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5篇
  免费   1031篇
  国内免费   163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436篇
地质学   4662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An infrared routine has been developed to estimate the aliphatic portion of kerogen carbon in sedimentary rocks. The procedure does not require isol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and is based on a computer-assisted determination of global band areas in the region of the aliphatic carbon-hydrogen stretching vibrations around 2900cm−1. From these integrated absorptions the amount of aliphatic carbon Cal (mg of aliphatic carbon per gram of solvent-extracted rock) is calculated by means of a calibration with model rocks. Carbonate overtones which interfere in the case of limestones are eliminated by comparison to a CaCO3 standard.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rocks containing kerogen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maturities at TOC levels of 0.5 to 12%. The aliphatic carbon concentrations range from 0.5 to 60mg·g−1 and correlate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residual genetic potentials of the rocks as measured by S2 values from Rock-Eval pyrolysis. The ratio S2/Cal i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burial depth reflecting a maturity enhanced conversion of aliphatic carbon to fixed aromatic carbon under Rock-Ev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342.
吉林省太古宙TTG岩类型成于变质上壳岩系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晚期阶段。详细的岩相学研究表明,TTG岩类中存在岩浆结晶的绿帘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绿帘石的出现标志了一定的压条件。  相似文献   
343.
本文以实际资料,叙述了西土山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方面的特征。与中国晚三叠世火山岩对比较吻合。且以较丰富的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论证了西土山火山岩的地质时代属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344.
甘肃古浪、景泰活断层上的树木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斌  刘百篪 《地震地质》1995,17(2):139-147
在树木地震学测年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沿古浪活断层西段鉴定和评价了数百棵树。对树木生长速率及年轮比率低值偏离的3种类型进行了有效的识别。结果表明:断崖上被破坏的青海云杉中,记录的结构和生长速率异常,可以归因于1927年5月23日古浪8级大地震的影响。从而为古浪地震断层的判定提供了准确的年代证据。并将前人认为的古浪地震断层位置向冷龙岭北麓南移了30余公里。用该方法在老虎山活断层上对1888年11月2日景秦61/4级地震破裂带定年,再次获得成效  相似文献   
345.
喀喇昆仑地区沉积岩特征及岩相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东安  陈瑞君 《地质科学》1995,30(3):291-301
喀喇昆仑地区从二叠纪开始,广泛沉积不同类型的碎屑岩、泥质岩、硅岩、碳酸盐岩和混积岩。沉积层序发育完整,白垩纪之前基本上属于稳定的连续造海建造系列。经初步研究,除西部二叠系出现半深水陆架边缘-岛弧盆地相、陆架区冷水型冈瓦纳相沉积和东部下三叠统有具复理石或重力流性质的外陆架半深水碎屑岩-硅泥质岩建造沉积外,大部分都是以细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为主的地台型浅海陆棚相和浅海平原相沉积,直到保罗纪末才形成早白垩世,以红色粗碎屑岩为主的陆相磨拉石建造,从而结束了长达1.5亿年连续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346.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347.
粘滑失稳及其物理场时空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邓志辉  马胜利 《地震地质》1995,17(4):305-310
摩擦滑动的物理场实验研究表明:(1)能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失稳的重要条件,单发型大事件常发生于高能量向低能量的突变带或高能量背景区内的相对低能量区;(2)单发型大事件的孕育过程常常经历若干个能量输入输出循环,产生多个前兆阶段,并在失稳前源区常有一个弱化过程。小震或群发型事件失稳前常常只有一个能量积累与强化的过程,失稳前兆阶段性反映较差;(3)粘滑失稳时断层的位错与声发射的大小未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48.
则木河断裂的现今活动方式及其地形变鉴别标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崇立  任金卫 《地震地质》1995,17(4):427-431
根据地壳形变测量资料,探讨了则木河断裂的现今活动方式及其定性的地形变鉴别标志问题。结果表明:则木河断裂的现今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即以大箐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粘滑活动为主,南段以蠕滑活动为主;沿则木河断裂带垂直位移速率空间分布特征的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鉴别断裂现今活动方式的标志之一,其位移速率的相对大小,可作为鉴别断裂现今活动方式的一种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349.
大灰厂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地震信息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雄  吴邦素 《地震》1995,(3):222-227
利用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断层蠕动模型在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大灰石台跨断层地形变资料在1989年大同地震前后出现的较大幅度变化进行了异常属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个时期的异常变化尽管叠加有一定的降雨影响,但蠕动模型计算得出的地表变化理论值与实际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显示出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八宝山断层局部地段在大同地震前后可能存在着与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及应力调理有关的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350.
The Mangalur greenstone belt of Dharwar Craton, South India, is an Archaean schist belt dominated by metavolcanic rocks.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occurs within the metavolcanics and the fabric,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se host rocks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tholeiitic basalts regionally metamorphosed under medium to low-grade greenschist facies. The basic metavolcanic rocks occur as tholeiitic metabasalts and amphibolites. The rocks have undergone some fractionation and appear to be derived from melts generated by 10 to 25% melting of the mantle at depths 30 to 35 km around temperature 1200°C and pressure 12 kb. The source of gold is mainly in the basalts and not in the surrounding gran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