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5篇
  免费   584篇
  国内免费   32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00篇
地球物理   936篇
地质学   541篇
海洋学   196篇
天文学   142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热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天气图等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模式(RAMS4.4)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发生的一次海效应暴雪的时空分布和三维热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渤海海效应降雪并非传统认为的仅发生在蓬莱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而是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莱州湾、渤海中东部和黄海西部洋面上;降雪源地有暖海面和陆地,即莱州湾、渤海中部至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2)浅层对流是海效应降雪的重要热力特征,当强冷空气流经渤海时,暖海面通过湍流交换等作用向冷空气底层输送感热和潜热,使得低层增温增湿,产生对流层中上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3)冷空气的强弱影响渤海暖海面及山东半岛地区的垂直热力结构,导致降雪强度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海气温差与热通量成正比,初期冷空气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小,海面上空的暖湿层浅薄,不稳定能量弱,产生的降雪量小;中后期冷空气强盛,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大,暖湿层较为深厚,不稳定能量增强,导致降雪强度和降雪量大。(4)与单一要素温度和湿度相比,对流层低层相当位温的水平分布对强降雪落区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强降雪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脊线附近。  相似文献   
13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和变分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系统(VDRAS)反演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垂直结构特征和对流发生发展机制等方面,对2017年7月21日地面冷锋后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局地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抬、低层回流冷空气侵入的背景下,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后约300 km的冷空气一侧,850 hPa低空切变线是主要的影响系统。(2)在低层回流冷空气作用下850 hPa以下表现为环境温度直减率小于湿绝热递减率(γ < γs)的稳定层结;同时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700-500 hPa层结不稳定性加强,不稳定层结位于边界层稳定层结之上,具有冷区“高架对流”特征。(3)低层冷垫对应下沉运动,暖湿气流上升运动位于冷垫之上,1.4 km高度附近的中尺度辐合线对高架对流的触发起到了重要作用。(4)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缓慢,并呈现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是导致降水持续时间长并造成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3.
FLATModel is a 2D finite volume code that contains several original approaches to improve debris-flow simulation. Firstly, FLATModel incorporates a "stop-and-go" technique in each cell to allow continuous collapses and remobilizations of the debris-flow mass. Secondly, flow velocity and consequently yield stress i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type of rheology to improve boundary accuracy. Thirdly, a simple approach for entrainment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model 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basal erosion of debris flows. FLATMODEL was tested at several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Pyrenee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del can represent rather well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34.
Abstract

To model penetrative convection at the base of a stellar convection zone we consider two plane parallel, co-rotating Boussinesq layers coupled at their fluid interface. The system is such that the upper layer is unstable to convection while the lower is stable. Following the method of Kondo and Unno (1982, 1983) we calculate critical Rayleigh numbers Rc for a wide class of parameters. Here, Rc is typically much less than in the case of a single layer, although the scaling Rc~T2/3 as T → ∞ still holds, where T is the usual Taylor number. With parameters relevant to the Sun the helicity profile is discontinuous at the interface, and dominated by a large peak in a thin boundary layer beneath the convecting region. In reality the distribution is continuous, but the sharp transition associated with a rapid decline in the effective viscosity in the overshoot region is approximated by a discontinuity here. This source of helicity and its relation to an alpha effect in a mean-field dynamo is especially relevant since it is a generally held view that the overshoot region is the location of magnetic field generation in the Sun.  相似文献   
135.
根据钻井中途测试(DST)、重复地层测试(RFT)、镜质体反射率(R0)、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全定量分析等综合研究发现,莺-琼盆地YA13-1气田存在4期热流体活动;南侧的崖南地区和西侧的莺歌海盆地是其两个重要的热流体物质源和动力源;多期热流体活动在YA13-1地区不仅造成热异常和物质迁移,而且还引起了不同的有机/无机成岩响应,如骨架颗粒的多期溶蚀作用、至少两期的次生加大作用、粘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热成熟作用异常。第二、第三期热流体因出溶作用形成YA13-1气田大规模的天然气聚集。  相似文献   
136.
Based on the turbulent convection model (TCM) of Li & Yang, we hav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bulent convection in the envelopes of 2 and 5M⊙ stars at the red giant branch and asymptotic giant branch phases. The TCM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over the entire convective envelopes, including the convective unstable zone and the overshooting regions. We find that the convective motions become progressively stronger when the stellar models are located farther up along the Hayashi line. In the convect...  相似文献   
137.
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勘探中,常需要较大的勘探深度和高的深部分辨能力,充分利用现有钻孔的三维井地电阻率成像技术能够适应于这种要求。通过设计一个高阻水平板状体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进行三维井地电阻率法有限元正演计算,并将模拟的响应视电阻率作为反演的输入,结合平滑约束最小二乘反演,分析了异常特征和分布规律,其结论和认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8.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交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彭新东  吴晓鸣 《高原气象》1999,18(3):451-461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9.
杜佐龙  黄茂松 《岩土力学》2013,34(2):455-461
经典的Prandtl 机构不能很好地反映支护结构入土深度的影响,也不能反映土体强度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的影响。根据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基于修正的Prandtl机构,推导了既可以合理反映支护结构入土深度影响,又可以反映土体强度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特性的基坑抗隆起稳定的上限解公式,同时基于商业化程序的二次开发,建立了可以考虑土体强度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影响的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方法。通过提出的修正Prandtl机构上限解与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以及多块体上限解的对比,验证了修正机构上限解以及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讨论了非均质系数、各向异性系数、支护机构入土深度等因素对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了实例的验证,相关结论可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0.
使用1979年1月至1984年12月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对热带地区积云对流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积云对流区主要是东西向,位于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夏季则北移至北印度洋和菲律宾附近的西太平洋地区。低纬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位移,北印度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5—10月,7—8月位置最北;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则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位置最北。标准差分析表明,冬季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赤道中太平洋及热带印度洋东部地区积云对流的年际变化最明显。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的主要空间型反映了赤道中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阿拉伯海和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结合遥相关计算还表明秋云对流存在4种遥相关型,即2种东西向偶极型涛动型、西太平洋型和北印度洋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