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5篇
  免费   1746篇
  国内免费   1412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1109篇
地球物理   516篇
地质学   3035篇
海洋学   1336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99篇
自然地理   465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小塔子沟金矿床位于凌源一北票金矿成矿带的中部,为受区域断裂构造、燕山期石英二长岩和太古界小塔子沟组变质杂岩所控制的含金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该区成矿控制因素,认为区域上找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2.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浆岩及铜铁成矿带的深部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曙光 《安徽地质》2001,11(2):118-122
地球物理和中、新生代幔源岩浆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深部岩石圈地缝合线较地表地缝合线南移。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南移至南京一镇江一线,并从南京往西呈南西走向延伸至桐城一带;在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大剐山区,深部地缝合线至少南移至岳西以南。这一贴近长江中下游的深部地缝合线,有可能在郯庐断裂系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作用下而导致引张,从而诱发了地幔上隆和大规模岩浆事件及铜铁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3.
新疆东天山葫芦岩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葫芦岩体位于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东段,地表出露面积0.75km2。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闪长岩、辉长岩、辉石岩、辉橄岩、橄揽岩。岩相之间多呈渐变过渡关系,局部也有侵入接触。主量元素化学组成基本上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相对富集LREE、适度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较弱的同化混染作用。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是岩浆演化的主要机制。四件样品εNd(t)值(+6.4~+7.1),一件样品的εSr(t)=+3.4,其余三件的εSr(t)值(-10.1~-9.3),206Pb/204Pb(18.091~18.513)、207Pb/204Pb(15.459~15.528)、208Pb/204Pb(37.526~38.126)。元素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体系表明,源区软流圈来源的岩浆中混入了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证明,熔融作用发生于尖晶石稳定域内。由此可见,岩体是尖晶石稳定域内占主体的软流圈地幔与富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4.
A new pterosaur Archaeoistiodactylus linglongtaensis gen.et sp.nov.is erected based on an incomplete skeleton with a partial skull and lower jaw.The new taxon is characterized by circular tooth sockets of anterior mandibular teeth,the anterior teeth of the upper jaw bearing posteriorly directed crowns,a relatively short metacarpus,and wing phalanges 2 and 3 and the tibia subequal in length.It possesses some plesiomorphic characters such as short metacarpals and circular tooth sockets.The pointed jaw tip present in the new taxon indicates that the expanded jaw tips of later istiodactylids are a derived character state,and the new taxon represents the first istiodactylus-like pterosaur found from the pre-Late Jurassic deposits,which provides a key role in ou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known istiodactylid pterosaurs.Archaeoistiodactylus is regarded as the ancestor form of the known istiodactylid pterosaur.  相似文献   
125.
通过对辽宁区域岩石41种元素的区域分布研究,作者提出了辽宁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系统。依次划出1个地球化学省、2个地球化学区、12个地球化学分区及若干地球化学小区。以地球化学分区为基本单位,讨论了各分区岩石元素的浓集状况,指出了不同地球化学分区岩石元素分布的差异,分析了某些元素的富集趋势与成矿的联系。对探讨不同分区的地球化学演化历程,确定找矿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柱状沉积物陆源矿物、粒度及地球化学成分分析, 尝试探讨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该孔柱状沉积物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石英以及长石.石英和长石含量控制着平均粒径的大小.矿物含量与化学成分含量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体现了矿物对地球化学成分的控制.沉积物中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差别造成了沉积物粒度的差异, 矿物间化学组分的不同是影响沉积物化学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 其往往通过粒度组成间接地表现出来, 这就造成了“元素的粒度控制”表面现象, 实质上是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对粒度和地球化学成分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7.
文章使用改进了的OSU全球气候模式,动态地使用厄尔尼诺年(1972年)实际下垫面温度月距平资料,对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以及太平洋中不同关键区海面温度异常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El Nino实际海温时空异常,特别是关键区海面温度异常,引起了东亚季风环流的异常变化,出现了干旱的环流形势。无论赤道中太平洋或是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异常都是敏感的影响因子,对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8.
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华  张丽媛  伏捷  康旭 《湿地科学》2009,7(4):342-350
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的Landsat 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的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的5.54%。其中滨海湿地的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 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的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9.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7,他引:3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北极涛动维持在正位相并持续增强,同期东亚冬季风持续减弱。研究表明,北极涛动持续增强的趋势是东亚北部地区冬季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0.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进行22a(1979—2000年)、每年8个初值的集合试验,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观测海温强迫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潜在可预报性总体偏低,在中国区域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850hPa纬向风场、对流层500~200hPa平均温度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低纬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明显高于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东亚大部分地区大于0.5,尤其华南地区大于0.7。夏季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与正常年份相比,在夏季南海海温偏暖或者偏冷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