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4篇
  免费   797篇
  国内免费   485篇
测绘学   1139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586篇
地质学   1065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133篇
自然地理   14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从测绘地理信息视角出发,通过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的总结与分析,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以时空信息云平台为载体,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92.
通过全面梳理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4个重要组成部分,剖析了智慧城市的关键支撑技术。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离不开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必须大力发展天空地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实时获取技术、海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智能化处理与管理技术、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智慧服务技术,同时应解决好相应的技术难题,以更好地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93.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点是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在共享与交换平台的基础上,为公共管理与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其中,数据建设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基础。通过介绍"数字成都"地理空间框架项目中地理实体与电子地图的生产流程,并探讨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对其他城市开展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4.
在分析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数字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对系统的开发结构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阐述了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系统的应用情况和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495.
随着测绘科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完全基于4D数据构建的数字城市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于属性信息"准、全、新"的要求。可量测立体影像和360°全景影像数据将原来地理信息数据由4D上升到5D,弥补了4D数据的缺憾。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两种数据外业采集和内业处理的方法和过程,对未来数字城市建设数据采集方法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96.
根据国土管理部门的业务需要,城市三维地籍测量之地下空间要素的测量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地下管线的测量、探测项目不断增多,管线定位、埋深探测技术在城市地下管线基础数据采集和三维数据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目前地下管线实际应用的几种探测方法,并从应用电磁法探测地下金属管线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三种观测系统的定位及埋深探测误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497.
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及其复杂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全球化、信息化与快速城市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城市体系,多区位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城市网络正处于日益复杂的空间嬗变过程.基于2010年企业名录的总部—分支机构型关联数据,研究构建了330×330的地级以上城市网络连接关系,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来探索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的城市网络联系呈现以“北京—上海—广深—成都”为核心的菱形空间结构,不同等级的网络流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择优性和地理邻近性复杂作用的过程;②中国城市网络正处于一个简单随机向复杂有序结构的转化期,整体大尺度的网络结构还有待形成;③中国城市网络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效应;④中国城市的二值点度网络为明显的异配性连接特征,而加权强度网络连接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富人圈”的现象;⑤中国城市网络的层级性并不明显,城市网络的点度和强度的关系呈非线性增加特征.  相似文献   
498.
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取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分析了中心城市的高铁效应,并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中心城市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和探讨一日交流圈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可达性水平与城市的空间区位及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关联密切;2高铁网络的发展使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有所提升,受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高铁建设条件的影响,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差距;3高铁对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范围拓展的影响显著且呈东中西差异分布,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覆盖的地级市数量增加,在城市密集地区,地级市被叠加覆盖的次数增长;4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的拓展与高铁线路布局走向一致,优越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心城市交流圈范围的扩大,地形、水域等地理障碍则会限制城市交流圈在不同方向上的拓展;5高铁网络的发展对改善城市可达性的作用正逐渐赶超城市空间区位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9.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在中国101个拥有5个3A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城市中选取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居环境适宜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30个典型旅游城市经济环境适宜度、生态环境适宜度、气候环境适宜度、服务环境适宜度和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得分,并对典型旅游城市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排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和上海在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排名前两位且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城市(苏州、杭州、南京等)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排名与典型旅游城市综合排名差距不大且大部分排名前15,是城市人居环境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典范;沿海城市(大连、青岛、厦门等)和传统旅游城市(桂林、昆明、黄山)由于旅游季节单一等原因造成城市旅游综合指数得分的排名不高,但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较高,优势主要体现在气候环境适宜度、生态环境适宜度和服务环境适宜度;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城市(西安、洛阳等)人居环境适宜度排名普遍不高;重庆、广州在典型旅游城市中排名靠前,但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得分较低,此类城市在做好旅游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生态、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00.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城市人口增长和交通改善等因素都会导致城市的空间扩张,但其作用的机理不同。结合中国的情况,将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因素分为城镇化和郊区化2个市场化动力,二者都会推动城市空间扩张,导致城市边界向外延伸。历年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在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进程中,城镇化动力和郊区化动力都在起作用,城镇化动力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郊区化动力也有增强的趋势。人口增长和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空间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的推动力远大于阻力。作为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变化的分水岭以及市场作用下收入水平显著性改变的分界点,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对于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进程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