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68篇 |
免费 | 1575篇 |
国内免费 | 16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0篇 |
大气科学 | 1024篇 |
地球物理 | 2100篇 |
地质学 | 4394篇 |
海洋学 | 1857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496篇 |
自然地理 | 36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25篇 |
2022年 | 491篇 |
2021年 | 515篇 |
2020年 | 457篇 |
2019年 | 495篇 |
2018年 | 435篇 |
2017年 | 489篇 |
2016年 | 479篇 |
2015年 | 517篇 |
2014年 | 657篇 |
2013年 | 723篇 |
2012年 | 640篇 |
2011年 | 668篇 |
2010年 | 561篇 |
2009年 | 617篇 |
2008年 | 653篇 |
2007年 | 715篇 |
2006年 | 641篇 |
2005年 | 510篇 |
2004年 | 489篇 |
2003年 | 461篇 |
2002年 | 318篇 |
2001年 | 271篇 |
2000年 | 284篇 |
1999年 | 230篇 |
1998年 | 163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150篇 |
1995年 | 129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The Current System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During the 1990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ystem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have grown significantly
due primarily to new technologies for measuring surface currents and making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calculatio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w findings in this decade is direct evidence of the northward current west of Kyushu
provided by satellite-tracked surface drifters.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region, these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in
winter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has a single source, the Kuroshio Branch Current in the west of Kyushu, which transports
a mixture of Kuroshio Water and Changjiang River Diluted Water northward. In summer the surface Tsushima Warm Current has
multiple sources, i.e.,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the Kuroshio Branch Current to the north of Taiwan, and the Kuroshio Branch
Current west of Kyushu. The summer surface circulation pattern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region changes year-to-year corresponding
to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Changjiang River discharge.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the Chinese Coastal
Current in the Yellow Sea, the current field southwest of Kyushu, and the deep circulation in the Okinawa Trough remain to
be addressed in the next decad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852.
资源型关键地段对于维护和控制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构建一套资源型关键地段识别指标体系,在以行政区为基本识别单元的基础上,识别出行政单元内地类斑块尺度的资源型关键地段.将惠民县划分为6类地域,即关键地段、关键地段保护区、一般地段、干扰地段、干扰区及交汇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9%、19.70%、50.61%、7.93%、15.37%和6.89%.资源型关键地段所占比重小,反映出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水平较低;一般地段基本以耕地为主,具有随季节交替变化、物种单一、稳定性差等特点;交汇区具有保护需求强烈和受干扰程度明显的双重特性,在现实土地利用与管理过程中需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53.
1985年5、8月中法联合调查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其样品采用常规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营养盐的分布总趋势是河口附近浓度高,外海浓度低,河口与外海浓度之比达数百倍。在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梯度与盐度的分布一致。在河口控制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河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在119°30′~50′E,37°25′~38°5′N,PO_4—P,SiO_3—Si出现低值区。在此范围附近恰恰浮游植物的总量比较高。对8月份的02站进行了25h的连续观测,其结果是底层营养盐与盐度有良好的负相关性,而表层的相关性较差 黄河具有很高的氮磷比值,这很可能是农业上用氮肥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854.
利用2000—2015年的EOS/MODIS数据,采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变异系数法对伊犁河谷植被时空变化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分布上,伊犁河谷植被覆盖度呈北部、南部、东部偏高,西部、中部偏低的分布特征;时间变化上,2000—2015年,伊犁河谷植被覆盖度波动减小,减速为6.25%·(10 a)-1;区域分布上,伊犁河谷植被表现为低波动变化,波动程度中等以及下占73.16%,波动程度高的区域占26.84%。未来预测表明,伊犁河谷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其中,持续退化的面积占57.55%,持续改善的面积占13.51%。 相似文献
855.
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估计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地区县级单元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借助门槛效应和中介模型检验高铁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① 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县级单元的产业结构升级,非同步地推动第二产业的分散和第三产业的聚集。② 人口规模对高铁效应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但在长三角县级单元中未发生门槛突变。③ 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时间滞后性,致使县级单元产业结构转型存在两个窗口期,分别为开通当年和第3年。因此县级单元应立足自身情况并顺应高铁开通后的产业演化规律,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来激励或对冲。 相似文献
856.
闽江口及周边海域沉积物输运及资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入海泥沙的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及近岸陆架地区,发育一系列的粗颗粒沉积体系,是海砂资源重要分布区。本文以福建闽江口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沉积物输运过程及海砂资源的形成机制。观测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水体盐度由河口内部向口外海域逐渐增大,水体浊度总体减小;闽江河口附近海域近底部(距离海底25cm)流向表现出一定的旋转流特征,潮周期内余流表现为向海输运,而推移质输运主要发生在涨潮期间,并且潮周期内净向陆输运。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前缘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粗颗粒物质组成,沉积物类型以砂和砂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小于4Φ;前三角洲地区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细颗粒物质组成,中值粒径介于4Φ—6Φ之间。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闽江入海泥沙经梅花水道和长门水道入海后,在盐淡水混合、径流、潮流的作用下,在闽江河口形成了四个粗颗粒沉积物汇聚区,成为闽江口地区海砂资源的重要分布区;而细颗粒物质在河口羽流和潮流的作用下向偏东方向输运,形成了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的前三角洲。 相似文献
857.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的絮团粒径、悬沙浓度及水动力数据,研究了黄河口南部潮滩泥沙絮凝特征。研究发现,黄河口潮滩絮团粒径在25.42~264.44 μm之间,平均为95.20 μm。水体紊动对黄河口潮滩絮凝的影响存在差异,紊动对絮凝促进作用的上限约为Gl=3.76 s−1。紊动强度低于Gl时,紊动促进泥沙絮凝,絮团粒径随紊动加强而增大;反之水体紊动对絮凝主要起抑制作用,絮团粒径随紊动强度增大而减小。悬沙浓度对黄河口潮滩泥沙絮凝起抑制作用,同等紊动条件下高悬沙浓度对应的絮团粒径更小。黄河口潮滩絮团有效密度与粒径呈现负相关关系,沉速主要受粒径影响。本研究补充了对弱潮河口潮滩泥沙絮凝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58.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远景区之一。金矿类型繁多,主要有:蛇绿混杂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多金属石英脉型;构造破碎带中的微细浸染型;碳酸盐岩层构造裂隙中的混成热液型;与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型;火山热泉型和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型。成矿时间集中于中新生代。矿床和矿体主要受线型构造控制。岩浆活动在金的成矿过程中有不同程度影响。金矿基本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蚀变作用普遍强烈。成矿物质及热液具多源性。 相似文献
859.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相对发展率指数(NICH指数)以及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以长江经济带沿线38个中心城市作为空间观测单元,结合专利授权量等相关数据,研究了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在整体上逐年增长,地理集中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长三角地区相对发展速度较快;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反“Z”字形的波动上升态势;创新产出的热点区域由长三角-成渝“双核心”空间结构发展成长三角“单极突出”空间格局,且长三角热点区域范围有所增长,冷点区域则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带;技术溢出、政府行为、空间区位和金融支持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经济基础对下游城市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60.
海洋生态重要性区域的内涵与识别方法研究——以黄河口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正在承受来自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急需必要的管理工具或决策支持系统来应对这些压力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海洋生境的分类识别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海洋生态重要区识别作为一种客观、科学和灵活的生境分类评估和选划方法;已被科学界和管理者广泛接受和认可。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生态重要区的概念内涵以及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给出了海洋生态重要区的定义;之后以黄河口为例;初步建立了针对该区域的生态重要区识别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区进行了生态重要性等级划分。本文是对生态重要区识别方法在我国近海的首次应用尝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提供科学方法和工具;也可为其他区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