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0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775篇
测绘学   272篇
大气科学   673篇
地球物理   1291篇
地质学   2181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376篇
自然地理   150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宗跃光  张晓瑞  何金廖  薛松 《地理研究》2011,30(7):1285-1295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将英国Pearce教授的自然资本不能减少的强可持续发展生态阈值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生态评价技术相结合,以潜力一阻力模型为基础,首次通过构建可开发度指数(PDI)和四力模型,创建一套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敏感性、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潜力等...  相似文献   
992.
云南省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及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研究命题,探讨边疆高原山地省份的主体功能区划实践的难题与解决方法,以期为主体功能区划提供理论指导与管理决策参考。研究发现:对于“然环境空间分异显著、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基础差异明显、交通主导经济格局和面临民族与边疆地缘政治复杂情境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过程以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以主导因素综合指数法...  相似文献   
993.
卢明华  李国平  孙铁山 《地理研究》2011,30(11):1970-1982
利用北京市第一、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的特征与模式。与2004年相比,2008年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布局呈现郊区化态势:建筑运输与制造功能呈现最明显的郊区化特征,沿主要交通干线向远郊区快速拓展;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994.
Stable carbon isotop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rom 12 sites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are reviewed to examin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3 and C4 plants in the arid to semiarid monsoonal region during three key periods - last glacial maximum, mid-Holocene, and modern. We have tentatively corrected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s on the δ13C endmembers for C3 plants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C4 plants because the δ13C values of C3 plants are variable under different CO2 and climat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4 grasses increase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spatiall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esent-day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This suggests that for a monsoon-dominant arid to semiarid region, such as the Loess Plateau, warm-season rainfall is a primary factor limiting C4 plants growth, and thus C4 grasses have been outcompeted by C3 grasses/shrubs under cold-dry climate conditions. However, temporal fluctuations i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may also affect plant growth through altering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Enhanced drought caused by decreased WUE due to low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during glacial periods, combined with a cold-dry climate, leads to a decline in C4 grasses, canceling out any advantages gained from lower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To reconstruct accurately the abundance of C3 and C4 plants in an ecosystem and explore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process-based vegetation models integrating CO2 and climatic parameters interactive with plant physiology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995.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但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和地位,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储量巨大,其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贡献日益显著,这使得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行为。国内外关于农业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围绕农业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潜力等问题展开,研究区多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国际上对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区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的形成与转化方面,研究方法以稳定同位素技术为主,但目前关于中国干旱区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应加强干旱区绿洲土壤碳循环研究,深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壤碳的源/汇效应;探讨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6.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问,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1975年的31 118.3 km2增加到2005年的33 923.25 k...  相似文献   
997.
黑河流域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响应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利用气象站资料,对黑河流域荒漠区降水特征及其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区降水属于降水脉动事件,降水前后土壤水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随土层增加差异逐渐变小。土壤水分在降水量、土壤深度和降水前后的差异极显著,交互效应也极显著(P<0.0001),表明荒漠区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具有显著的响应现象。土壤水分的降水脉动响应表现为降水后土壤含水量激增,在蒸散作用下缓慢减小。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序列变异规律均能较好地拟合成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随机变异均小于结构性变异,反映出荒漠区土壤水分在时间尺度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格局。降水使土壤水分空间结构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在时间序列上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998.
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用地粗放、布局散乱、难于规范管理等问题。以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为契机,优化空间布局不仅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还可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分析当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以典型地区——上海南汇地区为例,对其空间分布的随机性进行了检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按标准偏差分类,并进一步按欧氏空间距离对大于2.25标准偏差的地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汇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并不是随机分布,可分为远离中心类和集聚中心类两种类型。依据结果,提出了"远离中心方案"和"集聚中心方案"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方案。  相似文献   
999.
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  相似文献   
1000.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