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473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61.
GeoDatabase数据模型及其几何网络的拓扑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永社  李晶 《测绘工程》2005,14(1):17-19
阐述了ArcInfo软件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及特点,介绍了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几何网络,依据模型几何网络的特点,分析了几何网络在地理信息系统拓扑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2.
依据目前较为成熟的地表能量通量遥感参数化方案,利用2006年9~10月珠峰地区秋季近地面大气梯度实测资料,结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资料,遥感估算了包括珠峰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地表净辐射峰值约为420.0 W·m-2,介于200.0~620.0 W·m-2之间;地热通量峰值约为110.0 W·m-2,介于50.0~180.0 W·m-2之间;感热通量峰值约为270.0 W·m-2,介于120.0~280.0 W·m-2之间;潜热通量峰值约为90.0 W·m-2,介于0.0~250.0 W·m-2之间.由此可见,在高原季风期后的秋季,该地区白天地面加热场主要通过感热传输加热大气,地气之间水汽传输耗热是地表净辐射平衡中的小量.  相似文献   
763.
分布于北秦岭造山带南部,夹持于商丹断裂带与朱夏断裂带之间的秦岭杂岩是秦岭造山带中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块体之一。它是秦岭造山带中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地质记录,经历了晚元古代以来多旋回俯冲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包含了大量反映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地质信忠。虽然前人对秦岭杂岩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见解,如从原秦岭群中解体出松树沟蛇绿岩片、峡河山群、古深成花岗片麻岩体等I高压变质岩(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多期变形与变质特征的认识等。但由于秦岭杂岩问题的复杂性,某些认识或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中(1)松树沟蛇绿岩片是否真正蛇绿岩?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与其围岩变质镁铁质岩是否同时代?它们的构造变形与变质历史是否相同?(2)峡河山群组成、分布、时代、构造意义及其与秦岭群片麻岩的关系;(3)秦岭岩群的组成、主变质期和变形期昀时代及性质;(4)晋宁期花岗岩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5)已有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切的地质意义;(6)高压交质岩的分布、产出状态、与围岩的关系、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是秦岭杂岩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文中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提出了今后秦岭杂岩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构造事件、变质热事件、岩浆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和这些地质事件的精确的同位素测年工作上。  相似文献   
764.
总结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Merensky Reef(简称MR矿层)和Platreef(简称PR接触带)两类铂族元素矿床的矿床地质、矿化特征以及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MR矿床是典型的层状铂族元素(PGE)矿床,在杂岩体东部和西部发育,PGE总含量稳定,赋存在堆晶间隙硫化物中,常以PGE硫化物的形式产出。PR接触带型矿化集中在杂岩体北段,整体上不连续,各个矿床的具体特征由于底盘岩性的多变而不同,PGE主要赋存在碲化物和砷化物等半金属化合物中,可以脱离硫化物产在硅酸盐矿物中。相关的实验研究显示,PGE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发生分异,Pd/Ir比值体现了硫化物的分异程度;Pd比Pt更容易被氧化以及在热液中迁移,Pt/Pd比值体现了混染和热液的作用,这些因素造成了PR接触带与MR矿层中PGE赋存状态的差异。岩浆可能在侵入之前已经达到了硫饱和,岩浆房的压力变化和岩浆通道对于PGE的富集有重要意义,热液流体可以对已经形成的PGE矿化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765.
Four phases of deformation are recorded by minor structures in the New Harbour Group (NHG) of southern Holy Island. The regional schistosity in these rocks is a differentiated crenulation cleavage of D2 age. An earlier preferred orientation (S1) is commonly preserved as crenulations within the Q-domain microlithons of the S2 schistosity and is demonstrably non-parallel to bedding. F3 fold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S2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 bedding. S3 crenulation cleavage is sporadically developed but can be intense locally. A major antiformal fold exists in the NHG near Rhoscolyn. This fold is of D3 age since it clearly deforms S2 schistosity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ergence of F3 minor structures. All planar structures are deformed by folds of D4 age.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66.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花岗质片麻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外地质填图和研究发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有古老的花岗岩侵入,并在鲁霞地区圈定了9个花岗质侵入体。古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侵位于南迦巴瓦岩群直白岩组中,与南迦巴瓦岩群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质片麻岩套。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质片麻岩、黑云母花岗质片麻岩、闪长质片麻岩等。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套具“S”型特征,可能有深部幔源物质的加入。花岗岩形成深度在2~5km之间.侵位时代为552~525Ma,为新元古代晚期,属泛非期陆内演化阶段的产物。高喜马拉雅地区在元古宙末期形成了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767.
The Helgedal Zone is the Caledonian, heterogeneously deformed base of the Jotun Complex, within the Jotun-Valdres Nappe Complex (Sognefjell, South Norway). It consists of an anastomosing system of shear zones isolating lozengeshaped lenses of less deformed rocks. Structural and geometrical features are described to define the type of deforma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is zone. Granulitic gabbros and pegmatitic dykes are deformed together in the highly strained mylonitic zones. Microtextural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mafic and felsic minerals and the content of quartz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behaviour of the two rock types during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