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3篇
  免费   1391篇
  国内免费   215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7386篇
海洋学   226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91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405篇
  2018年   364篇
  2017年   377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406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491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丰富,研究其岩溶热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对于雄安新区清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前人已经对该区雾迷山组油气储集层的分布、古岩溶、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等特征做过一定的研究,但对于该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的成储机制、特别是3期岩溶等成岩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录井等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对雄安新区雾迷山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岩溶热储的成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雾迷山组主要岩性为白云岩,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和构造缝—构造溶蚀缝,热储孔渗变化较大;(2)雄安新区最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是3种溶蚀作用,包括同生—准同生溶蚀、表生溶蚀和埋藏溶蚀,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3)根据构造演化、岩心及测井资料,将表生溶蚀作用划分为3期,分别是芹峪期、印支期和燕山—喜山期。芹峪期雾迷山组局部出露遭受淋滤,形成的溶孔经后期改造后不易识别;印支期大部分区域抬升并遭受淋滤,形成高孔渗储集层,后期遭受了进一步改造;燕山—喜山期是雄安新...  相似文献   
82.
鄂尔多斯盆地姬源—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致密储层主要为发育在深湖亚相中的浊积岩,部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人对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较少,需弄清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通过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对大量钻井取心样品进行观察与分析,认为影响研究区长7段致密储层孔隙类型与规模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与溶解作用3种类型,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发育在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和浊积扇边缘的薄层砂体,在压力作用下更易受到泥岩排出孔隙水的影响,形成方解石胶结。伊利石胶结与方解石胶结进一步使得储层致密。少量的绿泥石薄膜成为残余粒间孔保留与包裹岩屑颗粒后期溶蚀的基础,溶蚀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孔隙形成的主要作用。成岩作用的研究为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依据。  相似文献   
83.
牛庄洼陷沙河街组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阳  王建伟  赵密福  高侠 《地质科学》2008,43(4):712-726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发育有超压系统,这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超压系统现今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约束下数值模拟方法对牛庄洼陷超压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超压系统的主要形成机制。牛庄洼陷在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的下亚段和中亚段存在着超压系统,最大压力系数可以达到1.8,最大剩余压力超过了20MPa。自沙三段上亚段沉积期开始,超压系统开始发育。到东营组沉积期末,超压系统经历了大约10Ma的泄压过程。自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压,逐渐接近现今发育状况。上覆地层沙三段上亚段高沉积速率导致了超压系统的形成和早期剩余压力的增加,而水热增压和烃类物质大量生成联合造成超压系统晚期迅速增压。超压系统演化规律揭示出在油气主要运移期研究区古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状况,这为进一步开展牛庄洼陷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带油气资源储量巨大,藻丘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因此讨论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的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结合测井资料,详细阐述了高石梯地区灯四段的藻丘类型与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岩石类型可分为富藻类云岩和贫藻类云岩:富藻类云岩是藻丘的丘...  相似文献   
85.
洪友 崇  郭新荣 《地质通报》2010,29(203):188-194
1996 年,张海春发表《新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直脉科(昆虫纲)昆虫化石》一文[古生物学报,35(4):442-494],共有5个新种和5个老种,其中1个老种定为Mesopanorpa obscura(Martynov, 1927),包含3 个标本:① NIGP126378(92-T-22/K1),② NIGP126377(58SK15/K3),③ NIGP126376(92-T-22/K3)。另1个标本NIGP126379(93-HE-2K1,2)定为Protorthophlebia latipennis Tillyard, 1933。笔者在研究长翅目化石的过程中,发现张的4个标本系异物同名,前3 个标本即:① NIGP126378号标本勉强修订为1个近似种P. (Protorthophlebia) aff. obscura (Martynov,1925) Martynov,1927;② NIGP126377号标本修订为新名种Protorthophlebia(Protorthophlebia) badouwanica nom. nov.;③ NIGP126376号标本, 由于这个标本脉序结构与副蝎蛉科 Parachoristidae Tillyard, 1937的脉序特征相同,已被修订为另一个属、种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 2009[13],已转移归入该科。④另1个标本NIGP126379号标本被修订为新名种 P.(Protorthophlebia) karamayiensis nom. nov.。上述被修订后的新名属、种在本文中作了必要的重新描述。修订的标本,都根据张海春论文中原标本照片显示的脉纹特征和文字描述。所修订学名的原标本均按原文的记录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6.
87.
Shelf‐edge deltas are a ke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for accreting sediment onto shelf‐margin clinoforms. The Moruga Formation, part of the palaeo‐Orinoco shelf‐margin sedimentary prism of south‐east Trinidad,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the incremental growth of a Pliocene, storm wave‐dominated shelf margin.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s of sand bypass from the shelf‐break area of margins, and in particular from storm wave‐dominated margins which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drifting of sand along strike until meeting a canyon or channel. The studied St. Hilaire Siltstone and Trinity Hill Sandstone succession is 260 m thick and demonstrates a continuous transition from gullied (with turbidites) uppermost slope upward to storm wave‐dominated delta front on the outermost shelf. The basal upper‐slope deposits are dominantly mass‐transport deposited blocks, as well as associated turbidites and debrites with common soft‐sediment‐deformed strata. The overlying uppermost slope succession exhibits a spectacular set of gullies, which are separated by abundant slump‐scar unconformities (tops of rotational slides), then filled with debris‐flow conglomerates and sandy turbidite beds with interbedded mudstones. The top of the study succession, on the outer‐shelf area, contains repeated upward‐coarsening, sandstone‐rich parasequences (2 to 15 m thick) with abundant hummocky and swaley cross‐stratification, clear evidence of storm‐swell and storm wave‐dominated conditions. The observations suggest reconstruction of the unstable shelf margin as follows: (i) the aggradational storm wave‐dominated, shelf‐edge delta front became unstable and collapsed down the slope; (ii) the excavated scars of the shelf margin became gullied, but gradually healed (aggraded) by repeated infilling by debris flows and turbidites, and then new gullying and further infilling; and (iii) a renewed storm wave‐dominated delta‐front prograded out across the healed outer shelf, re‐establishing the newly stabilized shelf margin. The Moruga Formation study, along with only a few others in the literature, confirms the sediment bypass ability of storm wave‐dominated reaches of shelf edges, despite river‐dominated deltas being, by far, the most efficient shelf‐edge regime for sediment bypass at the shelf break.  相似文献   
88.
作为国际前寒武系碳酸盐岩研究的热点,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简称MT)在前寒武纪古地理重塑、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论。华北克拉通南缘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发育大量MT沉积,被前人解释为地震液化的产物。文中对何家寨组MT发育层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系统的微相分析和比较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何家寨组MT沉积于碳酸盐缓坡沉积环境,发现MT具有早期成岩作用特征,其形态类型和宿主岩性、沉积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多个方面对比探讨了MT微亮晶和地震“液化脉”之间的不同,明确指出,何家寨组MT的形成受到古海洋条件和沉积岩相的严格约束,具有鲜明的古环境意义,和地震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9.
华北陆块南缘、西南缘广泛分布的罗圈组及其相应地层多被认为是新元古代末期冰川沉积。山西南部芮城水峪剖面位于华北南缘罗圈组出露范围的最北端,罗圈组受下伏蓟县系龙家园组白云岩风化面形态控制,横向岩性变化剧烈,分别由准原地堆积的风化角砾岩、紫红色含砾泥岩及一套特殊的"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组成,均为温暖气候下海侵或海侵改造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在华北南缘罗圈组中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该地区罗圈组海侵沉积物的存在,可能表明华北南缘罗圈组在各地区存在沉积环境乃至地层时代的巨大差异,不能简单以某一冰期的"冰碛岩"笼统看待。  相似文献   
90.
改则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内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改则盆地康托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则盆地中-晚始新世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中始新世湿润气候下开放湖盆阶段:虽然碳酸盐岩δ~(18)O值在43层处向正值偏移,但整体~(18)O和~(13)C强烈亏损,并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8)O值和δ~(13)C变化相关系数为R~2=0.082。表明该阶段的研究区虽然经历过短期蒸发作用增强或补给水减少,但整体是气候湿润条件下补给水丰富的开放型湖盆。2晚始新世干旱气候下封闭湖盆阶段:经过中新世晚期(63层)气候和湖泊水文状态的过渡,晚始新世~(18)O和~(13)C同位素富集,δ~(18)O值和δ~(13)C值变化相关系数为R~2=0.7762。表明该阶段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湖盆萎缩成为封闭湖盆。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及北缘、东北缘在晚始新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干旱化事件。对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记录、全球海水Sr和大气CO_2记录,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和北部的干旱化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