions:the Altay,western Tianshan,and eastern Tianshan orogenic belts.Previous studies have elaborated on the genesis of Fe deposits in the Altay orogenic belt and western Tianshan.However,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ization history of iron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paper I describ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ron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and discuss their genetic types as well as metallogenic-tectonic settings,Iron deposits are preferentially distributed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eastern Tianshan.The known iron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tic Fe-Ti-V(e.g.,Weiya and Niumaoquan),sedimentary-metamorphic type(e.g.,Tianhu),and iron skarn(e.g.,Hongyuntan).In addition to the abovementioned iron deposits,many iron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are hosted in submarine volcanic rocks with well-developed skarn mineral assemblages.The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gnetite compositions suggest that they may belong to distal skarns.SIMS zircon U-Pb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Fe-Ti oxide ores from Niumaoquan and Weiya deposits were formed at 307.7±1.3 Ma and 242.7±1.9 Ma,respectively.Combined with available isotopic age data,the timing of Fe mineralization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broad intervals:Early Ordovician-Early Silurian(476-438 Ma),Carboniferous(335-303 Ma),Early Permian(295-282 Ma),and Triassic(ca.243 Ma).Each of these episodes corresponds to a period of subduction,post-collision,and intraplate tectonics during the Paleozoic and Mesozoic time.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建宁黄埠地区金矿地质特征、矿化特点、成矿地质规律的研究,认为该区成矿年龄为91Ma,提出了北西西向碎裂带为主要的含矿构造,并指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金远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