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44篇 |
免费 | 1441篇 |
国内免费 | 24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篇 |
大气科学 | 342篇 |
地球物理 | 1219篇 |
地质学 | 7784篇 |
海洋学 | 478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305篇 |
自然地理 | 6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227篇 |
2021年 | 281篇 |
2020年 | 314篇 |
2019年 | 314篇 |
2018年 | 292篇 |
2017年 | 329篇 |
2016年 | 371篇 |
2015年 | 337篇 |
2014年 | 426篇 |
2013年 | 534篇 |
2012年 | 496篇 |
2011年 | 549篇 |
2010年 | 415篇 |
2009年 | 515篇 |
2008年 | 502篇 |
2007年 | 513篇 |
2006年 | 565篇 |
2005年 | 429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373篇 |
2002年 | 369篇 |
2001年 | 324篇 |
2000年 | 360篇 |
1999年 | 275篇 |
1998年 | 203篇 |
1997年 | 224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152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采用沉积学和遗迹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留山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的沉积环境。结果显示:该组为一套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含煤沉积,整个沉积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滨、浅湖相—深湖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滨、浅湖相的演化过程,显示该盆地经历了“下降—抬升—下降—抬升”的构造旋回演化过程。在该套地层中已识别出遗迹化石的4个属和4个种,包括Beaconites coronus,Cochlichnus surpuliformis,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Planolites montanus等,并详细讨论了该遗迹群落中Beaconites coronus在不同微相中的发育特征,推测其造迹生物最适宜的生境是滨湖环境。该项研究成果可为本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进而为矿产资源评价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Cione Alberto L. Tonni Eduardo P. San Cristóbal Jorge Hernández Pedro J. Benítez Adrián Bordignon Fernando Perí Jorge A. 《Earth, Moon, and Planets》2002,91(1):9-24
Ten oblong aligned depressions in the Río Cuarto area (provincia de Córdoba, Argentina) were supposed to be the result of very-low-angle Holocene meteoroid impacts. However, we consider that authors that studied the structures did not demonstrated their extraterrestrial origin. We suggest that an eolian origin for the structures of Río Cuarto is more likely. Actually, these landforms integrate large systems of similar deflation/accumulation geoforms aligned according to predominant wind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相似文献
103.
Here we present a crustal folding or buckling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rootless 3–5 km high Alborz Mountains in northern Iran as well as 10 km of Late Miocene to recent subsidence in the south Caspian basin and 3–6 km of subsidence in the central Iranian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the middle Miocene to recent Arabia–Eurasia collision. A key element of the mechanism is the presence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lithospheric strength contrasts between the north Iranian continental and south Caspian oceanic crusts: when compression from the collision is applied across the region, the strong south Caspian oceanic crust, buried under > 10 km of premiddle Miocene sediment, interacts with the bottom of the mechanically strong continental upper crust of northern Iran, resulting in upward buckling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downward buckling of the oceanic crust. We test this mechanism using a finite-element numerical model with a Maxwell rheology and obtain resul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The observations compiled here and the mode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this region a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studying the early stages of continent–oceanic collision, including processes like basin inversion, fault localization and, potentially, subduction initiation. 相似文献
104.
记述了广东省南雄盆地上白垩统主田组3组恐龙行迹,由杨梅坑足迹点的足迹命名了南雄鸭嘴龙足迹(Hadrosauropodus nanxiongensis ichnosp. nov.)一新种;古市足迹点的足迹归入鸭嘴龙足迹一未定种(Hadrosauropodus isp.)。这是中国鸭嘴龙足迹属的首次描述,将该足迹的分布从北美拓展至中国,并为南雄盆地存在大型的鸭嘴龙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还整理了中国已描述的大型鸟脚类足迹:中国足迹(Sinoichnites)被定为非正式的塑模标本;扬子足印(Yangtzepus)被归入兽脚类足迹;禽龙足迹(Iguanodonopus)被认为是裸名,归入禽龙足迹(Iguanodontipus);嘉荫足迹(Jiayinosauropus)增加了新材料并得以具体描述;内乡足迹(Neixiang footprint)得以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105.
106.
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的数值模型及在南海北部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沉积盆地的定量模拟研究中,建立各种数值模型是研究的基础。由于裂谷盆地在科学研究和油气勘探上的重要性,对其数值模型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本文选择影响较大的或对南海被动陆缘研究有重要作用的数值型进行介绍,包括最基础的McKenzie瞬时拉伸模型,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限时拉伸模型、单剪伸展模型、挠曲悬臂梁模型、伸展随深度变化的模型和多幕拉伸模型。重点介绍各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应用条件、盆地演化的数学表达式,分析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文中还列举了南海北部的一些研究实例,以帮助深入理解不同数值模型的方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7.
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南楚雄盆地是扬子板块西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具有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应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 研究了楚雄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 得出楚雄盆地存在3个一级沉积波动周期(2 2 0Ma)、6个二级沉积波动周期(1 0 0Ma)、9.5个三级沉积波动周期(4 5Ma) 以及高频波动周期(1 0Ma、5Ma).通过对不同波动单元的波动曲线对比, 得出楚雄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在古生代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部的云龙凹陷; 中生代早期, 沉积中心具有自西南向东北, 由盆地边缘向中心迁移的规律, 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 沉积中心有自东北向西南回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8.
石界河群小寨组主要为砂、泥质碎屑沉积,按岩性可分为四个组合,下部黑云母石英片岩与变质杂砂岩组合及变质副砾岩与变质杂砂岩组合为浊流及碎屑流沉积,上部的变质砾岩与变质含砾砂岩组合及变质杂砂岩、千枚岩组合为扇三角洲沉积。综合上述沉积相组合,提出小寨组并非大洋或深海盆地,而应为靠近陆源地的断陷盆地中的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109.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n a highly conceptualized 2-D model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port is un-dertaken to simulate the paleo-hydrological system as if the Mount Isa deposits were being formed in the Mount Isa basin, Northern Australia, an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buoyancy force in driving ba-sin-scale fluid flow for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exhalative (SEDEX) deposits. Our numerical ca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buoyancy-driven fluid flow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fault penetration depth and i... 相似文献
110.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大型断陷山间盆地,该地区的流动观测记录了2008年11月10日发生于大柴旦附近的M_W6.3地震。和附近的基岩上的记录相比,盆地内部的记录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地面运动放大效应,表现为峰值速度的增大、持续时间的延长,其呈现出长持续时间的后续震相。傅里叶频谱分析表明盆地内部显著的后续震相的频率和直达波相比较低,地面质点运动轨迹图显示后续震相为面波运动特征。为了解释地面运动的差异,构建二维模型,通过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震波在盆地内部的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盆地内部低速层的存在造成直达波的放大以及多次反射与转换,盆地边缘结构造成的波的相干叠加产生了强烈的次生面波,其低频、大振幅、长持续时间的特征是盆地内部地面运动放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