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8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马富财  李鹏  杨文  刘显川 《地质通报》2018,37(7):1197-1201
通过西藏春哲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西藏谢通门北部春哲地区新发现一套整合于下拉组(P_(1x))的钙质碎屑岩岩石组合,并首次获得中二叠世Yatsengia珊瑚化石,地层剖面位于谢通门县春哲乡北部白察不拉一带;通过剖面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资料及区域对比,认为该套岩石组合应单独建组,为进一步完善冈底斯中段古生代地层系统及盆地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2.
邦铺矿床产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一个与二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型钼铜矿床。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依据矿物组合、脉体穿切关系的不同,划分了3个成矿阶段:成矿前阶段、主成矿阶段以及成矿后阶段。根据气液充填度的不同以及是否含有子矿物,流体包裹体可分为5类:B15、B20H、B35、B60和B80。成矿流体从早到晚具有规律性演化特征:成矿前阶段发育B20H、B35、B60和B80包裹体,均一温度(243~421℃)变化范围较大,盐度集中在1.4~15.4wt%和34.3~48.3wt%,密度为0.62~1.25g.cm-3;主成矿阶段发育典型的沸腾包裹体组合(B20H与B60、B80共存),均一温度为240~423℃,盐度集中在1.7~16.5wt%和32.2~47.5wt%,密度为0.55~1.12g.cm-3;成矿后阶段发育B15、B35包裹体,均一温度(119~301℃)和盐度(0.9~9.7wt%)较低,密度为0.59~0.92g.cm-3。成矿压力分别为~120Mpa、34~85Mpa、20~58Mpa。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含CO2。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在>5km的古深度,岩浆房发生出溶。在约2km的古深度岩浆流体曾发生减压沸腾和不混溶作用,主成矿阶段的压力波动可能是邦铺矿床Mo、Cu在此阶段沉淀的原因。随着裂隙进一步扩大,流体氧逸度不断提高,该阶段也有少量Mo矿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3.
对中冈底斯带北部申扎县买巴地区广泛分布于石炭—二叠纪地层中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研究,获得其中的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值分别为(110.8±0.9)Ma和(111.0±1.1)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应该为同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总的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含量较高,而且均为铝质过饱和(A/CNK=1.05~1.38),并且富集Al、Th、LREE等元素,其中Th丰度为14.8×10-6~28.4×10-6,暗示它们很可能与中上地壳物质有关;与上部陆壳及中冈底斯带110 Ma时地壳物质发生脱水重熔形成的则弄群酸性火山岩具有非常相似的蛛网图曲线,表明其可能为地壳物质脱水发生重熔有关。结合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130~110 Ma则弄群、多尼组等火山岩分析,认为西藏申扎县买巴地区早白垩世110 Ma左右中、酸性侵入岩是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4.
林子宗群火山岩广泛发育在冈底斯带的南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的火山响应,对冈底斯带南缘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对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冈底斯带的中东部,未见有冈底斯带西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报道。对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波组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与流纹岩,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帕那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Sr、Ba等,与冈底斯带中东部林子宗群火山岩一致,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此外,帕那组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3.9±0.5Ma,比冈底斯带中东部帕那组形成时代更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5.
李奋其  刘伟  耿全如 《地球学报》2010,31(6):781-790
大规模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呈孤岛状广泛展布于冈底斯北部地区。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那曲地区圈定出晚白垩世、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对出露状况较好的那曲县城晚白垩世火山岩、哈尔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进行了野外调研, 它们均为安山质火山岩系, 均与一套黑色砂板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同时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 便于进行区域对比。那曲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多数锆石具有生长环带, 部分锆石显示核边结构。采自那曲东县城、哈尔麦的2件安山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16.3±1.4 Ma、111.37±0.73 Ma, 它们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 应该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区域对比表明, 早白垩世火山作用是北冈底斯带最为强烈的一次火山活动, 其活动时间大致在110 Ma左右, 之后是早白垩世岛弧型深成中酸性侵入活动。冈底斯北带早白垩世火山作用究竟与狮泉河-嘉黎大洋俯冲有关, 还是与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有关, 目前尚难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