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横山—靖边—安塞地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发育低孔低渗至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集层,其物性控制了气层产能的大小。文中通过对显微镜下的孔隙形态特征、易溶碎屑组分含量和孔隙结构特征3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山西组二段砂(砾)岩储集层主要发育原生孔隙,而下石盒子组八段砂(砾)岩储集层以溶孔为主。在研究区内储集层埋藏深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砂(砾)岩原生孔隙的保存程度和溶孔的发育规模主要受粒径、碎屑组分、石英次生加大和有机酸来源的影响,粒径是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储集层孔隙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储集层渗透率大于0.2×10-3 μm2的有利储集层均发育于中粗砂岩及以上粒级的砂(砾)岩中。山西组二段石英砂(砾)岩的强抗压性、缺少易溶碎屑组分是原生孔隙保存较多的主要原因,而丰富的硅质来源是原生孔隙减少的重要因素。对下石盒子组八段而言,易溶物质含量适中、有机酸来源丰富是岩屑砂(砾)岩溶孔发育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储集层的孔隙成因与孔隙结构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原生孔隙储集层的孔隙结构要优于溶孔储集层,表现为在相同孔隙度时,前者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12.
Two types of eclogite pebbles were discovered in Middle to Upper Jurassic conglomerates from the Hefei Basin north of the Dabie ultrahigh-pressure (UHP) terrain, China. Type A eclogite pebb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dioblastic garnet with well preserved chemical zonation. Si content in phengite is lower than 3.5 per formula unit (pfu). The maximum metamorphic pressure is lower than 2.5 GPa, and the temperature is below 600 °C. Type B eclogite pebbles contain coesite pseudomorphs in xenoblastic garnet. Si content in phengite is higher than 3.5 pfu. The maximum metamorphic pressure is 2.8–4.0 GPa at 700 °C indicating UHP metamorphism.

Types A and B eclogite pebbles are comparable with eclogites occurring in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Dabie UHP terrain. Based on the petrologic similarities and northeastwards directed paleocurrents, we infer that the eclogite pebbles were eroded from the Dabie UHP terrain. Sandstones containing detrital phengite with Si content higher than 3.5 pfu are also derived from UHP rocks. These petr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data place time constraints on exhumation and erosion history of the Dabie UHP terrain.  相似文献   

213.
陈伟武 《探矿工程》2013,40(5):38-40,43
尧峪金矿区超厚水敏性风化层,在钻进过程中遇到坍塌、掉块、事故频繁发生等问题,采用常规护壁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通过试验应用PAB不分散聚合物泥浆和钾基处理的聚合物泥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顺利完成了ZK604孔的钻探施工,为该矿区今后的钻探工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介绍了该矿区钻探施工的难题以及采取的泥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14.
东昆仑东段巴隆地区哈图沟出露一套变质—变形的沉积地层,其北部为变复成分砾岩段、南部为变细碎屑岩段。根据变复成分砾岩段砾石成分统计、砾石的分选系数(1.24~1.42)及砾石的砾度等粒性特征得出该套变复成分砾岩地层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利用LA-MC-ICP-MS锆石U-Pb微区测年技术,对变复成分砾岩段绢云钠长石英片岩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年,测试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谱可明显划分为6组:1南华纪—震旦纪年龄组,751~602Ma,峰值为674Ma,该组锆石年龄与东昆仑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事件的年龄相对应,并且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相关,该组锆石中最小的年龄为602Ma,表明沉积地层形成时代应晚于602Ma;2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年龄组,1146~783Ma,出现三个峰值,分别为788Ma、947Ma和1115Ma,该组锆石年龄与东昆仑造山带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大致相对应,代表东昆仑地区响应了全球尺度的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事件,且证实了柴达木—祁连—东昆仑等地(陆)块前寒武纪的演化特点与塔里木及扬子克拉通非常相似;3中元古代晚期年龄组,1399~1180Ma,峰值为1318Ma,该组锆石年龄可能与东昆仑构造带中元古代晚期岩浆事件相关;4中元古代早期年龄组,1712~1553Ma,峰值为1556Ma,该年龄谱段代表了源区在中元古代早期存在着一期热事件;5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年龄组,2530~2347Ma,峰值为2518Ma,该组锆石年龄与东昆仑造山带内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岩浆事件年龄大致相对应,表明东昆仑造山带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岩浆物质也为哈图沟变质地层提供了物源;6太古宙年龄组,3230~2763Ma,表明变复成分砾岩的物源区可能存在古太古代陆核。通过对变质岩系的碎屑锆石年龄和物源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这套变质的沉积地层并非前人所划归的泥盆系牦牛山组,其形成时代应归属于晚震旦世。砾石成分统计和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巴隆地区哈图沟变复成分砾岩层物质主要来源于东昆仑造山带的前寒武纪白沙河岩组、小庙岩组、万宝沟岩群等变质地层和中、新元古代深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等。  相似文献   
215.
该文通过对哀牢山构造带西侧云南省南涧地区下白垩统南新组砾岩层的砾性、砾度、砾态和砾向等的详细研究与分 析,结合盆地基岩地层特点和周边构造带的岩性组合特征,发现南新组砾岩总体上具有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 度中等-较好(次圆状-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等特征;探讨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物质来源,以及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 件、气候环境、古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认为南新组砾岩层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辫状河相粗碎屑沉 积,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砾岩层沉积前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根据盆地基岩及周边地层岩性特点和砾石扁平面 倾向统计,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的哀牢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216.
安芳  魏少妮  方正坤  郑波  邓杨 《地质学报》2019,93(8):1954-1967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主要出露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地层,由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组成,对于三套地层的时代归属以及地层层序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对希贝库拉斯组凝灰质砂砾岩进行了岩相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为探讨以上争议提供资料。岩相学研究发现凝灰质砂砾岩中的砾石为硅质岩、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安山岩和少量灰岩,中等磨圆-次棱角状,粒径变化大(2~15mm),含量为~45%;细碎屑主要为岩屑、长石和少量石英,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 05~0. 5mm;填隙物主要为火山灰;锆石U- Pb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锆石的Pb206/U238表观年龄集中在327~382Ma,最年轻的峰值为330~335Ma,代表了凝灰质砂砾岩沉积同期火山活动的年龄;最大峰值为345~360Ma,指示了凝灰质砂砾岩中大部分火山岩砾石对应火山活动的时限;另有几组年龄集中在411~428Ma、~455Ma和482~504Ma,对应克拉玛依、达拉布特和唐巴勒蛇绿岩的年龄。综合以上研究,认为希贝库拉斯组的沉积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本区三套地层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  相似文献   
217.
依据吉林九台的野外地质勘察资料,通过分析营城组二段内部建筑结构、岩性、岩相等地质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营城组二段砾岩进行精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和层序划分对比。野外砾岩露头精细解剖揭示以辫状水道沉积最为发育,厚层砾岩由多期辫状水道垂向切叠而成,可划分为三级基准面旋回层序(1个长期、3个中期、8个短期)。  相似文献   
218.
曾振  孙雷  张兴洲  崔维龙  蒋力  李焓 《地质与资源》2019,28(3):215-222, 245
黑龙江省饶河县石场一带分布的跃进山杂岩为一套富含晚三叠世化石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砾岩样品中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4组年龄,分别为800 Ma以上、500 Ma、251~284 Ma和219~222 Ma.前三者与佳木斯地块中的热事件年龄完全一致,表明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佳木斯地块;后者为砾岩最小年龄组,大致可将这组最小年龄视为这套砾岩的沉积时代下限,与西侧松辽地块东缘的张广才岭地区广泛分布的210~228 Ma的晚三叠世早期花岗岩基本一致,说明具有最小年龄组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松辽地块东部.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源区特征表明,在晚三叠世之前,跃进山增生杂岩已经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成为佳木斯地块东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19.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重要构造边界带。该构造带内新生代沉积地层出露完整,包括渐新统—中新统巨厚的河流相—洪泛相—三角洲相—浅湖相—深湖相多旋回沉积地层和角度不整合其上的上新统冲积扇砾岩层,其中漳县含盐盆地沉积序列底部渐新统砾岩层(孙家峡砾岩)和上新统砾岩层(韩家沟砾岩)是两套代表性砾岩沉积。虽然两套砾岩都为粗砾岩,但沉积特征却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对两套砾岩的地貌特征、沉积岩石组合、砾岩的砾石结构和成分及古流向等特征的比较,提出了孙家峡砾岩是一套典型的河流加积砾岩层,而韩家沟砾岩则是一套典型的冲洪积扇粗砾岩的认识。结合对两套砾岩空间分布、地层产状和其上覆、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其与区域断层之间的构造配置关系等分析,认为渐新统孙家峡砾岩是伸展正断层控制的断陷河谷沉积,而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则是逆冲断层控制的冲洪积扇沉积。这为西秦岭北缘新生代不同阶段的构造属性、构造转换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过程等提供了新的地质约束。  相似文献   
220.
张卫刚  陈刚  康昱  陈强  杨甫  任战利  戴成城 《岩石学报》2020,36(6):1870-1896

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南缘唐王陵砾岩的沉积时代长期存在晚前寒武纪(或震旦纪)与奥陶纪之争,沉积环境和物源组成也存在不同认识,是盆地南缘海相沉积地层及构造古地理研究关注的热点争议问题。本文采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唐王陵砾岩的沉积时代、物源组成及其构造古地理环境。结果表明:唐王陵砾岩自下而上三个组段的砂岩夹层样品、共计396颗碎屑锆石U-Pb谐和年龄数据主要分布在2531~2364Ma (n=25)、2120~1618Ma (n=268)、1230~940Ma (n=29)和905~744Ma (n=10)等四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分别为2440Ma、1800Ma、1090Ma和810Ma,各组段样品单颗粒锆石最小年龄为829±11Ma、820±17Ma和744±8Ma。这一测年结果与盆地西南缘的震旦系正目观组和罗圈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基本相似,但明显缺少其近邻剖面奥陶系平凉组碎屑锆石接近454Ma的高频年龄组分,表明唐王陵砾岩的沉积时代更接近新元古代晚期或震旦纪。碎屑锆石年龄谱物源示踪与岩石地球化学、沉积建造特征等综合分析结果揭示,唐王陵砾岩沉积具有来自(华北)鄂尔多斯陆块与祁连-北秦岭(杂岩)地体的双向混合物源特征,总体属于含有多套滑塌和水下扇堆积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组合体,主体形成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新元古代晚期的被动大陆边缘伸展断陷海盆环境。唐王陵砾岩碎屑锆石测年数据接近1.09Ga和0.81Ga的年轻峰值年龄组分,提供并支持祁连-北秦岭地区存在格林威尔期Rodinia大陆聚合-裂解相关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指示(华北)鄂尔多斯陆块与北秦岭地体至少在唐王陵砾岩沉积之前的格林威尔期曾经历过拼贴聚合-陆缘增生作用;随后受Rodinia大陆裂解事件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拼贴增生型大陆边缘发育形成了包括唐王陵砾岩在内的新元古代晚期陆缘滨浅海滑塌-碎屑流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