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4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煤炭开采易造成地表塌陷及含水层破坏等问题,采用类比法计算了彬长矿区规划新建的矿井——小庄矿井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采煤对地下水的影响,并提出保水采煤的措施。经计算,采用分层开采时产生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147.84 m,在三盘区将导通安定组隔水层,造成宜君组、洛河组承压含水层破坏,导通区域面积为0.773 6 km2。因此,在可能导通的区域应进行保水采煤以保证安定组隔水层的稳定,从而达到保护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和保障矿井生产安全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12.
付广  张桓 《地质论评》2017,63(3):822-830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倒灌运移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倒灌运移和常规油气运移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倒灌运移形成所需条件和分布区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倒灌运移按运移方向可分为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形式两种,前者发生所需条件是油源断裂发育在一定压力差的紧邻源储区内,后者发生所需的条件是油源断裂发育在区域性盖层封闭区内。通过一定压力差的紧邻源储区和油源断裂叠合和区域性盖层封闭区和油源断裂分布叠合,分别建立了一套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形式分布区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扬油层垂向倒灌运移形式分布区和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沿油源断裂运移天然气向东一段储层侧向倒灌运移形式分布区的预测中,其结果表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扬油层垂向倒灌运移形式分布区,除凹陷内和边部局部地区外,整个凹陷分布,南堡凹陷沿油源断裂运移的天然气向东一段源岩侧向倒灌运移形式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凹陷西南地区。分别与三肇凹陷扶扬油层目前已发现的油藏分布和南堡凹陷东一段目前已发现的气藏分布相吻合,表明该二种方法分别用于预测油气垂向和侧向倒灌运移形式分布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3.
(T2,D)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识别储层流体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地层孔隙中油气和水同时存在时,在核磁共振T2分布上不同流体信号往往重叠,很难有效识别.本文采用改变回波间隔测量多组自旋回波串序列实现了(T2,D)二维核磁共振方法,为有效识别储层流体提供了基础.通过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T2,D)方法在不同储层、不同测量信噪比以及不同外加磁场梯度条件下识别流体的效果.结果表明:(T2,D)方法识别中、低黏度油层具有优势,随着信噪比增加和外加磁场梯度加大,分辨油和水的效果将变好.在气层,对磁场梯度有一定要求,并且,测量数据的信噪比越高,分辨气与水的效果越好,当测量数据信噪比低于70时(T2,D)方法在气层可能失效.在2MHz共振频率下,利用MARAN核磁共振岩芯分析仪器,对含顺磁性物质的饱和流体岩样进行了实验测量,验证了(T2,D)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4.
断层破裂带附近采场采动效应的流固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兴利  刘泉声  吴昌勇  赵军 《岩土力学》2009,30(Z1):165-168
矿井底板突水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结合含断层破裂带条件下采场开采的工程背景,通过离散元流固耦合分析,研究了采场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断层带的变形与受力情况以及底板支承压力、渗流矢量和渗流速度的动态发展规律和分布特征。相关模拟结果表明,采场中煤层的开采与断层破裂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以支承压力为代表的采动应力是底板破坏形成导水裂隙带及断层“活化”突水的一个主要诱因,而断层的存在也使得工作面与断层带范围内的围岩应力更加集中,增大了底板破坏突水的危险性。采动过程中,底板破坏所形成的导水裂隙带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前方及下方围岩中,这些区域渗流速度较大,是形成突水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15.
瓦斯在煤基多孔介质中运移及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瓦斯在煤基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条件;推导和讨论了瓦斯在煤基多孔介质中运移扩散的基本方程和影响因素;分析了煤与瓦斯突出产生的机理和渗透力学条件。提出瓦斯在煤基多孔介质中的运动是孕育煤与瓦斯突出的前提,而瓦斯压力梯度与浓度梯度的存在是驱动瓦斯在多孔介质中运动的内动力;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瓦斯压力梯度及其变化量的大小,而和瓦斯的绝对压力大小没有直接关系。煤与瓦斯突出的条件是由煤基多孔介质中瓦斯压力梯度的大小和煤体固体骨架的抗剪强度大小所决定。低渗透性的构造煤因对瓦斯运移阻力较大而容易形成瓦斯压力梯度的增加,从而更易于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相似文献   
116.
高锰铝青铜在流动海水中阴极保护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稳态动电位极化法测量了螺旋桨材料ZQAl12-8-3-2高锰铝青铜在静态和流动海水中的极化曲线,分析了其在流动海水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解析了最小保护电位、最大保护电位、最小保护电流密度等阴极保护参数,其在海水中的保护电位范围为-0.45~0.72V,最大保护电位在常规阴极保护范围内没有限制,流动海水中的最小保护电流密度比静态时增加几十倍,为海水中螺旋桨阴极保护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7.
地球物理勘探在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地质雷达法、电磁波CT成像法及瞬变电磁法在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的应用。认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观测钻孔不足或冲洗液消耗量法不能顺利进行时能有效地探测煤矿采空区覆岩“两带”,特别是瞬变电磁法有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强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8.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Risers Conveying Fluid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e lateral vibration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a marine riser conveying fluid is derived by useof the small deflection theory.and the effect of internal flow velocity and top tension on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riser is studied by use of FEM.At the same time,the prelimi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natural frequency and riser span under different internal flow velocities is obtained,the effect of riser sup-ports on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is computed.It is found that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marine ris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op tension.howeve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ternal flow velocity.In ad-dition,the frequency decreases drastic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riser span.  相似文献   
119.
锡在花岗质熔体和流体中的性质及分配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素在流/熔体间的交换、分配过程是岩浆热液矿床形成的重要环节,作为与岩浆活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典型矿种之一,锡在花岗质熔体和流体中的存在形式、分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是认识其成矿机理的关键。锡在花岗质熔体和流体中的分配特征不仅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条件的制约,流体组成和熔体的NBO/T(非桥氧键/桥氧键)、碱含量、AlK/Al(总碱与铝含量比)也是制约锡分配行为的重要因素;挥发分F、Cl对锡在流体、熔体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0.
峰峰煤矿区岩溶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振岭  白喜庆 《地下水》2009,31(1):23-27
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揭示了峰峰矿区近30年岩溶地下水流场的演变规律。反映了煤炭开采排水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特征,认为长期的矿井排水与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和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建议随着煤层开采水平的不断延深,加大力度解决好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