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08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4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区域农业用地营养盐剩余量的长期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太湖南部长兴县农业统计资料,对该地区1949~2002年农业用地上N、P的剩余量作出评估。评估结果认为,1949~2002年期间,单位农业用地面积的N、P剩余量具有显著地增加趋势。20世纪50及60年代期间,N的剩余量增加缓慢,自70年代中期以后增加迅速。1996年达到历史最大值。1996年后,N剩余量呈现减少趋势。60年代初期以前,P处于亏损状态。1975~1980年期间,P剩余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其后出现回落,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迅速增加趋势。1992~1998年期间,P剩余量维持在35~45 kg/(hm2·a)之间的高水平变化,自1999年以后出现显著回落。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以河北省万全县为例, 探索在GIS 和RS 技术支持下进行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 方法。数据包括1992 年8 月的TM影像、2002 年8 月的ETM+和SPOT 影像、1∶5 万DEM等; 选取 植被指数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三类动态评价因子; 采用综合指数法构 建了基于生态退化的动态评价模型; 应用最小二乘原理客观地计算出了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 并最终在ArcGIS 9.0/Spatial Analyst 模块中生成了生态安全评价图, 使模型得以实现。结果表明 该县南部河川区生态安全要优于中部丘陵区和北部山区; 相对不安全区域占到全县总面积的 50.1%, 虽然不安全区域总体分布较为散落, 但在北部和中部相对集中; 总体生态安全评价值为 2.3, 标志着本地区的生态安全级别较低, 应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另外, 采用动态评价因子, 比采用静态评价因子具有一定优势; 采用最小二乘原理计算模型中权重系数的方法比较实用和 科学, 降低了人为影响因素, 也可以避免主观判断产生的错误, 为评价模型中权重系数的确定提 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选择。  相似文献   
73.
在实际调查数据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农民工流动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对流出地的影响。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固始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农民工以男性为主,但妇女所占比例在逐年提高;农民工务工收入逐年提高。农民工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也越多。农民工务工半径随时间逐渐扩大,基本扩展到全国所有省份,但农民工的收入省际变化不大。农民工不仅给流出地带来经济上的变化,而且对文化教育、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民间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大量的民间富余资本从沿海发达地区流向内陆欠发达地区,众多的制造产业也开始大规模地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在这一背景下,欠发迭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茶。为了总结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探索工业园区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从分析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入手,通过区位、成本、政府作用、外部辐射及制度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对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结合实例对理论分析作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75.
Based on a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Napai Formation of Guangxi, China, we erect a new sauropod taxon, Fusuisaurus zhaoi gen. et sp. nov. The holotype specimen consists of the left ilium, left pubis, anterior caudals, most of the dorsal ribs and distal end of the left femur. Fusuisaurus zhaoi is diagnosed by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 states among the known sauropods. It displays several synapomorphies of Titanosauriformes but lacks many derived features seen in other titanosauriforms, suggesting that the new taxon represents the basalmost known titanosauriform and providing new evidence that Titanosauriformes originated from Asia. A size comparison suggests that Fusuisaurus zhaoi is among the largest Early Cretaceous sauropods, providing an important addition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Chinese sauropod diversity.  相似文献   
76.
伊吾县阿克萨依金矿是在伊吾县马依当阿克萨依地区发现的一种新型矿床。文章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调查和研究,结合马依当阿克萨依金矿的地质特征,总结该地区的成矿规律与控矿因素。据已有资料初步认为:早期发生脆韧剪切,金初始富集,为金成矿矿源之一,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及后期变质作用为金成矿提供深部矿源和热源。近北西西向的一系列叠瓦状断裂构造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空隙,构成矿物迁移和聚集场所。该矿在东天山造山带地区具有代表性,初步预测在阿克萨依及其外围地区有3个靶区。该类型金矿的发现,对今后在该区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理县黄土地层与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县黄土堆积厚度为7.30 m,可分为S0、S1古土壤层和L1黄土层。光释光结果显示,理县黄土沉积始于末次间冰期,约130 kaBP。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含量等经典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环境记录显示,末次冰期间冰阶(即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该区呈现出极端冷湿的气候环境。理县地区气候演化更接近于印度季风强度记录的变化,而与格陵兰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相似性稍差。  相似文献   
78.
福建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全胜 《福建地质》2006,25(2):82-88
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床受基底与火山岩系不整合面附近发育的一组铲式断裂裂隙带控制,以独特的石英 冰长石 银(金)和绢云母 银铜蚀变矿化组合区别于紫金山矿区石英 明矾石 铜(金)组合,与紫金山地区五子骑龙铜矿床、罗卜岭斑岩型铜矿床共同构成与中酸性次火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斑岩铜金银矿成矿(亚)系列。  相似文献   
79.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科学》2019,39(6):957-966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制定技术应用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但其扩散迅速、周期较短,扩散阻力小且示范效应显著;在空间维度,形成多核心、多强度、梯度扩散体系(中国台湾扩散源与本地扩散节点),扩散场相互叠加,以就近扩展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的特色扩散格局。  相似文献   
80.
以祠庙祭祀为主体且祠庙保存良好的民间信仰是甘肃陇中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甘肃陇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具有很强的趋同性,本文以陇中地区的榆中县为例,以各村的祠庙为民间文化载体,通过核密度分析、Logistic回归等方法探讨榆中县民间文化载体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探讨陇中地区人地关系,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已有研究将榆中县民间信仰归纳为山神信仰、水神信仰、天地信仰、女性信仰、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祠庙数量占有重要地位;(2)榆中县祠庙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南岸、中部陇海铁路沿线及南部风景名胜集聚区,村级层面空间差异不显著、乡镇空间差异相对较大。通过核密度分析,不同类别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热点各有不同;(3)榆中县民间信仰空间分布受到区位条件限制,民间信仰的祠庙多位于海拔高度较低、人口密度较大、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地区,坡度和到水源的距离成为山神信仰和水神信仰祠庙空间分布显著的影响因子,榆中县祠庙呈现出山神信仰类祠庙“依山”,水神信仰类祠庙“傍水”的空间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