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3篇 |
免费 | 235篇 |
国内免费 | 2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篇 |
大气科学 | 99篇 |
地球物理 | 285篇 |
地质学 | 586篇 |
海洋学 | 146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54篇 |
自然地理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92.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 m和800~900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 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000 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000 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000 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_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3.
收集了2010—2011年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布设的36个流动地震台和2009—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台网17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事件波形数据, 采用接收函数H-κ算法分析获得了53个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 此外, 结合已有的81个台站的研究成果, 给出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 综合分析认为, 研究区地壳厚度在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渐变的特征, 最厚的地方出现在华北克拉通西端的阿拉善地块(~48.7±3.0 km)。 研究区平均泊松比为0.27, 泊松比高值异常出现在河套断陷带, 意味着可能具有较高的地壳温度或者存在壳内部分熔融。 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呈现出显著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的差异性, 意味着在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过程中, 不同地区经历了不同的地壳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94.
95.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P/V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相似文献
96.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相似文献
97.
关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地质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回顾了岩石圈均衡理论的发展及岩石圈区域均衡和挠曲理论在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起的作用,阐述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和特征。强调Te的研究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紧密结合,即通过岩石圈挠曲理论和区域均衡原理,对地形和重力资料进行谱分析计算,来获取岩石圈的物理性质信息。计算的Te(和相应的挠曲刚度)是岩石圈等效的强度,与爆破地震、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观测到的岩石圈和地壳厚度不同,它们之间只有通过岩石圈的屈服刚度包络面(YSE)才能比较。大洋和大陆岩石圈YSE的理论计算,表明Te值显著小于地震学的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尤其对于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热年龄和应变率均可显著影响岩石圈的强度。本文还以滇西为实例介绍了对相干值曲线计算的新认识和当前岩石圈Te研究的最新趋势。 相似文献
98.
In a companion Part I of this paper (Int. J. Numer. Anal. Meth. Geomech. 2008; DOI: 10.1002/nag.735 ), a coupled hydro‐mechanical (HM) formulation for geomaterials with discontinuities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with double‐node, zero‐thickness interface elements was developed and presented. This Part II paper includes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basic practical problems using both the staggered and the fully coupled approaches. A first group of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classical consolidation problem with an added vertical discontinuity, is used to compare both the approaches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The monolithic or fully coupled scheme is also used in an application example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a horizontal joint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reservoir subject to fluid extraction. Results include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numerical solu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discontinuity. Some simulations are also run using both a full non‐symmetric and a simplified symmetric Jacobian matrix. On top of verifying the model developed and its capability to reflect the conductivity changes of the interface with aperture changes, the results presented also lead to interesting observations of the nume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ethods implemented.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
Li Dashan Shen Ying Ren Rushu Chen Yao
Senior Engineer River Harbour Departmen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Engineer River Harbour Departmen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Associate Professor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Master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中国海洋工程》1997,(1)
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nsity current under the action of waves are describedwith the help of flume experi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study shows that turbid water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waves can present three types of motion,i.e.significant stratification,fragile stratification andstrong mixing.The motion of turbid water presents significant stratification when(H/D)/△ρ/ρ~(1/2)≤4.5,generally this state is known as density current.The formulas of motionvelocity,thickness,and discharge of density current moving on horizontal bottom are derived by use of ba-sic equations such as momemtum equation,equ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ntinuity equation offluid.The time-average velocity and the thickness of density current under the action of waves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such parameters as relative density(△ρ/ρ),wave height(H),and water depth(D).Whenthese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the time-average thickness and motion velocity of density current are al-so determined.The relat 相似文献
100.
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特殊的主要构造域,毗邻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华北克拉通,属于不同构造类型块体俯冲、碰撞及陆内汇聚的结合部,在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及其各向异性与岩石圈流变性、力学结构紧密相连,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岩石圈Te及其各向异性将为我们认识大陆岩石圈的流变性及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基于Fan小波相关性分析法,运用布格重力和地形资料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Te及其各向异性二维分布的详细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Te的分布范围在5~100 km之间;松潘—甘孜地块、祁连山造山带和龙门山地区的Te较薄(5 kmTeTe值都较低,其中龙门山断裂带Te只有5~20 km,且南、北两段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差异.内部的若尔盖盆地Te值略显高值,说明其是仍保留有刚性的块体;北缘的柴达木盆地下伏为古生代的地壳,被认为是古老的克拉通碎片,Te较大(50 kmTeTe的各向异性轴垂直于大的块体边界.通过比较Te各向异性与SKS波的快波偏振方向、Rayleigh面波方位角各向异性的相互关系我们推测阿拉善地块各向异性源自地幔橄榄岩晶格的优势取向,岩石圈变形趋于垂直连贯变形模式;柴达木盆地各向异性源于历史构造事件残留在岩石圈中的"化石"各向异性;松潘—甘孜地块各向异性源自物质的侧向流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