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53篇
测绘学   228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851篇
海洋学   217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01.
High frequency wind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obtained in March 1995 from a 10-m tower array situated in south-east Kansa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a shallow density current. This current is approximately 7 m deep and exhibits a current head that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twice the current depth. The event lasted approximately 900 s and its origin appears to be a shallow slope 2–:5 km to the west of the site, where cold air drainage occurs. The onset of the event is marked by a 5 °C temperature decrease at the 3-m level, increased variance of temperature and of wind velocity, and increased dissipation of kinetic energy, measured by a hot-wire anemometer at the 3-m level. The primary contributors to temperature changes following the frontal passage are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dvections; contributions from flux divergences of temperature and of radiation, and from dew formation, do not appear to be significant. Postulated frontogenesis, prior to the arrival of the apparent equilibrated front of approximately 176-m width at the site, is examined by means of a theoretical model. The time required to equilibrate the front, by means of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within the frontal zone, is determined to be less than 300 s, or less than the estimated travel time from the orographic slope to the observational site. The absence of upstream data is determined, however, to be a limitation of the analysis performed.  相似文献   
202.
上海浦东正大广场基坑工程是上海地区软土地基中特大型深基坑工程。采用“管井井点联合轻型真空井点分层降水法”较好地解决了疏干、减压、抗浮等问题,既节省造价,又满足了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和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203.
福建省近海区域海面表层温度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海洋热红外辐射的传输特性,建立了海温定量反演计算的统计回归模型,介绍了福建省近海区域海温产品生成业务化软件系统及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4.
密度法与色度法描述印刷颜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作者着重从测量和计算两个方面,对密度法与色度法描述印刷颜色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5.
我国工程水文分析计算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熊明  孙双元 《水文》1999,(5):27-30
通过对我国在工程水文分析计算的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洪水频率分析、洪水不确定性研究、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提出了今后水文计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6.
地下水化学组分存在形式的计算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化学组分形式的定量研究是水岩作用模拟计算的基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化学热力学平衡理论定量计算化学组分形式的理论与方法,并石家庄平原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形式的分布,结果表明,构成地下水化学组分形式主要为络阴离子和单一离子,但CaSO^04,MgSO^04和CaCHO^+3是地下水化学组成不可忽视的络合形式,这些络合组分随着TDS和SO^2-4总量的升高上游到下民占比例逐渐升高,络合形式的存在不仅  相似文献   
207.
Inthepresentpaper,themultifluidsmodelfortwophaseflowsandthek-ε-Apturbulencemodelareusedtocalculatethethreedimensionalturbulent?..  相似文献   
208.
在新建滨海工程时往往遇到历史上的最高潮位资料不详,不满足设计计算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现场调查找到当年大潮的蛛丝马迹来反算当年的潮高,而这一方法又往往由于高潮发生的年代久远,证据混乱,互相矛盾而造成结论不可信。用数学手段对工程海域历史上的大潮过程进行模拟,从而确认调查结论的可信程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本文是一个成功运用上述方法确定历史最高水位实例。  相似文献   
209.
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主要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动力性能进行研究,非常缺乏台风等极端海况下半潜式平台动力响应的实海域监测数据。以某半潜式钻井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平台动力性能监测系统,并对台风“杜苏芮”过境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平台艏部气隙及运动监测数据推算了平台吃水及环境波高;采用随机波浪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短期海况的有效波高、谱峰周期、能量谱等信息,通过与多种典型海浪谱对比发现Jonswap谱与所测波谱吻合较好;对平台的横摇、纵摇及垂荡运动进行了时域统计分析和频域谱分析,得到了台风海况下被测平台波频运动的实际响应特征,对于指导平台抗台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0.
河道入湖污染物量计算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倩  冯昕 《湖泊科学》2012,24(5):663-666
入湖污染物量计算精度的高低决定入湖污染物量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以太湖为例,分析2010年环太湖河道入湖污染物量、时空分布情况及多年环太湖河道入湖染污物量变化情势.在此基础上,使用现在已有监测条件分析时段内每日水量水质监测数据计算逐日入湖污染物量时段累积值,并以此作为现有分析计算河道入湖污染物量的最高计算精度值.通过设定不同监测方案、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分析河道入湖污染物量及其计算精度,认为现有分析计算的河道入湖污染物量已是每日河道水量水质同步监测下河道入湖污染物量的80%左右.针对河道入湖污染物量计算精度的分析可为制定科学的河道入湖污染量监测方案、提高河道入湖污染物量计算精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