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612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Detailed 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a Pleistocene-Holocene submarine channel system in terms of its hierarchical framework,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3D seismic volume from offshore Espírito Santo, SE Brazil. The channel morphology shows marked variations, with five segments (Segments a to e) being identified along its full length. For example,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hannel decreases by a factor of 70 from Segment a to Segment c, and is then followed by a nearly four-fold increase from Segment c to Segment d.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annel morphology relate to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flow volume within the channel. In the same channel system, the valley reveals three distinct segments (Segments A to C), with similar aspect ratios but marked variations in morphology along the valley distance. Valley morphological changes are chiefly affected by erosional processes. Segment B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rgest valley-base width, valley width,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segments. Valley enlargement in Segment B results from relatively high degrees of lateral channel migration and associated cut bank erosion, leading to the widening of the valley, especially the valley base. In Segment C, the valley is characterised by inner bank erosion in the form of shallow-seated mass failures, which only enlarged the upper part of the valley wall.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both channel and valley morphology documented here suggest an important role of local factors (e.g. salt diapirs, tributaries, overbank collap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nnel systems. Hence, the morphological analyses developed in this work provide an effective tool for studying channels and valleys on continental slope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32.
33.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处中亚天山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基于区域构造-岩石组合的分布发育及时空属性特征,统一将研究区划分为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两大板块,二者由南天山晚古生代缝合带所焊接。其中,进一步划分为5个二级单元,18个三级单元。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北、中、南天山构造格架连续,在800 Ma(相当于南华纪下限)前后都完成了大陆块体的拼合,成为全球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此后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构造演化史,从中二叠世开始全区转化成陆内盆山构造格局,新生代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碰撞使这一陆内盆山构造格局不断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34.
开展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方法。该文在讨论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隐式统计模型、显式统计模型和动力模型等降雨型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近几年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的预报技术研究有以下新特点:统计模型简单实用,目前已经由单一考虑降雨特征的第1代隐式统计模型,进一步发展为考虑地质、地貌等静态因子的显示统计模型;动力模型逐渐由基于垂直入渗理论的边坡稳定性模型开始向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复杂预报模型发展;降雨型地质灾害业务预报预警的核心是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的本地化运行,我国已经基于统计模型搭建了服务于不同区域的业务预报预警系统。结合多源预报降雨资料,搭建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降雨型地质灾害集合预报预警系统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5.
全球寒武系四统划分框架正式确立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彭善池 《地层学杂志》2006,30(2):147-148
国际地层委员会最近陆续发布了2005和2006年版《国际地层表》(http://www.stratigraphy.org/cheu.pdf),这两张新表较以往各版最为突出的变动是将寒武系分为四个统和十个阶,不再采用国际地学界沿用了近一百七十年的上、中、下3统的传统划分方法。这一改写是全球地层学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36.
国际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构建与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回顾了南极大地参考框架发展的历史,总结了由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组织的历次南极地区大地测量观测活动的成果,并结合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对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其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对构建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贡献。  相似文献   
37.
结合各种类型的城市多媒体电子地图集,试图对城市多媒体电子地图的内容的设计做粗浅的概括和探讨。  相似文献   
38.
对我国数字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实施信息化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城镇”。本文从“数字城镇”技术构成出发,分析了我国“数字城镇”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提出要加强对“数字城镇”数据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业务应用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镇信息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39.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将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3个层序。在层序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燕山地区青白口纪的地层沉积格架并对其古地理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燕山青白口纪的沉积为华北陆块上真正的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40.
“经济—空间”视角下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缺少相互衔接的分析框架。论文通过对经典理论的系统归纳与演绎,建立整体视角下理解城市中心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框架,将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规律概括为空间竞争和空间联系2个机制,体现在本地服务功能和非本地功能的空间组织过程,分别形成等级网状结构和专业化点状结构,并相互融合形成“半网格”的城市中心体系,扮演着本地与宏观区域结构之间的“转换发动机”。最后探讨了对实证研究的若干启示,提出城市中心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应注意与理论研究相互衔接;认为城市中心的本地/非本地功能特征及相应的发展机制亟待实证;认为中心及其空间影响的调控潜力是制定规划政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