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1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225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661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3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城市化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赵雪雁 《干旱区地理》2006,29(1):150-155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本文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城市化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呈对数关系;(2)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地区资金投入量、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密切;(3)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4)不同的时段造成西北地区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不同;(5)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西北五省区的城市化速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相似文献   
992.
城市NOx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GIS 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大气污染是人类目前及未来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而随着交通的发展NOx 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GIS 技术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是目前城市环境健康 问题研究的热点。论文采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 浓度、暴露、剂量、效应4 个环节) , 应 用GIS 栅格数据模型和域面分析技术构建城市空气质量健康风险空间量化评估模型, 模拟了主 要大气污染物NOx 的剂量—效应函数关系; 并根据污染物的分布进行城市局地尺度NOx 健康风 险评估。  相似文献   
993.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喀斯特石漠化代表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荒漠类型,即湿润区石质荒漠化。目前石漠化面积快速扩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对石漠化发生机制与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还不清楚,同时缺乏比较完善的石漠化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过程和适应性生态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喀斯特石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喀斯特山地的侵蚀过程、驱动力与危险性、以水为纽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和石漠化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喀斯特受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修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优化和综合调控等方面,阐述了上述几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喀斯特石漠化是一个非地带性问题,不是纯自然过程,而是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紧密相关,需要以喀斯特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994.
In September 2005, the Pacific Islands Forum issued a finalized Pacific Plan. The overarching goal of the Plan is to “Enhance and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od governance and security for Pacific countries through regionalism.”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salient role of (good) governance in the Plan.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keyword, albeit a deeply ambivalent one, in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 realms and the Pacific is now a particularly intense site of activitie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governanc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vehicle through which intervention in the region is imagined and realized.Using interviews with persons connected in various w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cific Plan and from a documentary history, we address questions about the political closures and openings enabled by the governance agenda. We investigate the kinds of work that gets done in the name of governanc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ways that it is understood, deployed and redefined in practice. To do this we turn to the Pacific Plan as our case. We find that governance, as it is defined and operationalized in the Plan, is pulled in a highly technocratic direction such that a particularly narrow conceptualization of governance dominates. Despite this disciplining process, however, the continued salience of governance as a framing device within struggles for racial and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Pacific-based projects that act to remake governance in unexpected ways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term retains fields of meaning that allow for alternative political openings and possibilities.  相似文献   
995.
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会刊》代表着美国地理学的最高水平,其载文及其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其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考察美国地理学的总体地位和不同领域相对地位的变化,梳理美国地理学百年发展脉络,得出以下结论:20世纪以来美国地理学经历了战前初步发展、战后快速发展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发展三大阶段,美国地理学的第二个春天正在到来;逐步形成了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模式和地理信息科学,自然与社会,人口、地方、区域,综合地理五大领域框架;长期关注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地理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非常注重实践,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研究领域相对稳定,但不同方向的相对地位却此消彼长。依据载文数量的相对比例,可以概括出美国地理学发展脉络:自然(1911—1915)→经济(1916—1920)→自然(1921—1925)→地图学(1926—1930)→地方(1931—1935)→自然(1936—1940)→地理教育(1941—1945)→生态环境(1946—1950)→地方(1951—1955)→经济(1956—1975)→自然(1977—1990)→经济(1990—2005)。上述研究领域、方向及其变化,也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的整体发展规律。   相似文献   
996.
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的熵流指数演变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结合河南省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分析了大气排熵指数、边界层上部广义相当位温及广义相当位温平流等三个熵流指数与暴雨的发生和落区的关系,得到:大气排熵指数由高值向低值的演变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从而导致对流暴雨形成;暴雨落在大气排熵指数负值中心或负值轴线附近区域;远距离台风暴雨产生前,有高熵空气在边界层上部聚集,边界层高熵中心往往与暴雨落区对应;边界层上部高熵平流的移向往往预示了强降水的未来移向。  相似文献   
997.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 which launched in 2015 inherited, extended and developed the meri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 in 2000. By the analysis of SDG goals, it can be found that SDG has mainly covered the securities of food supplies, disease prevention, social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the securities of water, energy, land and eco-environment. It covers the human, social, economic, and eco-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To achieve it, the SDG should be localized and coordinated with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goal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olicies and engineering projects of China simultaneously. By multilaterally cooperating with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shar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regions, and confronting global issues together, the SDG can be achieved eventually by all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998.
甘肃省新近系—侏罗系碎屑岩红色或杂色地层(俗称红层)分布广泛,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造型多样的丹霞地貌,呈现出较高的科研、美学及地学旅游价值。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关于甘肃省红层和丹霞地貌多数景观尚“处在深闺人未识”的境界。文章在梳理红层与丹霞地貌概念、甘肃省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概略回顾丹霞地貌景观的研究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开发利用现状,深入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面查清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家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渠道,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的建议,以期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推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99.
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超  阎长虹  郭书兰  郭建强  娄志会  万佳佳  于健伟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01-67040001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快和经济的转型,一些矿山逐渐被禁止开采,废弃矿山的残垣断壁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周边的自然风貌及生态环境,而且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目前,废弃矿山的综合修复及再利用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江苏省近20年积极探索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道路,建设了南京冶山矿山公园、牛首山佛顶宫、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等特色景点,形成废弃矿山治理工程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开发现状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以旅游价值识别要素、开发模式及景观营造方法为核心的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同时给出了目前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景观营造、品牌建设、旅游管理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旨在促进废弃矿山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李超  阎长虹  郭书兰  郭建强  娄志会  万佳佳  于健伟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147-67041156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快和经济的转型,一些矿山逐渐被禁止开采,废弃矿山的残垣断壁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周边的自然风貌及生态环境,而且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目前,废弃矿山的综合修复及再利用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江苏省近20年积极探索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道路,建设了南京冶山矿山公园、牛首山佛顶宫、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等特色景点,形成废弃矿山治理工程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开发现状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以旅游价值识别要素、开发模式及景观营造方法为核心的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同时给出了目前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景观营造、品牌建设、旅游管理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旨在促进废弃矿山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