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21.
以榆林市榆阳区河口水库周边地区1999年和2004年两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ERDAS IMAGINE平台上,通过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建立解译标志、人工判读并分类等,得到了河口水库周边地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布图。结果表明,1999年到2004年期间,河口水库水域面积明显增大。周边5km范围内,沙化土地明显逆转,部分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化,使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  相似文献   
222.
尹念文 《地下水》2006,28(3):28-29
本文对天水市区大量地下水水质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初步找出了各种腐蚀性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和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建筑物地基的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23.
杨德栋  吕宾 《城市地质》2007,2(3):17-20
地面沉降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一些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地面沉降频繁发生,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要防治地面沉降发生,必须认清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本文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将地面沉降划分为5种类型,依据其产生的不同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24.
半干旱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3S”技术和统计分析的支持下,对库布齐沙漠典型地区1987-2003年间的沙漠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达拉特旗的城市化水平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变化在9.1%~19.1%之间,从1998年开始城市化水平进入了相对高增长时期,由之前的平均每年0.53%增加到0.7%。而同期的沙漠化程度呈下降的趋势,由1987年的0.269下降到2003年的0.214。沙漠化程度的变换主要是由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的变化所导致,其中在1987-1995年期间,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分别只有2.6%和12.3%保持不变,其余部分主要转移成其他沙丘类型和农田。城市化与沙漠化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1987-1995年(城市化水平变化在9.1%~13.5%之间),城市化与沙漠化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y=-0.0038x 0.3132(R=0.667>0.632=α0.05)];而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1995-2003年(大于14%),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降低,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25.
In this paper, nine sediment sequences in the inner desert, desert-loess transitional zone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Loes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sediments of Mu Us (Maowusu) and Otindaq (Hunshandake) sandy land in northern China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All of these sequences consisted of the upper Holocene dark paleosol and the lower aeolian sand form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stage. The Mu Us and Otindaq sandy land became the active desert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covered a larger sandy area than at present. Mu Us sandy land began to show a landform of sandy desert and expanded southward towards the northern boundaries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Holocene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advent of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ic conditions in northern China, resulting in the rapid growth of surface vegetation and Mu Us and Otindaq sandy land became a steppe.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soil reached up to as much as 50–80 cm. Thick paleosol covered the drift sands, and served as a protective layer for the steppe and farmland. Although the last glacial cycle is far away, paleo-aeolian sands formed during that period are still the material sources of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 Unreasonable cultivation destroying the Holocene paleosol, combined with dry climate and strong wind would result in activation of paleo- aeolian sand leading to the desertification of the study areas.  相似文献   
226.
汪辉 《安徽地质》2007,17(1):72-74
好的桥梁设计不仅结构设计要达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而且应当要求全部设计包括水文,水力设计等都达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才行.所以,要特别考虑今后河道变迁等因素对桥梁存在的潜在危害.通过对部分公路桥梁水毁的调查,本文就公路桥梁水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27.
风蚀坑是沙质草原沙漠化的主要地貌响应和驱动,但目前我们对其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知之甚少。利用二维超声风速仪和积沙仪观测了共和盆地不同发育阶段风蚀坑表面气流和风沙流特征,研究其形态—动力反馈过程。结果表明:(1)风蚀斑与碗状坑内气流沿主风向先减速后加速,槽形坑内气流则先辐散减速—中部气流加速—积沙体迎风坡风速降低—背风坡风速有所恢复;且发育初期风蚀坑内风速与风速变异系数和风向稳定系数均呈负相关,而发育中期坑内风速与前者呈正相关,与后者呈负相关。(2)受坑体内的涡流影响,槽形坑内风速廓线不符合对数分布规律。(3)槽形坑内不同部位的输沙率随高度均呈指数式递减,但受气流—形态间的反馈作用,各部位输沙通量差异明显,坑底最低、积沙体迎风坡前端最大。风蚀坑内气流场与形态间存在反馈关系,坑体越大反馈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28.
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山区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球范围内高海拔或高纬度山区(以下简称高山区),尤其高山冰川冻土急剧消退地区,广泛发育泥石流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山区泥石流的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日渐凸显。与其他环境条件下泥石流过程主要由降雨激发不同,高山区泥石流的暴发多受降雨和温度条件的共同影响,其形成机制更为复杂,预测预警十分困难,因此加强高山区泥石流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述评近期高山区泥石流起动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泥石流暴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典型高山区泥石流事件成因,冰川冻土体消融破坏机制,以及冰碛土泥石流起动特征,认为未来高山区泥石流研究应加强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数据获取和物源动态变化分析研判,并从动力学机制层面进一步明晰高山区泥石流起动条件和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29.
马海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北部赛什腾凹陷内, 其矿区北部矿段全新统固体钾矿大规模固液转化开采已稳定运行近十年, 为钾肥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本文拟查明马海矿区北部矿段现阶段低品位固体钾盐矿物的类型和赋存特征, 开展了矿物薄片鉴定、能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粉晶衍射等分析测试工作, 为水溶开采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发现: (1)杂卤石集中分布在70–79勘探线, 以原生和后生交代成因赋存, 且以前者为主。原生杂卤石呈片状、纤维状、粒状、纤维放射状和花瓣状集合体; 后生交代成因的杂卤石呈浸染状和具石膏假象的毛毡状。(2)光卤石多分布在67–70勘探线, 呈熔融状、他形粒状、裂纹状, 与石盐、杂卤石、钾石盐等矿物共生。(3)钾石盐仅在72勘探线集中分布, 呈自形-半自形立方单体, 与光卤石、杂卤石、水氯镁石等矿物共生。(4)根据马海盐湖杂卤石赋存特征分析其成因可能为在气候干冷, 流域补给水量减少, 湖水大面积收缩和浓缩, 矿区东南部富K+、Mg2+的硫酸镁亚型卤水与牛郎织女湖富Ca2+的高盐度氯化物型卤水发生混合掺杂作用, 形成了含钾镁钙硫酸盐型杂卤石钾盐矿物。高盐度氯化物型卤水在向东南部浓缩中心迁移渗透过程中, 受蒸发和浓缩, 便在研究区西北部形成了氯化物型光卤石、钾石盐等矿物。(5)需要根据杂卤石的赋存特征, 制定相应的固液转化方案。  相似文献   
230.
运用和田地区气象、社会统计、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综合应用气候趋势、小波、突变、合成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和田地区烟幕天气的变化趋势、周期及突变特征,揭示了影响烟幕天气多发的气候及社会成因,结果发现:(1)和田地区烟幕天气呈现出递增(15.4 d/10a)的趋势,多年平均日数66 d,其代表站——和田高达123 d,烟幕天气在20世纪60年代最少、90年代增至最高峰,2000—2010年大幅减少,年烟幕日数呈单峰型,峰值在10月—次年3月的冬半年,日烟幕频数呈双峰型,峰值在20—01时和早上09—12时;(2)年烟幕日数具有稳定的准17 a振荡周期,1982年为显著突变增加年、2005年为显著突变减少年;(3)影响和田地区烟幕天气多寡的主因是人口快速增长下,冬半年长时间向空中大量排放烟尘,加之冬半年受高空浅暖高压脊和地面塔里木盆地低气压环流的控制,气层稳定、逆温易发且频率高,风速较小,烟尘不易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