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2篇
  免费   1482篇
  国内免费   2452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342篇
地球物理   1269篇
地质学   7920篇
海洋学   48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10篇
自然地理   674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546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555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529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577篇
  2005年   439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75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364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225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71.
长江河流入海泥沙通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目前水文站在精确测量河流泥沙的方法上还存在缺陷,使用的方法还无法抓住‘沙峰’,故有理由提出过去在计算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上总体是偏低的。依据水沙关系模型,对过去近40年来大通水文站提供的泥沙实测值和公布值做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修正。结果表明,除了20世纪50年代模拟值略偏低外,60年代可达到约5~9亿t,70-80年代有所回落,在5~6.4亿t之间,这与20世纪50年代上游植被保存较好,而60年代则破坏较大,70-80年代又有所改善的背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72.
根据最新调查获得的北黄海盆地海洋重力、海洋与航空磁力和多道地震资料,结合以往周边地区的资料,编制了北黄海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在重磁基础图件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合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北黄海北缘断裂带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北黄海北缘断裂带的存在,并对该断裂带的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和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北黄海北缘断裂带是辽东隆起与北黄海盆地的界线,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对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73.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J3-K1)、断陷(E2-E3)、拗陷(N—Q)3次主要的沉降作用过程,形成了下、中、上3个构造层,在盆地内发育了断裂、褶皱和潜山3种基本构造类型。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为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边界条件,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于走滑拉分形成的下构造层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同时还有良好的圈闭发育条件,后期的构造改造也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聚集,应是北黄海盆地的主要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274.
The Laingsburg depocentre of the SW Karoo Basin, South Africa preserves a well-exposed 1200 m thick succession of upper Permian strata that record the early filling of a basin during an icehouse climate. Uniformly fine-grained sandstones were derived from far-field granitic sources, possibly in Patagonia, although the coeval staging and delivery systems are not preserved. Early condensed shallow marine deposits are overlain by distal basin plain siltstone-prone turbidites and volcanic ashes. An order of magnitude increase in siliciclastic input to the basin plain is represented by up to 270 m of siltstone with thin sandstone turbidites (Vischkuil Formation). The upper Vischkuil Formation comprises thre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each bounded by a regionally developed zone of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and associated 20-45 m thick debrite that represent the initiation of a major sand delivery system. The overlying 300 m thick sandy basin-floor fan system (Unit A) is divisible into three composite sequences arranged in a progradational-aggradational-retrogradational stacking pattern, followed by up to 40 m of basin-wide hemipelagic claystone. This claystone contains Interfan A/B, a distributive lobe system that lies 10 m beneath Unit B, a sandstone-dominated succession that averages 150 m thickness and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a toe of slope channelized lobe system. Unit B and the A/B interfan together comprise 4 depositional sequences in a composite sequence with an overall basinward-stepping stacking pattern, overlain by 30 m of hemipelagic claystone. The overlying 400 m thick submarine slope succession (Fort Brown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10-120 m thick sand-prone to heterolithic packages separated by 30-70 m thick claystone units. On the largest scale the slope stratigraphy is defined by two major cycles interpreted as composite sequence sets. The lower cycle comprises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B/C, C and D while the upper cycle includes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D/E, E and F. In each case a sandy basal composite sequence is represented by an intraslope lobe (Units B/C and D/E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composite sequence in each cycle (Units C and E respectively) is characterized by slope channel-levee systems with distributive lobes 20-30 km down dip. The uppermost composite sequence in each cycle (Units D and F respectively) are characterised by deeply entrenched slope valley systems. Most composite sequences comprise three sequences separated by thin (<5 m thick) claystones. Architectural style is similar at individual sequence scale for comparable positions within each composite sequence set and each composite sequence. The main control on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is interpreted as late icehouse glacio-eustasy but along-strik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changing shelf edge delivery systems and variable bathymetry due to differential substrate compaction complicate the resultant stratigraphy.  相似文献   
275.
迈陈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是北部湾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从迈陈凹陷石油地质条件与各构造单元特征入手,详细讨论了迈陈凹陷断裂演化特征以及构造样式和构造带展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迈陈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有利区带、层系。指出了迈陈凹陷可分为四个次级洼陷,其中东1洼流二段烃源岩发育情况最好,其斜坡带发育有大量的构造圈闭,与迈陈凹陷成藏匹配关系良好,是迈陈凹陷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76.
松辽盆地北部东区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下降,气候干旱,地形平缓,河流入湖发育浅水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湖面的频繁波动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发育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了宽展的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平面上,三角洲平原与宽展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平缓相接,不存在Gilbert型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褶结构。  相似文献   
277.
渭河盆地东部地区的活断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讨论了渭河盆地东部地区六条主要断裂的活动情况。指出这些断裂现今活动以倾向滑落为主,同时兼有一定分量的左旋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278.
岩石分类一直是人们长期探索的课题。由于油气勘探的需要,针对储层研究的盆地火山岩分类已经成为火成岩研究的重要新方向。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火山岩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3条野外剖面和21口钻井岩心岩屑的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和化学成分分析等资料,依照结构-成分-成因分类原则,建立了适于储层评价的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及其他岩类的岩性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将本区火山岩划分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等4大类;同时将盆地内与火山岩共生的其他岩类也进行分类和识别,共划分出8大类45种基本类型。与我国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火山岩不同,本区古生代火山岩普遍遭受较长期风化改造和蚀变作用,常见有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黏土矿化。这些蚀变会影响到TAS图解岩性判别的结果,因此笔者探讨了蚀变条件下的岩石识别和定名方法。本文分类体系针对火山岩储层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该分类体系岩性与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呈现明显相关性,不同岩性的储集空间类型、组合方式和发育程度存在差异,由此可指导火山岩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79.
下江群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南西部新元古代裂陷纪大地构造属性和原型盆地性质是一个涉及到扬子古陆在全球构造中的定位、且争议较大的基础地质问题.新元古代下江群发育于强变形变质的盐边群和弱变形变质的板溪群之间,处于以滨浅海沉积为主的板溪群向深海沉积转化的过渡带内.下江群以浊流沉积的杂砂岩为主,沉积物扩散方向指向西.下江群清水江组砂岩骨架颗粒统计分析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下江群碎屑岩系形成于活动陆缘区的弧后盆地靠大陆一侧.结合盐边群、苏雄组大地构造属性及其与下江群的空间关系,推测当时的华南西部处于汇聚型板块边缘内,总体属弧后伸展型盆地.  相似文献   
280.
四川盆地东北部气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建中付小东  刘效曾 《地质学报》2007,81(8):1065-1071,I0001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生物礁滩相储层中普遍存在着固体沥青.本文以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中固体沥青为研究对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固体沥青的产状特征,测定固体沥青含量和计算固体沥青与储层孔隙的体积比率,分析固体沥青的成因及形成期次,推算古油藏的密度.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固体沥青主要呈环边状附于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晶间溶孔,溶蚀孔壁,沥青含量在1.11%~5.73%之间,均值2.92%;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固体沥青多呈团块状充填于各种溶蚀孔洞中,沥青含量0.31%~11.72%之间,均值3.57%.两套储层中的固体沥青含量都有随埋深而减少的趋势.飞仙关组储层中固体沥青与储层孔隙的体积比约为22%,长兴组为43%~56%.普光气田储层固体沥青为热演化成因并为两期形成,飞仙关储层固体沥青为轻质油古油藏裂解形成,长兴组储层固体沥青为稠油古油藏裂解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