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7篇
  免费   629篇
  国内免费   714篇
测绘学   625篇
大气科学   688篇
地球物理   772篇
地质学   1558篇
海洋学   368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452篇
自然地理   18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蔚县矿区是一个中生代赋煤区,通过对单侯矿区西南翼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认识,认为该区煤层基底为寒武系、奥陶系下统,受海西期与印支期抬升作用的影响,缺失了中奥陶统至三叠系。煤层的基底隆起形成于印支期,即使在接受成煤沉积的燕山期,基底仍处于不均匀的抬升状态。成煤期间,由于盆地基底抬升或沉降幅度不均衡,导致了蔚县整个含煤盆地内部沉积厚度发生变化,造成隆起部位煤层变薄及缺失。后期随着抬升的延续,结束了该区含煤建造过程。  相似文献   
992.
滇西南芦子园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三江成矿省保山一镇康铅-锌-铜-铁-锡-金成矿带发现并评价的第一个超大型矿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多年的工作成果,总结了芦子园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并初步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研究表明,芦子园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以寒武系上统为容矿地层并提供初始矿源,印支期中基性岩浆岩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并受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隐伏酸性侵入体控制的叠加改造型矿床。区域物化探异常特征表明.该多金属矿床具有超大型矿床的典型矿化特征与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93.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可划分为东部地块、中部带和西部地块。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破坏,其破坏中心位于东部地块,而西部地块与中部带基本保持完整,其过渡带就是太行山东侧。太行山地区近乎平行发育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研究发现,太行山山前断裂是继承早前寒武纪构造带形成的断裂,控制着太行山与东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差异,古新世以来发生板内构造地貌的负反转,构成渤海湾盆地的西界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则在燕山期时为重要的逆冲断裂,对太行山的隆起起着重要作用;中新世以来,伴随着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太行山大断裂发生构造负反转,控制着一系列山间地堑的发育。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演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向西构造迁移的特点,是区域走滑伸展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板内盆山关系。  相似文献   
994.
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型态的低频变率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时间上扩展的经验正交函数(TEEOF)分析方法,对近百年全球及南北半球平均气温一年、三年、六年和十年的变化形态及其频率进行诊断,结果表明,TEEOF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50%以上,各种年际振动的第一模态基本上代表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年变化型,并能反映出气温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别是十年际的第一模态,冬季气温湿示出较强的上升趋势,相应的第一时间主分量趋势与实际温度序列的走势非常一致。全球及南北半球各时域TEEOF除第一模态及一年TEEOF的第模态外,其它特同量所表示的年际变化型态各有差异,相应主分量都与一定的年际准周期振动结构的长期变率有关。年变化型态的T^2检验表明,南半球及全球的突变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单要素t检验结果差异不大,而北半球的差异明显,表明T^2检验,对具有多变量的型态突变的检测比单要素的t检验理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5.
黄海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2002-200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青岛小浮标站资料、海洋大气综合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黄海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型和相关的水文、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海海雾呈现逐年递增的年际变化,且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自南向北雾季逐渐推迟,发生频数增多;一日中主要出现在夜间至早晨.黄海海雾可归纳为冷锋型、高压后部型和均压场型三种天气类型.海雾是流入黄海的黑潮暖流分支与沿岸的冷水流相遇,在适宜的海温、气海温差、大气稳定度和风场等水文、气象条件下形成的,这些条件可为海雾发生、发展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1)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2)远程的快速响应;(3)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的相互耦合,对未来强震具有示踪意义,(4)时空可公度性,该结果对分析判定本带的地震趋势从而实现正确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和(县)含(山)硬石膏矿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及赋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和(县)含(山)硬石膏矿勘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含矿地层周冲村组(东马鞍山组)岩矿成因类型和代表性剖面岩相划分,认为周冲村组是在早中三叠世缓慢海退和干旱蒸发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由浅滩—局限海夹潮坪—咸化潟湖—潮上萨布哈的蒸发岩建造,其中的硬石膏矿体主要沉积于咸化潟湖环境;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和海水咸化过程是循序渐进式发展的,其间发生了许多次小规模海侵或风暴潮,使得咸化潟湖海水的补给和蒸发保持了相对平衡,形成了巨厚硬石膏矿体沉积所需的持续稳定的海水盐度和环境条件;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有自西向东的退出趋势。同时指出,由于环境差异,本区东部的硬石膏矿品质好于西部。  相似文献   
998.
超高排土场的粒径分级及其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显的粒径分级是超高排土场区别于土质边坡的最重要特征。针对西源岭413台阶排土场,结合开发的HHC-CA模型和现场散体粒径分布情况的调查,建立了考虑超高排土场粒径分级特征的边坡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借助FLAC3D软件分析了现状边坡和各种堆排模式下的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西源岭413台阶排土场现状边坡上部位移矢量表现为下沉,其下沉方向与坡面保持同向,中部位移矢量表现为剪切,下部位移矢量略有反抬升的趋势。其边坡破坏模式为顶部平台拉裂,中部以圆弧形剪出;此排土场的现状边坡处于暂时性稳定阶段。而采用全覆盖式多台阶排土的边坡上部位移矢量表现为下沉,在排土场底部过渡到水平方向;破坏模式为顶部平台拉裂,下部以圆弧形剪出。仅考虑堆积散体的材料强度对排土场稳定性影响时,超高排土场的粒径分级有利于排土场边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9.
白龙江中上游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龙江中上游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是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的金矿床。在阐述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控矿因素、区域矿化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Huaihai Economic Zone, as the core of the 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has experienced a reciprocal evolution of land us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multi-stage land use data extracted by Google Earth Engine (GEE),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 evolu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from 1998 to 2018 were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ESV assessment and a minimum accumulated resistance model (MCR), and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SP) was optim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SV intensity has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which is higher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lower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median ESV area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while the high and low ESV areas accounted for a small propor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show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gra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period, the ESV grade changes show a positive trend.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26 important ecological sources, 22 main landscape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65 ecological strategic nodes were optimized and identified, and the middle-level ecological security zone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n the ESV and ESP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in government protection policies. Thes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ter-provincial territorial space protection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