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81.
广西大容山花岗岩带中过铝质花岗岩岩体的定位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钾长石与斜长石的结构状态和黑云的成分,得出岩带三个主要组成岩体岩浆结晶温度的定性变化规律。根据岩体侵入岩层的厚度、二长石地温计、熔体包裹体测温和黑云母逸度计,定量估算了岩浆定位结晶时的P、T、fO_2和fH_2O。估算结果表明,岩带岩浆定位条件差异大:P为4.86~0.4×10~8Pa,T从627至862℃,fO_2 5.01×10~(-11)~10~(-8)Pa,fH_2O2.06~3.11×10~8Pa。岩体定位条件的差异与不同岩体分别形成于钦州地槽褶皱回返的不同时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2.
广西大厂层状花岗质岩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毓川  王登红 《地质论评》1996,42(6):523-530
在广西大厂拉么矿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周围的层状花岗质岩石,其地质产状、成岩时代、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与一般的交代岩不同,也与一般的岩浆成因花岗岩不同;成岩物质既有岩浆来源又有地层来源,反映了与笼箱盖岩体同源的岩汁或热液沿层交代泥盆系的成因特征。它与层状锡多金属矿体、层状夕卡岩及层状锌-铜矿体等共同构成燕山期酸性岩浆作用所形成的层状交代体系。  相似文献   
183.
对马达加斯加新发现的宝石矿物草莓红绿柱石矿床的地质考察和研究发现,矿体属典型的复杂的锂-铯-钽型稀有金属晶洞花岗伟晶岩。出露于花岗岩的上部,沿片麻岩理呈脉状产出,宽十余米,产状170°~180°∠45°~55°。交代作用明显,带状构造发育,由矿体边缘至中心部位可分为6个带。草莓红绿柱石主要分布于石英-微斜长石带至石英核内,为伟晶岩晚期形成的矿物,与锂云母、叶钠长石、多色电气石、锂辉石和烟水晶等伴生。矿化富集与钾钠长石化、锂云母化直接有关。晶体,多呈不规则块状、六方板柱状或螺柱状;是由晚期富Li-Cs的热液交代变质而成。  相似文献   
184.
冀东黑云母片麻岩在1GPa压力下脱水熔融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冀东黑云母片麻岩在1GPa压力下脱水熔融实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为8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为837℃,角闪石消失的温度为887℃,在862℃时开始形成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实验表明,在温度812-950℃范围内形成水不饱和的花岗质岩浆,数量为20%-30%,而留下的难熔残余是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后者与麻粒岩相岩石的矿物组合相符合,暗示下地壳岩石经生成花岗质熔浆的熔融事件后,留下的将是麻粒岩相岩石。  相似文献   
185.
福建南平花岗伟晶岩中绿柱石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岳清 《福建地质》1998,17(2):68-78
福建南平花岗伟晶岩中铍矿物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绿柱石,它主要集中产出在稀有金属构成矿化的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其中,以石英-叠层白云母结构带内最多。在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伟晶岩的不同结构带中,绿柱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均有一定差异,特别是化学成分中稀有碱金属的含量变化,不仅影响了它的物理性质、晶体结构、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等一系列特征,而且和伟晶岩的稀有金属矿化强度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绿柱石是花岗伟晶岩中很有意义的一个标型矿物。  相似文献   
186.
目前,1∶5万地质填图规范中缺少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填图方法的系统总结。以塔里木东北部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为例,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实践,在岩体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和地球化学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问题、地质填图、矿床预测相结合的填图方法。将坡北基性-超基性岩体作为一个岩浆序列,根据岩浆性质与含矿性特征划分为2个岩浆亚序列,5个岩浆单元,分别对应不同的岩性组合。与岩浆亚序列相对应存在2类岩浆矿床,其中赋存铜镍矿化的岩相主要为橄榄岩相,含磁铁矿、钛铁矿的岩相主要与辉长岩、辉长苏长岩、辉石岩相有关。从野外踏勘、实测剖面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基性-超基性侵入岩1∶5万专题地质填图的方法,为此类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7.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7 Ma。阿北花岗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_2(68.68%~72.83%)、高碱(Na_2O+K_2O=6.52%~7.91%,Na2OK_2O)、准铝质(A/CNK≈1);2高Sr和LREE,低Y(10μg/g)和Yb(1μg/g);3高Sr/Y值(40);4非常弱甚至没有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阿北花岗岩体形成于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其源区残留了大量的石榴子石而不含斜长石;同时,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440~420 Ma北阿尔金造山带中残留有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而在420 Ma之后发生了广泛的下地壳拆离与减薄。也就是说,北阿尔金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为440~420 Ma,伴随着阿北花岗岩体的侵位。  相似文献   
188.
大兴安岭海西期花岗质岩石的地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晚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火山 沉积建造的分析结果表明:海西早期的花岗闪长岩 斜长花岗岩组合(375~350 Ma),主要分布于乌奴尔和多宝山地区,前者形成于弧后盆地的引张环境,后者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海西中期的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组合(390~310 Ma)主要分布于多宝山地区,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抬升环境;海西晚期的二长花岗岩 正长花岗岩组合(290~240 Ma)形成于晚造山和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海西期花岗质岩浆作用持续了约140Ma,每一次岩浆作用的时间间隔约为10~20 Ma。它们记载了大兴安岭海西期造山带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9.
通过对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黑河-呼玛地区与元古宙变质岩系伴生出露的三处强变形的花岗质岩石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认样品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质糜棱岩(样品1-3-4和1-5-1)、角砾状花岗闪长岩(样品1121和1211)和花岗质糜棱岩(样品1218),锆石U-Pb年龄为299.6±1.0Ma、300.8±1.1Ma和294.3±1.0 Ma,形成于晚石炭世末至早二叠世初,而非前人确定的元古宙或早石炭世,并初步认为岩石韧性变形作用发生时间介于184~170 Ma之间。三种花岗岩分别属于富硅、高铝、贫钾的过铝质钙碱性系列(I-3-4和1-5-1)、贫硅偏铝、高钙铁镁的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1121和1211)和富硅钾、低钙镁铝的弱过铝质钾玄质系列(1218),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具有明显或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L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Sr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具有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的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R_1-E_2图上分别落在同碰撞造山、晚造山和造山后环境,在Nb-Y图落入火山弧-同碰撞环境和板内环境。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上述花岗岩是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晚古生代碰撞造山的产物,记录了两块体间碰撞造山到造山后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90.
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和饱和H2O花岗岩浆的热液出溶作用是花岗岩类矿床成矿流体形成的重要机制。利用最新式热液金刚石压腔,开展了成矿流体形成机制的原位观测实验。在岩浆热液出溶过程的实验中,初始样品为各类硅酸盐和纯H2O或LiCl水溶液,在H2O饱和状态中,硅酸盐熔体珠不断分异出富H2O的流体。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实验的初始样品为NaAlSi3O8-LiAlSiO4-SiO2-LiCl-H2O。在硅酸盐完全重熔后的降温过程中,硅酸盐熔体珠分离出富H2O熔体相和贫H2O熔体相,压力的突然降低促进了相分离的发生。研究表明:岩浆热液的出溶作用发生在H2O饱和的条件下,是岩浆的“第二次”沸腾作用,对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产生的富H2O熔体易于结晶出粗大晶体,暗示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可能是一些花岗伟晶岩形成的主要机制。两类成矿流体形成机制实验条件的差异表明,Li是花岗岩浆发生不混溶作用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把热液金刚石压腔的原位观测与微束分析技术结合,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分析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