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110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21.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已发现普光、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等多个高含H2S的大、中型气田。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盐度和岩心及薄片的镜下详细观察后认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的大多数气藏遭受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的化学改造,TSR的改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使C2 重烃相对于CH4、12C相对于13C优先被消耗,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和碳同位素变重;2由于TSR产生的大量淡水的加入,使气藏的原生地层水被稀释,造成地层水盐度降低;3TSR相关流体(烃类和H2S等)与储层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储层被溶蚀和硬石膏发生蚀变,造成储层孔隙度增大,从而对改善其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2.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成就了青藏高原的冈底斯成矿带,位于该成矿带的斯弄多银铅锌矿床赋存于林子宗群火山岩中,经过勘查确认该矿床属于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对5个钻孔进行短波红外测量,发现钻孔中的蚀变矿物主要有绢(白)云母、钠云母(富Na云母)、伊利石和蒙脱石,并在垂向形成绢(白)云母→绢(白)云母+钠云母+蒙脱石+伊利石→绢(白)云母+伊利石→绢(白)云母的组合特征。通过总结归纳蚀变矿物分布、分带特征并与地质编录相结合,构建了基于短波红外技术的斯弄多找矿勘查模型。笔者在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中发现:(1)伊利石-蒙脱石混合矿物组成是寻找深部及外围矿体的重要线索;(2)绢(白)云母属于成矿前期的蚀变,与矿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显;(3)矿床深部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SW方向深部反映了绢云母被交代形成伊利石的过程;NE方向深部表现为绢(白)云母二八面体结构的变化;(4)未被剥蚀的青磐岩化带是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23.
Sillitoe(1995)蚀变岩帽(Lithocap)的定义为大范围富黄铁矿的硅化、高级泥化和泥化蚀变,在地质环境上位于古地表和浅成中-酸性岩浆侵入体之间。蚀变岩帽往往显示为突出的正地形,有助于寻找隐伏的斑岩矿化体。但蚀变岩帽在地表的范围往往多达几十个平方千米,又常常掩盖下覆斑岩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及其地球化学印记,因此大型的蚀变岩帽又给勘探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蚀变岩帽相关矿床的勘探需以地质填图为基础,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SWIR)进行蚀变填图,以及全岩地球化学以及矿物地球化学表现的元素或元素组合异常,来帮助定位热源或深部斑岩体。遥感和地球物理中的激电响应,也可以辅助定位岩体。华南地区的蚀变岩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前人对安徽庐枞盆地中的矾山蚀变岩帽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矾山蚀变岩帽形成于白垩纪,与围岩砖桥组火山岩年龄一致。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工作证明了形成矾山蚀变岩帽的流体主要为深部岩浆热液中的酸性气体与浅部大气降水的混合,在浅部高渗透率的火山岩及其岩性界面反应,广泛发育了一套硅化和高级泥化蚀变,指示与矾山相关可能存在斑岩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福建紫金山地区有中国最大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主要赋存于紫金山蚀变岩帽中。紫金山蚀变岩帽的地质特征和蚀变分带已经研究的较为详细,但目前深部的侵入体还没有发现。浙江的蚀变岩帽是中国非金属矿产的重要来源,包括明矾石矿、地开石矿和红柱石矿等,这些蚀变岩帽与金属矿化的关系尚未有相关研究。根据目前的资料总结,有较多的蚀变岩帽分布在中国华南,这些蚀变岩帽特征典型,但目前的研究程度尚浅。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的蚀变岩帽的成矿潜力巨大,可能存在一条巨型的斑岩-浅成低温矿床成矿带,具有广阔的找矿勘查前景,建议加强蚀变岩帽及相关矿床的找矿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24.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mapping with spaceborne hyperspectral data was simulated in the Comstock mining district, Nevad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mineral mapping capabilities of the proposed Australian Resource In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 Satellite (ARIES‐1). As a result, a suite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minerals, including kaolinite, dickite, illite, chlorite, alunite and carbonate was identified from the simulated data in the 0.4–2.5 μm wavelength region and their areal abundance variations mapped accordingly. The recognised alteration zoning shows a major change in alteration assemblages across the Comstock and Silver City Faults, and a gradual variation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faults. In the bleached Miocene volcanic rocks, dickite, kaolinite, illite and alunite were recognised. Coexistence of dickite of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high‐crystallinity kaolinite of medium temperature and low‐crystallinity kaolinite of low temperature suggests supergene processes overprinting earlier hypogene alteration. The bleached rocks probably represent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n the fluid up‐flow zones in the central and shallower parts of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Illite in the bleached zones is characterised by relatively short AI–OH band wavelengths (2190–2200 nm), indicating no or very low Fe and/or Mg contents. Fault‐controlled propylitic alteration is mapp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istrict mainly in the footwall of the Comstock Fault. The associated illite is characterised mainly by medium AI–OH band wavelengths (2200–2208 nm). This propylitic alteration may be contemporaneous with Au–Ag mineralisation. Additional and more extensive propylitic zones, containing illite with long AI–OH band wavelengths (2204–2216 nm), were mapp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district. These zones resulted from either a pre‐mineralisation propylitic alteration, or the peripheral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n the fluid down‐flow zones of the Miocene hydrothermal system.  相似文献   
225.
运用构造-蚀变-构造叠加晕综合方法对陕西小秦岭金矿田Q173号矿脉进行了找矿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Q173号矿脉控矿断裂主要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成矿早期为压扭性右行剪切变形;成矿期首先经历了右行逆冲为主的脆性张扭性构造变形,之后又有一组北东向张扭性构造的复合叠加,形成了多金属矿化石英脉;成矿后期构造活动不明显,主要为一些正断层,未见明显矿化富集叠加。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认为矿体向西侧伏。围岩蚀变研究表明,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组合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深部"构造叠加晕"异常特征指示有盲矿体存在。根据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成果,提出了Q173号矿脉西段侧伏区在1070 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地段的存在,可供工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26.
本文着重论述了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的赋矿岩石特征:即岩石原始铀含量高;岩石碎裂强度大;岩石蚀变强烈;岩石组分简单,有利于铀的浸出(有害元素含量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识别与寻找该类型铀矿床的岩石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7.
剪切带流体与蚀变和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刘忠明 《地学前缘》2001,8(4):271-275
剪切带中流体与金矿中交代蚀变作用密切相关。剪切带中往往发育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蚀变及交代蚀变岩 ,第二、三期交代蚀变岩的形成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在含金断裂蚀变带中 ,由于剪切带流体的强烈交代作用 ,交代蚀变岩成为金矿的重要矿石类型。剪切带中的流体往往携带大量成矿物质而成为成矿流体 ,并在金矿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在剪切带中 ,由于压力迅速降低 ,经常导致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 ,从而导致金矿的形成。成矿主要与脆性变形有关 ,韧性剪切变形向脆性剪切变形转变至关重要。从韧性剪切带向脆性剪切带转变的过程中 ,Au ,Ag ,Cu ,Pb发生大规模的活化迁移 ,并在较窄的脆性断裂中明显富集 ,形成矿体或矿化体。岩浆流体是剪切带成矿流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流体 ,许多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流体  相似文献   
228.
Since Ramsay and Graham (1970 ) system atically deliv-ered study results of ductile shear zone,the study on shearzone has been put forward rapidly and has obtained greatachievements.After the“gold- bearing shear zone” type ofmetallogenic model proposed by Bonnemaison(1986 ) ,lots ofstudies showed that large gold- bearing shear zone system,which underwent multi- stage and multi- level tectonic- m inerl-ization evolution,is a complex deformational metam orphic ge-ological body with different d…  相似文献   
229.
青海铜厂沟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与矿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时新 《矿产与地质》2001,15(2):98-101
铜厂沟金矿床围岩蚀变强烈,并受构造脉动的控制,蚀变具不规则环形分带;蚀变作用划分为硅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硅化-黄铁矿化等四阶段,金矿化发生在黄铁矿化阶段。根据围岩蚀变特征,在已知矿体的下部,可以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  相似文献   
230.
白云鄂博碳酸岩墙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内蒙古白云鄂博 REE- Fe- Nb矿床周围碳酸岩墙中共存的方解石和白云石进行了 C和 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和白云石的δ 13C值变化范围一致,均为- 3.5‰~- 7.3‰,落在正常地幔δ 13C值范围 (- 5‰± 2‰ )内;而它们的δ 18O值可分为两组,第Ⅰ 组为 9.5‰~ 18.0‰,第Ⅱ 组为 20.6‰~ 22.6‰,均远大于正常地幔δ 18O值范围 (5.7‰± 1.0‰ )。第Ⅰ 组低δ 18O值样品中共存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 C和 O同位素分馏均为负值,因此处于热力学不平衡状态,指示它们自形成后受到过后期热液蚀变,与先前的岩石学观察一致。相反,第Ⅱ 组高δ 18O值样品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 C和 O同位素分馏均为正值,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指示它们自形成后未受到后期热液蚀变,因此可能沉淀于晚期低温高δ 18O值流体。第Ⅰ 组碳酸岩墙中白云石的 C和 O同位素组成不呈线性分布,指示碳酸岩浆并非由幔源碳酸盐与沉积碳酸盐混合形成。应用水-岩交换模型计算得到,第Ⅰ 组碳酸岩在侵位后经历了碳酸岩浆期后热液的不均一蚀变,蚀变温度约在 220~ 800℃之间,蚀变流体的 CO2/H2O比值较小 (1/500),但水 /岩比值变化较大 (10~ 400)。由于低温下方解石与热液之间的碳氧同位素交换速率大于白云石,导致这部分碳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