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60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北京市热环境时空分异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乔治  田光进 《遥感学报》2014,18(3):715-734
城市热环境空间区划是采用分区管理的思路来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热环境之间矛盾的技术基础。本文构建城市热环境区划模型的思路为:(1)将不同时相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进行正规化、分级,分析2008年北京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2)构建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热环境影响主成分因子。(3)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利用热环境影响主因子,进一步对热环境进行空间区划。结果表明,北京夜间较白天城市热岛分布层次感明显,夏季白天较其他季节高温区聚合程度高。区域下垫面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热环境,北京城市热环境的主成分因子依次为植被覆盖、地形地貌、城市下垫面建设规模和人为热排放,并依此将北京划为7个热环境区域,根据各个分区热环境成因机制差异分别提出热环境改善和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2.
松诺斑岩体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境内,其与南部的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距离十分靠近.随着近年来普朗铜矿外围找矿工作的展开,松诺地区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文重点就松诺斑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普朗斑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讨论,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93.
刘新运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338-1343
本文通过统计秦家沟土壤样品多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推测可能的矿源层和富集成矿作用,分析Grd数据对比图,分析各元素高值区的分布特征,根据相关系数(λ)矩阵的因子分析结果,得到了2个元素组合,推测出本区的主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根据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的统计结果,推测出了本区可能存在的中高温元素组合类型和中低温元素组合类型,确定了本区有利的成矿元素组合类型,圈定了组合异常,通过归一化Grd数据图和组合异常对比,验证异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施工地表工程,对所圈定的异常进行了查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揭示了本区所蕴藏的成矿信息,指明了本区今后的找矿方向,为更好地指导本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获得的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在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研究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工作组将全国陆地国土划分为5个地球化学域(古亚洲地球化学域、秦祁昆地球化学域、特提斯地球化学域、扬子地球化学域和滨太平洋地球化学域)和25个地球化学省。在全国地球化学图中位于云南西部地区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具有显著富K2O、Th、U、La、Y、Zr而贫Co、Ni、V、Cr、Ti、Fe2O3的特征。基于云南西部地区区域化探数据利用因子分析确定了高场强元素组合(F2)和相容元素组合(F1)两个公因子:F2=0.87Th+0.86Y+0.77U+0.77Zr+0.67La+0.61K2O+0.58Al2O3+0.53Be,F1=0.95Fe2O3+0.93V+0.93Ti+0.92Co+0.81Cr+0.80Ni。利用二者因子得分比值(F2/F1)构建了推断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区域地球化学综合指标和推断模型。以F2/F1为例介绍了制作地球化学图和地球化学异常图的方法技术。在F2/F1地球化学图中的高值区或在其地球化学异常图中的异常区与云南西部地区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地表出露范围十分吻合,从而验证了地球化学推断花岗岩类侵入体模型的可行性。基于构建的推断模型在全国近7百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推演并绘制F2/F1的地球化学图和地球化学异常图。选择华南中部地区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指标异常区与实测花岗岩类侵入体在空间形态和规模上十分吻合,尤其在韶关至桂林、贺州一带花岗岩类侵入体边界与F2/F1异常区边界几乎一致。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针对花岗岩类侵入体所建立的区域地球化学推断模型的可行性,而且该模型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西格拉花岗岩体位于祁连东部的米屈花岗岩带上,空间上呈NW-NWW向展布,岩体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正长岩组成,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西格拉花岗闪长岩存在两期岩浆作用,年龄分别为465.6±6.5Ma、443.2±4.8Ma,其中,前者与祁连洋俯冲极性发生转变的时限(~463Ma)相近,而后者与祁连洋闭合的时间(~445Ma)相似。早期淡色花岗闪长岩具正铕异常(δEu=2.44),晚期暗色花岗闪长岩则为弱负/正铕异常(δEu=0.94~1.32),两者均显示出高Si、Al,富Na贫K,富集Ba、Sr、LREE,高Sr/Y值,低Y、HREE含量,亏损HFSE(Nb、Ta、Ti、P)的特征,与Martin et al.(2005)划分的高硅埃达克岩(HSA)相似。其源区可能均残留石榴子石、普通角闪石及少量金红石,而斜长石则大量参与部分熔融过程,推测早期花岗闪长岩的源区深度可能超过50km;整体上,由早期→晚期反映出加厚地壳减薄、地幔组分贡献增强的趋势;两者可能均为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
区划方法在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璇  周丰  周璟  王心宇  郭怀成 《水文》2014,34(4):21-27
区划方法是目前国际上解决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报问题的常用方法,是近20年水文学界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当前国际应用区划方法解决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报问题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为国内无资料地区水文模拟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章将区划方法分为3类:临近流域替代法、水文相似流域替代法和回归法。通过文献梳理及案例分析,本文指出各类方法的问题、适用范围及不同资料条件下方法选择。最后,通过对国际上无资料地区水文预报的总结分析,提出我国无资料地区研究亟待解决的5个问题。  相似文献   
97.
中国植物地理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创到当前繁荣经历了100年的发展,近30年来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分类、进化和生态等学科交叉融合,中国植物地理学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① 植物类群和区系在中国整体上按纬度、经度和海拔呈现出规律性;物种丰富度、系统发生多样性和特有性热点集中分布在南部山地,少数分布在北方山地和干旱地区。② 关于大尺度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形成机制,多数热带起源科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受冬季低温的限制,而多数温带起源科的物种多样性格局由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主导;中国山地植物和群落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热量因子是中国高山植物区系地理分异的首要气候因子。③ 中国大多数现生被子植物属(约66%)是在中新世及其以后分化;500 mm年等降水线是中国植物区系年龄和植被分区最重要的分界线;中国植物区系、区系中的特征或关键类群的起源和多样化与青藏高原抬升和亚洲季风加强密切相关。未来,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仍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旋律,类群、群落和区系分化时间的估算及物种分布数据的分辨率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植物大数据的持续积累和完善将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8.
利用陕西省9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根据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结合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理论方法,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指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数,基于GIS平台,对陕西省不同季节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各区域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季节差异明显,陕北北部除夏季外各季节干旱危险性较高,关中地区易发生伏旱。陕南的汉中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均较大,安康东部和商洛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则较小。(2)春季、夏季和秋季,陕南的汉中平原及安康的汉江河谷地带,关中的西安和渭南地区,陕北北部榆林地区为干旱孕灾环境高脆弱性区或较高区;冬季陕南大部、秦岭地区的高脆弱性区较其他三季范围有所减小;海拔较高的秦岭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北部各季节皆为低脆弱性或较低脆弱性地区。(3)承灾体暴露度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4)全省抵御干旱风险能力最高地区为陕北黄河沿线、关中各地的城镇地区。(5)干旱灾害综合风险的高风险区主要在陕南巴山地区、秦岭南北两侧、陕北南部,陕南汉江平原、关中平原及陕北延安、榆林等地为干旱较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辽宁区域岩石41种元素的区域分布研究,作者提出了辽宁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系统。依次划出1个地球化学省、2个地球化学区、12个地球化学分区及若干地球化学小区。以地球化学分区为基本单位,讨论了各分区岩石元素的浓集状况,指出了不同地球化学分区岩石元素分布的差异,分析了某些元素的富集趋势与成矿的联系。对探讨不同分区的地球化学演化历程,确定找矿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0.
 The Sanggok mine used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lead-zinc mines in the Hwanggangri mining district, Republic of Korea. The present study characterizes the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abandoned Sanggok mine creek on the basi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various kinds of water samples (mine,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Hydrochemistry of the water sampl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ly significant enrichment of Ca2+, HCO3 , NO3 and Cl in the surface and groundwaters, whereas the mine water is relatively enriched in Ca2+, Mg2+, heavy metals, and HCO3 and SO4 2–. The more polluted mine water has a lower pH and higher Eh, conductivity and TDS valu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me toxic elements (Al, As, Cd, Cu, Fe, Mn, Pb, Se, Sr, Pb and Zn) are tens to hundreds of times higher in the mine water than in the unpolluted surface and groundwaters. However, most immobile toxic pollutants from the mine drainage were quickly removed from the surface water by the precipitation of Al and Fe oxyhydroxides. Geochemical modeling showed that potentially toxic heavy metals might exist largely in the forms of MSO4 2– and M2+ in the mine water. These metals in the surface and groundwaters could form M2+, CO3 2– and OH complex ions. Computer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aturation indices of albite, alunite, anhydrite, chlorite, fluorite, gypsum, halloysite and strontianite in the water samples are undersaturated and have progressively evolved toward the saturation condition. However, barite, calcite, chalcedony, dolomite, gibbsite, illite and quartz were in equilibrium, and only clay minerals were supersaturated. Ground and mine waters seemed to be in equilibrium with kaolinite field, but some surface water were in equilibrium with gibbsite and seceded from the stability field of quartz. This indicates that surface water samples in reaction with carbonate rocks would first equilibrate with carbonate minerals, then gibbsite to kaolinite. Investigations on wate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of the severely polluted Sanggok creek, as well as remediation methods on the possible future poll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by the acid mine drainage from the abandoned metal mines, are urgently required. Received: 4 February 2000 · Accepted: 9 May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