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26篇 |
免费 | 4491篇 |
国内免费 | 2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9篇 |
大气科学 | 1808篇 |
地球物理 | 1936篇 |
地质学 | 8117篇 |
海洋学 | 1292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892篇 |
自然地理 | 11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473篇 |
2023年 | 493篇 |
2022年 | 647篇 |
2021年 | 712篇 |
2020年 | 667篇 |
2019年 | 805篇 |
2018年 | 592篇 |
2017年 | 578篇 |
2016年 | 683篇 |
2015年 | 687篇 |
2014年 | 827篇 |
2013年 | 658篇 |
2012年 | 730篇 |
2011年 | 719篇 |
2010年 | 626篇 |
2009年 | 618篇 |
2008年 | 589篇 |
2007年 | 607篇 |
2006年 | 538篇 |
2005年 | 462篇 |
2004年 | 404篇 |
2003年 | 332篇 |
2002年 | 319篇 |
2001年 | 241篇 |
2000年 | 243篇 |
1999年 | 218篇 |
1998年 | 191篇 |
1997年 | 148篇 |
1996年 | 131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沁水盆地东部煤系伴生泥页岩广泛发育,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开展该区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及实现煤层气、页岩气合探共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盆地内武乡区块Y井二叠系山西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高压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等实验手段对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Y井山西组泥页岩的矿物组... 相似文献
162.
汕头湾地处汕头东部,是珠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因受周边城镇、养殖区排污等影响,汕头湾的海洋环境已受污染,生态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沉积物中重金属是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本研究通过测定汕头湾海域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Zn、Cu、Cr、Cd、Pb、Hg、As含量,分析了各元素的平面分布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汕头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金属含量变化范围为CZn(15. 3~280. 4 mg/kg)、CCu(2. 0~84. 6mg/kg)、CCr(3. 0~130. 8 mg/kg)、CCd(0. 05~1. 07 mg/kg)、CPb(12. 97~39. 31 mg/kg)、CHg(0. 008~0. 171 mg/kg)、CAs(1. 60~16. 50 mg/kg),榕江入海口处为重金属元素的高值区,在拦沙堤的两侧,元素Zn、Cu、Cr、Cd的含量差别较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重金属具有相同污染来源,工业废水和城市排污等人类活动输入是主要途径,其分布特征受有机碳、硫化物及细粒级组分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结果表明,在榕江入海口附近区域,重金属表现出强的生态风险,而拦沙堤东侧海域为轻微生态风险,Hg、Cu、Cd是主要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163.
祁连西段是甘肃省重要的金成矿带,分布有鹰嘴山、寒山、阳凹大泉、车路沟、金湾子等金矿床,近年又新发现豹子沟南、滴水山、牛毛泉、积阴功台金矿,显示出较大的区域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典型金矿床和新发现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总结了甘肃祁连山西段金矿的空间分布特征、控矿因素。初步研究认为祁连山西段主要的金矿床呈带状分布于阿尔金走滑断裂与北祁连褶皱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明显受不同规模、不同序次的韧、脆性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成矿与区域内不同规模中酸性—中基性岩体及岩脉有关;古生代火山碎屑岩、浅变质碎屑岩为主要容矿岩性及含矿建造;矿体普遍具有延深大于延长、深部明显富集的特征。新发现金矿多以化探异常查证为重点,不断浓缩异常源,实现找矿突破。本文对祁连山西段的金矿勘查具有指导意义,对该地区的金矿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4.
近些年来,团水虱(Sphaeroma spp.)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爆发已成为天然和人工红树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国内有关红树林湿地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而明确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是研发其防控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总结了团水虱危害中国红树林的现状,团水虱的种类、分布和生活史,以及繁殖和聚集的季节、繁殖方式、营养物质偏好等,以期为团水虱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5.
湖南仁里稀有金属矿田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为矿田勘查设计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矿田范围内对燕山期、武陵期花岗岩及每个矿区代表性伟晶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对矿田内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锂辉石伟晶岩分别进行了锆石U-Pb、白云母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①多期造山与燕山期陆内活化是成矿的有利地质背景,多阶段伸展作用导致幕阜山地区多期大规模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②矿田构造主要以NE(或NNE)向构造为主,复合改造NW向及近EW向构造,NE(或NNE)向和NW(或近EW)向构造呈现立交桥式的构造格局,控制了花岗岩和伟晶岩分布;③矿田内伟晶岩属极高分异、富硅、过铝质花岗质岩石,燕山期花岗岩属陆壳改造\"S型\"花岗岩;④幕阜山岩体由岩体内接触带往岩体外接触带(10 km),由黑云母伟晶岩→二云母伟晶岩→白云母伟晶岩→锂云母伟晶岩→锂辉石白云母伟晶岩过渡,形成了较完整的稀有金属演化序列:无矿化→Be→Be+Nb+Ta→Be+Nb+Ta+Li→Be+Nb+Ta+Li+Cs;⑤稀有金属成矿与构造岩浆时空演化、构造组合、特别是岩浆的分异程度密切相关,矿田内燕山期花岗岩年龄139.3~146.2 Ma,稀有金属成矿年龄为130.5~130.8 Ma。 相似文献
166.
甘肃天水黑沟金矿床位于北秦岭、中秦岭构造带接合部位,属北秦岭柴家庄-庞家河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区域商丹深大断裂在矿区通过,是区内的重要导矿、导热构造,为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热液来源与印支期柴家庄二长花岗岩的侵入作用有关;矿床为较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含矿建造及深部钻探等多元信息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7.
Liu Xiqiang 《中国地震研究》2005,19(3):269-281
INTRODUCTIONThe structural mine earthquake in coal mines refers to the quake induced by excavationengineeringthatleadstorupturingor chang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weakness surfaceintheinteriorof rock mass.According to the origin,mine earthquakes can b… 相似文献
168.
四川广元长江沟上二叠统大隆组是以灰岩为主夹泥岩的沉积类型,生物群组合面貌十分丰富,沉积特征以还原、低能、低速、缺氧为特点。根据生物群组合面貌和沉积特征,其形成环境应为较深\"浅水\",而并非\"半深海\"。本区大隆组由于生物多样性和始终处于特殊的斜坡和缺氧环境,具有优质烃源岩特征,有机碳平均含量达5%,是四川今后寻找油气的有效标志层。 相似文献
169.
近2Ma帕里西-维拉海盆沉积物中碎屑组分粒度特征及其物源和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帕里西-维拉海盆PV090102孔深海沉积物中碎屑组分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碎屑组分的平均粒径为3.2μm,粒径总体变化范围在0.5~32μm,粒度频率分布呈双峰负偏态特征。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粒度数据进行拟合,分离出粗、细两个不同的端元组分。细粒端元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大多在0.5~16μm,峰值较高,众数粒径约为2μm,其特征与北太平中部风尘一致,推测主要为来源于亚洲大陆的风尘,它的百分含量在60%~90%,是碎屑组分的主要物质来源。粗粒端元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宽,约为1.6~32μm,峰较扁平,粒径的众数在10μm左右,主要是来自于周围海脊和岛弧的火山物质。PV090102孔沉积物碎屑组分中不同粒度组分对近2Ma以来亚洲大陆干旱和大气环流系统增强有很好的响应,同时还记录了0.5Ma以来西太平洋火山活动增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有助于重建第四纪以来东亚大陆干旱和大气环流历史。 相似文献
170.
中山横栏地区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第四纪Ⅳ01钻孔岩性、粒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含三次沉积旋回:一次晚更新世海侵旋回和两次全新世的海侵旋回,其形成的下粗上细正向序列在进积型三角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和微量元素B、Ba、Sr的指相特征,探讨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揭示在中全新世中晚期(约5~2.5 kaBP)发生了海退过程,进一步印证中山横栏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存在三次海侵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