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9篇
  免费   3353篇
  国内免费   3030篇
测绘学   378篇
大气科学   1794篇
地球物理   1912篇
地质学   7962篇
海洋学   1269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886篇
自然地理   1101篇
  2024年   377篇
  2023年   462篇
  2022年   622篇
  2021年   691篇
  2020年   647篇
  2019年   798篇
  2018年   589篇
  2017年   577篇
  2016年   680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827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730篇
  2011年   719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618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607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319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In this study, a novel and enhanced soil–structure model is developed adopting the direct analysis method using FLAC 2D software to simulate the complex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treat the behaviour of both soil and structure with equal rigour simultaneously. To have a better judgment on the inelastic structural response, three types of mid-rise moment resisting building frames, including 5, 10, and 15 storey buildings are select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ree soil types with the shear wave velocities less than 600 m/s, representing soil classes Ce, De and Ee, according to Australian Standards. The above mentioned frames have been analysed under two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i) fixed-base (no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ii) flexible-base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in terms of structural displacements and drifts for the above mentioned boundary condition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sidering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 in seismic design of moment resisting building frames resting on soil classes De and Ee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112.
强夯地基效应及加固机制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夯地基效应,是指经强夯处理使地基土的结构形式,强度和变形大小,及其作用过程发生的改变。通过对强夯过程中一系列的现象分析,揭示强夯地基效应的形成机制,对强夯地基效应的三个方面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其结论对于强夯处理设计和加固机制的认识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3.
腾冲热海火山地热区近期水热爆炸的阶段性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水热爆炸是活动性地热田的典型显示。腾冲热海火山地热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烈的水热爆炸活动,但前期一度沉寂。1993年以来水热爆炸活动再度活跃。在过去十年间,研究区内发生过较大的爆炸喷发事件20余次,且规模越来越大。本文根据对爆炸形成泉点的选出气体化学和氦同位素组成的测试结果,研究了区内近期水热爆炸活动的演化特征。逸出气体化学和氦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区内近期引发水热爆炸活动的气体源区有从浅层、中层向深层发展的趋势;作者认为,区内未来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爆炸活动,其危险性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4.
应用10个样本旅游网站日均访问量的空间分布数据及网站功能资料,对样本旅游网站日均访问量与实际距离进行空间关系逆曲线拟合,进行距离衰减形态分异及其与网站功能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发现:1)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分异特征和地方性分异特征,随着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波动性分异特征从显著性到不显著性的变化,其距离衰减程度依次增强,其逆曲线衰减的符合程度依次上升;而随着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地方性分异特征由显著性到不显著性的变化,其距离衰减程度依次减弱,其逆曲线衰减的符合程度依次下降.表明不同网站间信息流距离衰减存在多样性变化.2)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的分异特征与旅游网站的主要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信息发布为主兼有预订功能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较为复杂;预订为主兼有信息发布的旅游网站和论坛为主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基本一致,波动性较小、地方性显著;政务为主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表现为波动性较大、地方性不显著的特征.依据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的规律,可指导旅游网站服务功能的建设和组织不同距离上的旅游流.  相似文献   
115.
中国砚石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石砚的历史悠久。介绍了我国砚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史、开发利用现状及砚石资源分布,指出我国砚石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远大。  相似文献   
116.
李国胜 《地质与资源》2008,17(4):286-291
通过对东太平洋CC区洋底地质取样及实验测试分析,运用洋底照相、多频探测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手段,进一步阐明了CC区多金属结核的形态、主要类型、丰度、覆盖率、品位、化学成分及分布特征.通过对CC区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形地貌的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多金属结核的形成环境.通过对CC区多金属结核的分布规律与形成环境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该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对于分析研究该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机理,为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大力开发与利用洋底多金属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7.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o three-phase flow the nonequilibrium formalism proposed by Barenblatt and co-workers for two-phase porous media flow. The underlying idea is to include nonequilibrium effects by introducing a pair of effective water and gas saturations, which are linked to the actual saturations by a local evolution equation. We illustrate and analyze how nonequilibrium effects lead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the solution of the three-phase flow equations.  相似文献   
118.

以往通过地震海洋学方法发现的大多是第一模态内孤立波,本文在台湾岛以南恒春海脊处捕捉到了两个大振幅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利用叠前偏移剖面得到内孤立波的视相速度约为0.7 m·s-1,其视传播方向沿地震测线从S到N,总体上满足较大最大振幅的波视相速度也较大的规律.地震海洋学剖面得到的振幅曲线观测值和理论方程计算出的第二模态内波振幅垂向变化理论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叠前偏移剖面观察该内孤立波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在采集过程中,出现反射同相轴后翼变陡、分叉、合并的现象.由于密跃层中心偏离水层中心以及背景剪切流的影响,两个内孤立波尾部发育了高频内波,使得能量耗散增强.此外,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生成和传播特征受到水体层结、黑潮、背景剪切流以及海底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9.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超压演化与流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超压体系是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地质流体的运移和聚集,更为勘探带来安全隐患。以实测地压和油田水化学数据为基础,对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四段和须二段现今地层水矿化度与现今压力系数关系进行比较,结合地层水特征系数和阴阳离子关系,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对须四段和须二段压力演化史与地层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考察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压系统演化与地层水演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须家河组超压发育与地层水具有密切的联系:(1)须家河组储层段压力分布范围较广,在弱超压至超强压之间,须二段属于中超压而须四段属于超高压,平面分布中须二段探测井中矿化度随压力系数增加而减少,须四段则相反;(2)在压实过程中,由于流体排驱受阻导致"欠压实"超压的产生,随着超压的不断积聚,局部出现裂缝,导致地层水更加强烈的混合作用和运移;(3)生烃作用导致自生压力增大,地层水离子水岩作用强烈,造成流体包裹体与现今地层水离子成分分异;(4)构造挤压抬升过程中,须四段裂缝不发育,压力进一步升高,须二段则产生泄压,出现了凝析水和水侵现象,造成须四段和须二段现今地层水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0.
栖霞市西陡崖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陡崖金矿为台前-陡崖成矿带上又一新发现的金矿床,该金矿受台前-陡崖断裂带严格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床平均品位3.96×10-6,平均厚度1.67 m;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等,矿床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交代破碎蚀变岩型矿床。通过分析研究,西陡崖金矿在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