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11.
The tilt angles of sunspot groups are defined, using the Mount Wilson data set. It is shown that groups with tilt angles greater than or less than the average value (≈ 5 deg) show different latitude dependences. This effect is also seen in synoptic magnetic field data defining plages. The fraction of the total sunspot group area that is found in the leading spots is discussed as a parameter that can be useful in studying the dynamics of sunspot groups. This parameter is larger for low tilt angles, and small for extreme tilt angles in either direction. The daily variations of sunspot group tilt angle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 that sunspot tilt angles tend to rotate toward the average value is reviewed. It is suggested that at some depth, perhaps 50 Mm, there is a flow relative to the surface that results from a rotation rate faster than the surface rate by about 60 m/sec and a meridional drift that is slower than the surface rate by about 5 m/sec. This results in a slanted relative flow at that depth that i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verage tilt angle and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endency for sunspot groups (and plages) to rotate their magnetic ax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verage tilt angle.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中等地震的有序分布、中等地震密集增强、地震从集、空区和条带及显著地震及中强地震迁移背景方面的演化特征研究,分析认为,阿巴嘎旗及邻区、扎兰屯-牙克石、呼伦贝尔-兴安盟-锡盟-通辽交界地区将是未来中强地震的可能区域。通过对2003年8月-2006年3月间发生在东部的中强地震沿大兴安岭对迁特征研究,综合认为,内蒙古东部已成为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113.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即物化探是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手段。物化探科技成果的特征及分类研究将有助于各应用群了解该专业化成果,推进其普适化服务。本文初步研究并定义了物化探科技成果,提出了物化探科技成果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性与实物性、原创性与集成性、专业性与广泛性特征;按照研究的目的将成果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三类;将物化探科技成果的应用群划分为专业、政府、公众三大类应用群,并分别列出了需求意向以及成果表达形式,为未来的普适化产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4.
基于功能性状的生物多样性分析是当前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浮游动物作为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功能多样性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如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14个水体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功能多样性指数,包括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均匀度(FEve)、功能离散度(FDiv)和功能分散度(FD...  相似文献   
115.
为了解黔中地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同时为了研究功能群对水环境的指示,选取黔中2座典型水库——普定水库和桂家湖水库,分别于2015年的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8月)进行浮游植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2座水库营养盐无显著性差异,水动力学参数(水温、混合层深度、透明度、真光层深度、水柱相对稳定性、光的可获得性)存在显著性差异.(2)普定水库共归类出18个功能类群,桂家湖水库共归类出15个功能类群.普定水库优势功能群水期分布特征:枯水期LO→丰水期B+P;桂家湖水库优势功能群水期分布特征:枯水期B+J+Y→丰水期B+J.垂直层面上,普定水库枯水期以甲藻组成的优势功能群LO在三岔街采样点表层藻类生物量达到峰值(18529μg/L),远高于中层和底层水体以及其他采样点,与该点水文特性以及组成LO的甲藻特征有关.丰水期以硅藻组成的功能群P在小河采样点的中层藻类生物量最大(2741μg/L),远高于该点的表层水体及其他采样点,与P类群耐受低光有关.而桂家湖水库由于面积小、水位浅且少有人为干扰,故样点间环境因子差异小,整个水体优势功能群分布高度一致.(3)经RDA分析,水动力学参数、营养盐、p H和电导率是影响普定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桂家湖水库仅水动力学参数(水温和水柱相对稳定性)是主要因子.(4)从浮游植物功能群适宜生境来看,普定水库为富营养水体,桂家湖水库为中到富营养水体.由分析得出隶属于不同水域的2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6.
鱼类形态特征与营养级位置之间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鹰  张敏  张欢  苏国欢  沙泳翠  徐军 《湖泊科学》2015,27(3):466-474
以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湖泊鱼类为例,探讨鱼类功能性形态特征与其营养级位置之间的关系.所用的116种鱼的食性数据来自于226个鱼类群落,总计16267尾鱼.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的界标分析法提取鱼类形态特征,相对扭曲度法的前2个主成份能较好地区分鱼类的形态差异,它不仅能够生成散点图,而且能客观地反映出鱼类的形态性状.营养级位置采用肠含物定量分析法,合理地假定肠含物的营养级位置,利用食性数据计算出鱼类的营养级位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鱼类营养级位置与功能性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当鱼类为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才有特化的功能性形态与之相适应,植食性鱼类有较窄的口裂,而对肉食性鱼类而言,不同生活型的鱼类拥有各自特化的形态特征,如伏击型肉食性鱼类体型呈纺锤形,背鳍靠近头部,眼睛较大且靠上,头部面积较大;而追击型肉食性鱼类体型呈流线型,头部较小,背鳍和腹鳍靠近尾部.而杂食性鱼类在本研究中无更多证据证明有特化的外部形态,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7.
推导出了在云降水粒子群为小旋转椭球水滴群、椭球旋转轴呈正态分布、云降水粒子谱为M-P分布情况下的雷达气象方程,并且重新定义了相应的雷达反射率因子,确定了在用雷达测定非球形雨滴降水时的订正系数。为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雨滴形状和分布特征订正、提高降水测量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8.
关于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论及难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2,15(2):186-192
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为整体观指导下的异常群体阶段性追踪预报模式。在方法论方面强调了宏观唯象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利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统计识别的方法来寻找地震前兆、进行三要素预报是解决孕震过程这类复杂系统的较好方法。同时指出,地震成因、震源孕育物理力学过程、前兆成因机制、临震阶段起主宰作用的变量等是地震预报的难关所在。临震阶段潮汐力、气压、降水等这些平时视为干扰因素的变化,可能成为发震的触发调制因素。从而增加了前兆的复杂性,在排除干扰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19.
东亚地区盆地类型和盆地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区域构造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演化过程,印支期东亚大陆的地质格局基本形成,燕山期作为重要的构造变革期,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东亚地区燕山期以来盆地所受三向应力的作用机制(拉张、挤压)以及这种机制对前期盆地的改造程度,考虑盆地自身的地质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对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方案的研究成果,将东亚地区沉积盆地划分为6个类型,即克拉通盆地、陆内挤压挠曲盆地、走滑拉分盆地、裂谷盆地、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同时将不同盆地在成盆时间上"归位"于燕山期前和燕山期后,在平面分布上"归位"于构造域中,形成盆地群的概念,认为同一构造域内的盆地在盆地类型、盆地沉积层序、盆地演化历史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在不同的构造域中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历史均存在一定差异。盆地群内部盆地的可比性和共性以及盆地群之间盆地的差异性的认识,对研究不同盆地的成因和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为在东亚地区开展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盆地类比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0.
跨界族群以及由此造成的分离主义运动一直是民族学、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等学科研究的重点议题。本研究对安哥拉卡宾达飞地分离主义运动的研究着重探讨特殊地理位置为安哥拉政府带来的治理困境。对卡宾达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发现跨界族群问题是卡宾达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根源,而飞地属性则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安哥拉在治理该问题上的难度,主要表现为未能使当地人产生对安哥拉的国家认同,大幅降低了外部干涉难度以及难以满足该地居民的发展诉求。本研究还认为跨界族群的分离主义思潮看似合理,但其文化特殊性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分离主义运动的政治合理性。虽然非洲国家很多现有边界存在不合理之处,但对它的改变未必能让跨界族群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另外,边界对分离主义组织运行模式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