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及其碳、氮和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对于沉水植物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学的野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营养或富营养化水体,而对于贫营养水体中沉水植物C、N和P的积累特征研究较少.基于对贫营养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的调查,研究抚仙湖9种常见沉水植物C、N和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种间和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抚仙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湖岸浅水区域,分布水深范围为0.5~14.0 m,平均分布水深为3.6 m;2)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81.89、18.59和2.13 mg/g,N∶P比平均值为9.21,且C、N和P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及C∶N比和C∶P比值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而N∶P比种内差异大于种间差异;4)抚仙湖沉水植物C含量和N:P比平均值要大于长江中下游一些富营养化湖泊的沉水植物,抚仙湖沉水植物的生长可能潜在地受到P的限制.  相似文献   
42.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对抚仙湖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源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湖泊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外源DOC对浮游动物的贡献及途径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抚仙湖受控实验中添加13C标记的葡萄糖,通过分析样品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磷脂脂肪酸生物标志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外源DOC对湖泊甲壳类浮游动物碳源的贡献比例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细菌、甲壳类浮游动物(象鼻溞)的δ~(13)C值在加入葡萄糖后分别从-16.28‰和-23.88‰快速增加到5408.25‰和1974.7‰,而藻类磷脂脂肪酸(C18∶2ω6)δ~(13)C值从-27.07‰增加到342.44‰,增长的幅度表明添加的葡萄糖首先被细菌和浮游动物快速利用,而藻类只利用了一小部分.同时细菌、颗粒性有机物(POM)和浮游动物的δ~(13)C值在第1 d急剧增加,细菌的δ~(13)C值远大于浮游动物和POM的δ~(13)C值,之后细菌和POM的δ~(13)C值开始下降,但浮游动物的δ~(13)C值却仍在缓慢增加,进一步表明了DOC进入湖泊后首先被细菌吸收利用,而细菌吸收DOC后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形成细胞颗粒,浮游甲壳类动物通过摄食细胞颗粒来获得外源DOC.  相似文献   
43.
自1960s以来,抚仙湖沿岸带沉水植物群落发展迅速,而监测频率相对不足.为了解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现状及过去60年内的变化趋势,于2016年7月,对抚仙湖全湖沉水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以往多次调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本次调查设置了36条样带共41个样点.在实测数据验证后,使用卫星多光谱相机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全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积.此外,计算了物种在沿岸带植被区的平均生物量、优势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抚仙湖沉水植物2016年夏季分布面积为5.14 km2,平均生物量(鲜重)密度为9.8 kg/m2,最高48.7 kg/m2,全湖总现存量(鲜重)5.02×104t;共采集到沉水植物13种(类),隶属于5科6属.其中,生物量最高的物种是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其次是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出现频度最高的物种是穗花狐尾藻,其次是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物种优势度最大的物种是穗花狐尾藻,其次是金鱼藻和黑藻;抚仙湖各样点沉水植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介于0.05~1.28之间,全湖平均值为0.75;除轮藻类外,沉水植物群丛的冠层在1.5~4 m之间,其中金鱼藻群丛冠层最高.丝状附着藻大量出现,附着在高大的沉水植物冠层上的生物量远远多于附着在基质上的;丝状附着藻主要附着在群落上层沉水植物100 cm以内的植冠上.在过去的60年来,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全湖总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呈增加的趋势;低矮的草甸型物种如轮藻类、苦草等优势度下降,高大的冠层型沉水植物如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成为优势种;外来物种伊乐藻在最近几年出现并成为次优势种;丝状附着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目前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处于生物量、分布面积和多样性最高的阶段,是维持和保护的关键时期.但相比于国外类似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丰富度一直较低,目前冠层型植物占优势、外来物种快速发展和丝状附着藻增殖的态势,将会引起群落结构不稳定,如果不加以保护和管理,可能会朝着富营养化湖泊的群落结构方向发展,进而对沿岸带水质产生不利影响.除了进一步控制抚仙湖入湖营养负荷外,我们建议对群落上层高大的冠层型沉水植物进行收割,收割深度为100 cm,从而控制冠层型沉水植物以及附着在其上的丝状附着藻,为草甸型沉水植物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抚仙湖沉水植物群落向贫营养化湖泊的群落结构方向发展,但其可行性尚需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4.
按照基准面旋回原理, 将马岭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和富县组划分为2个长期、6个中期、22个短期旋回层序;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 长期旋回基准面的变化可以影响和控制河流种类、发育规模和相组合模式, 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可能发育同一种河流相类型; 在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单井相的分析基础上, 识别出该区辫状河、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45.
ntroductionTurbiditycurrentsedimentisanoutcomeofdensityflowsedimentation.Theresearchonmodernturbidilitycurentsedimentsfromde...  相似文献   
46.
研究认为富县地区上三叠统长8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砂岩成分和粒度以及成岩作用的控制。特别指出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实际上是沉积(微)相带对砂体类型和物性特征的控制,不同沉积微相的砂岩在储集性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孔隙度及渗透率均高于其它沉积微相内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分流间湾的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杂基含量高,压实作用强,不利于后期溶蚀流体的流动,储层物性较差。强烈的机械压实、压溶作用、碳酸盐自生矿物的胶结作用使孔隙结构变差,进一步降低砂岩的储集性能;由淡水淋滤及有机物质产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Human activities in Lake Fuxian and its catchment have caus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are preserved in the geochemical records of lake sediments. Human activities responsible for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clude agriculture, min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ishery management. To elucidate human impacts on this deep water body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wo short sediment cor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ake, dated by 137Cs, and analyzed for several geochemical variable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nitrogen (TN), δ13C and heavy metals). The multi-proxy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 can be used to divide the limnological record into a 3-part history. Although increasing inputs of chromium (Cr) had begun as early as the 1950s,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apparently had little effect on lacustrine production, as δ13C, TOC, TN and TOC/TN were relatively constant until the 1980s. Mining and industry have generated large amounts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such as Zn, Pb and Cd that have been deposited into the lake since the 1980s, increasing to their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last decades. Zn, Pb and Cd probably were released by industri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manufacture of cement. Cr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at site FB, but declined at site FZ, most likely due to the closer proximity of site FB to the source of metal production. From the middle of the 1980s, the decreased δ13C, and increased TOC, TN and TOC/TN suggest a broad change in lake ecology. In the 1980s, a new fish species was introduced into Lake Fuxian and fish yields increased quickly, which may mark the beginning of a change in ecosystem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8.
首次将环境磁学磁化率特征方法应用于历史地震研究,阐明了云南抚仙湖沉积物磁化率突变与地震事件的相关性。所建立的时限近1000年,对应0~168cm沉积物的磁化率-地震剖面与近500年以来有记载的重大历史地震事件检验相吻合。发现距今500~1000年抚仙湖地区的8次未被记载的地震事件,指出发震的年代范围,对抚仙湖地区近千年的历史地震进行回溯。  相似文献   
49.
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储层砂体成岩作用研究表明,该套砂体受NE向阴山古陆物源控制,碎屑中黑云母等塑性物质含量高,压实作用强,致密程度高,油气充注于致密砂岩背景的优质储层中.富县地区储层砂体致密程度高,主要是强压实、强胶结、溶蚀作用相对较弱等原因导致.绿泥石环边发育可降低上覆地层压实作用,刚性颗粒含量高可有效降低上覆地层压力对塑性颗粒的变形作用.后期酸性水溶蚀作用的强弱与溶蚀前储层砂体物性和胶结物成份关系密切,储层砂岩溶蚀前孔隙越发育,后期溶蚀作用愈强.优质储层常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特别是主河道粒度较粗、刚性颗粒含量较高的砂体中.  相似文献   
50.
通过岩芯观测、地震解释和测井分析,结合薄片观察、粒度分析以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长9-长6油层组存在砂质碎屑流沉积。结合盆地沉积背景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成因机制, 详细论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由块状粉细砂岩和含泥砾粉细砂岩两种成因相构成,其成因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界触发力作用下,滑动崩塌而形成。分析了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体是下生上储或下储上生的油藏类型,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构成了该区深水区域的良好岩性圈闭储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