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0篇
  免费   2090篇
  国内免费   2393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1232篇
地球物理   771篇
地质学   4581篇
海洋学   157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132篇
自然地理   97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499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527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43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356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320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4 毫秒
801.
福安—南靖断裂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在全国统一的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框架下,以反映早古生代末构造格局为主,福建省大致以福安—南靖断裂构造带为省内一级构造单元为边界划分西部华夏地块、东部闽浙沿海火山侵入杂岩带2个三级构造单元,讨论了福安—南靖构造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02.
林仟同 《福建地质》2010,29(4):308-314
根据闽西北混合花岗岩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成岩物质来源及其与周围地质体的关系等研究,认为闽西北地区混合花岗岩总体上可分为区域型混合花岗岩和边缘型混合花岗岩2种类型。通过2类混合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和特征对比,并对其形成机理及其与金成矿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03.
新疆鄯善县阿奇山一带火山岩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天山的板块汇聚一造山运动时间置于泥盆末一早石炭世,或置于晚石炭世,或置于早二叠世是长期争议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新疆鄯善阿奇山一带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对东天山造山带南部的早中石炭世中一中酸性火山岩系、火山韵律及岩石化学分析研究,认为该套火山岩属较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组合,表明早中石炭世是天山洋盆重要的汇聚阶段。  相似文献   
804.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金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准噶尔地区构造上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巴尔喀什-准噶尔微板块北缘古生代陆缘活动带, 晚古生代是该区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主要阶段。区内金矿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 产于晚古生代凝灰岩、杂砂岩、浊积岩中的金矿, 产于海西期中酸性(偏碱性)侵入岩及其接触带中金矿, 产于晚古生代火山岩系中的金矿, 典型的代表性矿床分别为双泉金矿、黄羊山西金矿、双峰山金矿。三类金矿在赋矿围岩、控矿构造、矿床(体)规模/品位、围岩蚀变、金属矿物组合、成矿元素组合等多个方面均存在差异, 其原因是三者成矿作用过程中主要控矿因素、成矿机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805.
The phytolith content of 10 samples collected immediately under Tuff IF (~ 1.785 Ma) at FLK N and other surrounding localities (~ 2 km²) provides a direct botanical evidence for woody vegetation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Olduvai Gorge during uppermost Bed I time. Observation and counting of 143 phytolith types (5 to >150 μ) reveal dense but heterogeneous woody cover (~ 40–90%) of unidentified trees and/or shrubs and palms associated to the freshwater springs surrounding FLK N, and more open formation (presumably ~ 25–70% woody cover) in the southeast at localities VEK, HWK W and HWK E. The paleovegetation is best described as groundwater palm forest/woodland or bushland, which current analogue may be found near Lake Manyara in similar hydrogeological context (freshwater springs near saline/alkaline lake). Re-evaluating the published pollen data based on this analogy shows that 70% of the pollen signal at FLK N may be attributed to thicket-woodland, Acacia groundwater woodland, gallery and groundwater forests; while < 30% is attributed to swamp herbage and grasslands. Micro-botanical, isotopic, and taphonomical studies of faunal remains converge on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the area surrounding FLK N, which attracted both carnivores and hominins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was densely wooded during uppermost Bed I time.  相似文献   
806.
Palaeomagnetic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n mafic rocks in the Lake Ladoga region in South Russian Karelia provide a new, reliably dated Mesoproterozoic key paleopole for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 (Baltica). U–Pb dating on baddeleyite gives a crystallisation age of 1452 ± 12 Ma for one of the studied dolerite dykes. A mean palaeomagnetic pole for the Mesoproterozoic dolerite dykes, Valaam sill and Salmi basalts yields a paleopole at 15.2°N, 177.1°E, A95 = 5.5°. Positive baked contact test for the dolerite dykes and positive reversal test for the Salmi basalts and for the dykes confirm the primary nature of the magnetisation. Comparison of this Baltica palaeopole with coeval paleomagnetic data for Laurentia and Siberia provides a revised palaeoposition of these cratons. The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 Laurentia and Siberia were part of the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from the Late Palaeoproterozoic to the Middle Neo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807.
余吉远 《地质与勘探》2010,46(4):592-598
哈曼大阪花岗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中祁连造山带接壤地带。结合阴极发光,对哈曼大阪花岗岩体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单颗粒锆石的微区U-Pb年龄为478.8±1.2Ma。认为哈曼大阪花岗岩体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获得的红沟铜矿直接赋矿围岩双峰式火山岩中基性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43.2±1.2Ma,认为红沟铜多金属矿床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因此,认为哈曼大阪花岗岩体与红沟铜矿没有成因上的联系。这一认识,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祁连造山带陆缘裂谷环境的Cu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8.
因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涉及的控矿因子较多,各度量指标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些定性指标还具有模糊性特征,高精度和定量化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为了实现对研究程度较低的新矿区的成矿预测,并解决上述难题,本文试图将专家的主观判断与精确的数学运算巧妙地融合,将复杂问题及定性指标定量化,使评价过程和评判结果更具客观性,建立一种层次分析-多级模糊评价的成矿预测模型。以贵州大厂锑(金)矿田普晴矿区为例,选取地质、化探和遥感多元致矿信息,基于GIS平台,建立了层次分析-多级模糊评判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模型,最终圈定出锑(金)矿远景区18个,其中Ⅰ、Ⅱ和III级远景区分别有4个、5个和9个。根据勘查验证,预测结果较为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809.
东海陆架盆地伸展率和压缩率及构造跃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和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本文选取了东海陆架盆地主要凹陷的17条地震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主要凹陷新生代不同演化阶段的伸展率和压缩率。分析表明,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演化总体由西向东跃迁。晚白垩世至晚古新世东海陆架盆地裂陷中心在西部坳陷带,始新世东迁至东部坳陷带,上新世东迁至东海陆架盆地东侧的冲绳海槽盆地。古新世中后期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北侧昆山凹陷反转;中新世东部坳陷带的西湖凹陷反转。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与东部坳陷带构造演化不同,证明了东海陆架盆地的东西分带。西部坳陷带北部的长江坳陷和南部的台北坳陷构造演化不同,东部坳陷带北部的西湖凹陷和南部的钓北凹陷构造演化不同,证明了东海陆架盆地的南北分块。  相似文献   
810.
陕西华县八里坡钼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建刚  袁海潮  刘瑞平  李小东  何克 《岩石学报》2010,26(12):3538-3548
陕西华县八里坡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新的钻探工程探明该岩体中钼矿的规模达中型以上。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S iO2=69.87%~73.76%;A l2O3=13.74%~15.74%,MgO=0.25%~0.46%,K2O=3.85%~4.51%,K2O%Na2O%;δEu=0.70~0.77,呈弱负铕异常;Sr/Y40,Zr/Sm20,Sr=256.8×10-6~637.6×10-6,Y=6.63×10-6~13.72×10-6,Yb=0.98×10-6~1.86×10-6;(87Sr/86Sr)i=0.709~0.710,εNd(t)=-22~-20。这些岩石地球化学结果与中国胶东-大别C型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且是与成矿有关的埃达克质岩特征相似。位于东秦岭西段的八里坡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于东段的超大型南泥湖钼(钨)矿床,结合钻探验证,岩体西南深部可能具有较好的钼钨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