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87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2218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东南大陆边缘早侏罗世火成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东南大陆边缘早侏罗世火成岩主要呈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及A型花岗岩等形态产出。本文运用岩石学探针技术,通过早侏罗世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并与晚中生代火成岩作对比,提出早侏罗世火成岩的形成与南岭东段近EW向张性断裂活动有关,标志着印支挤压造山的结束;之后东南大陆进入晚中生代NE向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阶段,经历了挤压造山—剪切拉张过程,并在晚白垩世末期进入又一轮后造山拉张裂解阶段,即中生代时东南大陆边缘经历了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和晚中生代(中侏罗世—晚白垩世)两期造山事件,其中早侏罗世的区域拉张作用是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前奏,构造域转换可能始于中侏罗世(165Ma)。  相似文献   
172.
Samples of mylonite, ultramylonite and phyllonite were collected from 5 localities in the Anhui par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for40Ar/39Ar chronological studies. Among them 4 samples from 3 localitie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yielded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128 —132 Ma; and 2 samples from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Zhangbalin uplift and eastern margin of the Bengbu uplift gave the same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120 Ma. Isochron analyses and other lines of evidence suggest that the data are reliable. The data are interpreted as cooling ages of sinistral strike-slip deforma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younger ages from the north might be related to slower strike-slip rising.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rge-scale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rather than in Late Triassic (Indosinian) as proposed by some geologists. Therefore, this fault zone is an intracontinental wrench fault rather than a transform fault or suture line developed during formatio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相似文献   
173.
张祥云 《江苏地质》2001,25(3):150-157
宜溧地区中生代侵入体经地面调查和对比分析,依据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原则,可划分为2个超单元(序列)、7个单元以及1个独立侵入体和2类脉岩.戴埠序列岩石化学特征为钙碱质,平桥序列为弱碱质,反映两个序列岩浆有着明显的差异,组合变异图进一步表明两序列的岩浆演化机理不同,是不连续和彼此独立存在.戴埠序列为轻稀土富集型,平桥序列属于重稀土富集型,应归属A型花岗岩系列.  相似文献   
174.
张广才岭燕山早期白石山岩体成因与壳幔相互作用   总被引:34,自引:19,他引:34  
出露于东北地区张广才岭的白石山岩体,其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96士4 Ma,表明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早期,而非传统认识上的印支期.岩体主岩和闪长质包体均具有低ISr(≈0.705)和正εNd(t)(+1.7~+2.2)值的特点,反映岩体成因与地幔具有密切的联系.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壳幔混合成因,闪长质包体是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动力学分析表明,本区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后,由于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导致软流圈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板底垫托,并进而造成先存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和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作用.底垫的新生地壳是兴蒙造山带造山后晚期形成的.因此,古生代-中生代是本区地壳生长的重要时期,且这种地壳生长是在垂向构造机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5.
文章主要论述了北祁连山西段石居里矿田内Ⅵ号沟、Ⅷ号沟、九个泉等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与北祁连山东段老虎山地区银硐沟、猪嘴哑吧等矿床对比。结合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古洋脊或弧间、弧后拉张环境确定矿床类型,将上述3个矿床归属为蛇绿岩Cu(Zn)-S型矿床(类塞浦路斯型)。建立综合成矿模式的基本要求:(1)矿床具有一定的时控性,有一定的含矿层位;(2)生长性断裂的积极参与;(3)海底火山喷发、喷气中心与次级盆地双向控制;(4)多元热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76.
近年来在区域调查基础上,于甘蒙北山中南带首次发现了六条由南向北推覆的构造带,在每个推覆陶造带边缘发育大小不一的飞来峰。推覆体走向近东西,推覆在震旦系至中、下侏罗统之上,最大直观推覆距达55km,累积推覆距大于150km,并被上侏罗统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77.
178.
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 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尔吐斯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尔吐斯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相似文献   
179.
鄂东北早元古代沉积变质锰矿是我国时代最古老的锰矿之一,是由早元古代锰质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成,后又经风化富集形成工业矿床。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元素和矿物组合复杂,具有独特性。本文研究了各种组分的演变关系和元素集散因素,为锰质碳酸盐岩在高压绿片岩相区域动力变质及其后表生作用中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80.
The first fossil caddis case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Wealden) of SE England are described and named Conchindusia rasnitsyni ichnosp. nov., Piscindusia sukachevae ichnogen. et isp. nov., ?Ostracindusia vyalovi ichnosp. nov. and Pelindusia percealleni ichnosp. nov. In addition, the necrotauliid caddisfly Paratrichopteridium purbeckianum (Handlirsch) comb. nov. from the earliest Cretaceous (Purbeck Group) of Dorset is re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