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3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451篇
地质学   1009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3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根据对历史地震震中和山西断陷带内沉降中心的研究,发现该带内的强震震中与沉降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以现有的资料为基础,统计了各沉降中心内第四系与新生界的比值(Q/Kz)。结果表明,强震的发生与沉降中心的 Q/Kz值有一定的对应规律。根据这一结果,近一步讨论了512年7 1/2级地震的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412.
In the Kolar Schist Belt well-preserved small-scale diastrophic structures suggest four phases of folding (F1 — F4). The near coaxial F1 andF 2folds are both isoclinal with long-drawn out limbs and sharp hinges. The axial planes of bothF 1andF 2folds are subvertical with N-S strikes; these control the linear outcrop pattern of the Schist belt. The later folds (F 3and F4) are important in small-to-intermediate scales only and are accommodation structures formed during the relaxation period of the early folding episodes. Mesoscopic shear zones, post-F2 but pre-F3 in age, are present in all the rock types in this area. The F1 and F2 folds and the mesoscopic shear zones were formed during a continuous E-W subhorizontal compression. Availabl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show that the Kolar Schist Belt with ensimatic setting is bounded by two granitic terrains of contrasting evolutionary histories. This, together with E-W subhorizontal compression over a protracted period of time, strengthens the recent suggestions that the Kolar Schist Belt represents a suture. This belt then marks the site of a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event of late Archaean-early Proterozoic age.  相似文献   
413.
414.
李雷 《地质与勘探》2016,52(3):594-60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缘极具油气开采潜力的凹陷,本文揭示该凹陷新生代埋藏史、热史及烃源岩演化史.利用凹陷各构造单元18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其埋藏史、热史.结果显示,东濮凹陷经历“一升两降”的构造沉降,并具有“马鞍型”的热演化特征.自沙四段沉积开始至沙三段,地温梯度逐渐增加,在沙三段沉积末期达到最大,为45.2℃~48℃/km.自沙二段沉积开始至今,地温梯度总体逐渐降低,仅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出现微弱回升,现今地温梯度为30℃~ 34℃/km.以埋藏史和热史为基础,结合构造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东濮凹陷18口井烃源岩演化史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控制,3套烃源岩成熟度均在27Ma(东营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15.
张良  李广伟  郑小礼  安平  陈兵宇 《岩石学报》2016,32(8):2465-2476
胶东金成矿省目前已探明黄金资源储量超过4000t,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容矿的单金成矿省之一。三山岛金矿床位于该金成矿省西北部,是产于早白垩世郭家岭型花岗中的世界级金矿床。锆石U-Pb数据表明该矿床内赋矿围岩郭家岭花岗岩侵位于~128Ma,其后郭家岭花岗岩快速冷却并普遍经历了亚固态韧性变形。已有绢云母Rb-Sr数据表明,该矿床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和脆性变形发生于约117Ma。本次获取的1件~99Ma白云母~(40)Ar/~(39)Ar年龄揭示了主期成矿后一期微弱的构造-流体活动。4件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中相对较老的单颗粒锆石年龄组分90±10Ma说明,该矿床大致于该时间段冷却至锆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240±50℃。1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于69.8±7.2Ma~46.1±4.8Ma之间;8件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集中于13.1±0.2~12.3±0.2μm,并且呈单峰型略带负偏态的分布,说明该矿床大致于70~50Ma单调缓慢冷却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部分退火带125~60℃。最终,该矿床缓慢冷却剥露至现今近地表温度。相对缓慢的成矿后冷却和剥蚀以及新近深部钻探成果说明,三山岛及其周缘金矿床主断裂下盘脆性变形和热液蚀变作用叠加部位成矿潜力巨大,为有利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416.
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μm±1σ~(12.58±0.18)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417.
选取哈尔滨市周边地区作为试验区,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和历史DLG信息,综合利用栅格计算方法和矢量套合比较方法进行变化发现,按照地物类别特性和指标构建变化检测知识库来消除大部分伪变化,辅助解译人员更新要素,为以后的常态性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18.
地图与地图学史研究有助于了解发展规律,探索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以中西方地图、地图学史为研究对象,依时间顺序提出中西方地图、地图学发展中的3次互补,结合历史史例予以说明;通过比较分析法,探索分析3次互补融合程度,结合学科前沿,对地图与地图学发展提出合理预测,推断第4次互补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419.
4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