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4篇 |
免费 | 274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634篇 |
地质学 | 190篇 |
海洋学 | 3篇 |
综合类 | 24篇 |
自然地理 | 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79年 | 6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1.
本文收集使用紫坪铺水库台网记录到的汶川地震主震P波波形资料,利用P波反投影叠加法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起始破裂的时空演化过程.通过分析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阶段(0~1s)破裂点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特征,确定了本次大地震起始破裂位置及起始破裂断层几何结构模型.得到以下结果: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位于31.013±0.002°N、103.392±0.002°E,震源深度为8.2±0.4km,发震时刻为2008年5月12日14∶27∶58.80±0.4.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的最佳断层面走向为NE48°,倾向NW35°,起始阶段破裂的深度范围为地下7.5~9km. 相似文献
62.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MS 6.5地震,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小河断裂。野外调查发现,王家坡不稳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在整个破裂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其地表破裂带整体走向N45°W-N50°W,并且由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以及鼓包等典型地表破裂组成。其中左、右地表破裂边界与发震断层的出露位置一致,由断层错动造成;而部分地表破裂与断层的位置不重合,其成因分为2种,一种是发震断层导致的一些次级地表破裂,另一种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后缘破裂。地表破裂类型和基本组合特征显示出王家坡潜在不稳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 相似文献
6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是近50年来在我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426km,宽数米至数百米,总体走向90°~110°,具有明显的破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由5条次级破裂段组成.各破裂段又由若干更次级左阶或右阶斜列的破裂组成,具有自相似的分形结构特征.地震破裂带以左旋走滑为主,倾滑量很小.宏观震中区位于库赛湖东北93.0°~93.5°E一带的昆仑山南麓断层谷地内.最大地表同震左旋水平位移6.4m,最大垂直位移为4m.地表水平位移沿地震破裂带走向出现6个峰值,各峰值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衰减序列,这表明此地震具有多点破裂特征. 相似文献
64.
用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方法,在2009年7月15日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近海地震发生后,采用全球地震台网(GSN)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快速反演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并于震后4小时内得出了这次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结果.结果表明,这次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近海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 矩震级约为MW7.8;② 地震主要破裂持续时间约为40s;③ 滑动量在断层面上的分布比较简单,整个地震破裂只包含一个滑动量较大的区域;④ 这次地震基本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主要朝向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65.
?????????????????????????????????????GPS????????????????????????????????????????4?????????????????????????????????????????????????????????????????????????壻??????????????????????????????????????????壻?齭???????????????????????????????????塣???????????????????????ζ?????????????????????????????????????????????κ??齭??????????????????????????????????????????????? 相似文献
66.
通过实验力学方法研究了几种典型组合裂纹非共面破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双轴加载条件下,脆性材料内部的初始不闭合裂纹在受力闭合之前出现新裂纹,扩展裂纹中不仅有张性裂纹,而且有剪切裂纹,部分甚至还出现逆向剪切裂纹.对单轴加载和双轴加载两种条件下裂纹的破坏规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7.
地震破裂区是地震时沿发震断裂带的同震错动面或破裂面在地表的垂直投影区域,指示了震源断层/破裂的位置与尺度。确定过去长期的强震/大地震破裂区是鉴别地震空区、研究与预测强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对于现代强震,破裂区可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方法确定,但对于历史强震,破裂区确定的方法需要探索与发展。以华北地区为例,研究利用烈度/等震线资料、结合地震构造与震区地表地质环境等信息确定历史强震破裂区的方法,并开展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现代地震破裂区延伸的烈度区间与极震区烈度、震区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建立了2条经验准则,可分别用于根据烈度分布确定华北2类震区环境(基岩区和厚层第四纪松散堆积覆盖区)历史强震破裂区的位置与延伸。文中还提出通过综合地震构造、现代小震/余震分布等信息,辅助确定历史强震破裂区横向宽度的思路与途径。作为应用试验,文中确定了5次历史地震的破裂区,结果表明本文发展的经验准则及相应方法适用于华北地区历史强震破裂区的确定。 相似文献
68.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6,(3)
The Chi Chi earthquake (Mw7.6) occurred at 17:47 UTC on Sept. 20,1999 (01:47 September 21, 1999, local time) in central Taiwan. CWB located the epi- center at (120.82°E; 23.85°N) and the focal depth 8 km. Chi Chi earthquake is the best documented earth- quake ever recorded. The abundance and quality of its near-source observations present an unparalleled op- portunity for studying the rupture history from a close distance. More than 400 free field digital accelerome- ters with 3-compon…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