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7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72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应用U-Pb和二次离子探针(法国产SIMS 1270)U-Pb法对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年龄测定,给出其形成年龄为136~129 Ma。这一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核部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和火山盆地,也说明在这一时期,该区的构造环境与北淮阳地区相似。据现残存的火山地貌和标高,及相邻的北淮阳地区的中生代火山盆地及火山沉积物的厚度,推测其剥蚀深度约 3000 m。  相似文献   
632.
大别山锆石喇曼光谱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昊  陈道公  汪相  吴元保 《地球化学》2002,31(4):383-388
对北大别地区的鹿吐石,道士冲和南大别地区的三祖,双河片麻岩锆石进行了激光喇曼探针,背散射电子显微镜(BSE)观察了U,Th等微量元素的组成分析,发现锆石喇曼光谱波数和半高宽都能指示其蜕晶化程度,而大多数情况下B1g(v3)峰更特征些。单颗粒锆石内部BSE图像与喇曼光谱能完全对应。通过锆石微区微量元素和喇曼探针分析发现,半高宽和Th/U比正相关,这是由于岩浆锆石在变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造成的。锆石重结晶人用是变质岩中锆石年龄和化学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三祖寺片麻岩可能曾经遭受过燕山期的热事件扰动。  相似文献   
633.
大别造山带构造归属:海西期以来地幔化学成分特征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西湘以来幔源岩石化学成分(特别是高度不相容元素对比值和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对比值)研究并与相邻构造单元(扬子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带,南秦岭带)地幔特征对比表明,大别造山带中海西期春秋庙-王母观辉长岩,碰撞后晚燕山早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包括南,北大别造山带)以及产于大别造山带南部和扬子地块北缘的晚燕山晚期碱性玄武岩源区地,均具有富Sc,Cu,贫MgO,低Zr/Hf和高Rb/Sr,Ba/Sr,Ba/La,Nb/Ta,Yb/Hf等特征,源区地幔的这些特点与元古宙以来扬子地幔特征相似,而与华北地幔特征存在显著区别,反映大别造山带发育在扬子地幔上,根据大量的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指出桐柏-商城-磨子潭-晓天断裂带是秦岭造山带中商丹断裂带的东延,综合研究证实大别造山带主体属南秦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34.
野外调查研究发现,东大别罗田片麻岩区广泛发育了轴面倾向SE的纵弯式褶皱,这些褶皱近平行于片麻理。整个罗田地区的片麻理显示它在区域上是一个SE-NW方向上的倒转背斜。三维有限应变分析发现,罗田片麻岩区在核部、翼部的不同位置既有挤压、也有拉伸变形,显示为纵弯式褶皱的成因机制。石英C轴组构显示,罗田片麻岩区主要遭受SE-NW方向上的挤压作用,并在中等温度的中上地壳环境下形成了纵弯褶皱。由片麻理显示的轴面SE倾向的褶皱形成于罗田穹隆形成之后,表明自罗田穹隆开始形成后,罗田地区乃至整个东大别又发生了一次较深层次的挤压作用。这次挤压作用促进了穹隆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635.
西天山菁布拉克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与特克斯县菁布拉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密切相关的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以低Ti、亏损Nb和Ta、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微富集轻稀土元素为特征。结合其同位素特征,提出该岩体的形成与南天山洋板块向中天山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有关,岩浆起源于MORB源的亏损地幔,由于南天山洋壳向亏损地幔的俯冲,导致岩浆具有岛弧岩浆的特点。在侵位过程中遭受地壳和围岩的混染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636.
根据新藏公路沿线实际观察资料和前人的最新成果,总结了新疆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构造特征、层序及岩石学特征;对库地蛇绿岩形成时代、原始构造环境等有争议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了有关库地蛇绿岩的如下新结论:①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同位素年龄值为大于1661.9~698.36Ma;②形成于缓慢扩张的条件下,且没有经历过俯冲消减作用;③岩浆来源为弱亏损的、非单一的上地幔源,并受到了陆壳物质的混染;④原始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岛弧—弧间盆地,属过渡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37.
The Qinling‐Tongbai‐Dabie‐Sulu orogenic belt comprises a Palaeozoic accretion‐dominated system in the north and a Mesozoic collision‐dominated system in the south. A combined petr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medium‐to‐high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iverse Palaeozoic tectonic units in the Tongbai orogen was undertaken to help elucidate the origins of Triassic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llision dynamics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re 570–610 °C and 9.3–11.2 kbar for the lower unit of the Kuanping Group, 630–650 °C and 6.6–8.9 kbar for the upper unit of the Kuanping Group, 550–600 °C and 6.3–7.7 kbar for the Erlangping Group, 770–830 °C and 6.9–8.5 kbar for the Qinling Group and 660–720 °C and 9.1–11.5 kbar for the Guishan complex. Reaction textures and garnet compositions indicate clockwise P–T paths for the amphibolite facies rocks of the Kuanping Group and Guishan complex, and an anticlockwise P–T path for the granulite facies rocks of the Qinling Group.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U–Pb zircon dating on metamorphic rocks and deformed granite/pegmatites revealed two major Palaeozoic tectonometamorphic events. (i) During the Silurian‐Devonian (c. 440–400 Ma), the Qinling continental arc and Erlangping intra‐oceanic arc collided with the Sino‐Korean craton. The emplacement of the Huanggang diorite complex resulted in an inverted thermal gradient in the underlying Kuanping Group and subsequent thermal relaxation during the exhumation. Meanwhile, the oceanic subduction beneath the Qinling continental arc produced magmatic underplating and intrusion, leading to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followed by a near‐isobaric cooling path. (ii)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 (c. 340–310 Ma),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aeo‐Tethyan ocean generated a medium P/T Guishan complex in the hangingwall and a high P/T Xiongdian eclogite belt in the footwall. The Guishan complex and Xiongdian eclogite belt are therefore considered to be 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Subsequent separation of the paired belts is infer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eclogites with the Triassic HP metamorphic complex during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相似文献   
638.
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的构造机制(是俯冲- 增生造山、还是后造山- 裂谷)是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西大别造山带红安桃花地区新识别出双峰式火山岩,为进一步揭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岩浆- 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信息。SIMS和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结果表明,桃花双峰式火山岩形成年龄为750~740 Ma。基性火山岩为拉斑玄武质,显示由正常洋中脊型玄武岩向弧型玄武岩演化的微量元素特征,且具有变化的全岩εNd(t)值(0. 05~+5. 96)。这些基性火山岩可能是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在减压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围岩混染。酸性火山岩中,徐门寨样品富硅(SiO2≥75%)和碱(K2O+Na2O≥7%),富集REE和HFSE(如Zr、Hf、Nb、Y),其Zr+Ce+Y+Nb≥600×10-6,10000Ga/Al≥2. 6,与分异A型花岗岩类相似。它们同时具有富集的Hf- Nd同位素组成,其锆石εHf(t)值主要集中在12. 32~1. 88,而全岩εNd(t)值为13. 29~9. 60,可能是区域上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岩在高温低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综合本文和前人的资料表明,南秦岭- 桐柏- 大别- 苏鲁造山带在新元古代中期(780~635 Ma)的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于一个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拉张减薄的大陆裂谷环境;高温- 低压条件下的软流圈、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熔融及其相互反应,是这一时期不同性质岩浆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9.
桐柏——大别山主要构造热事件及40Ar/39Ar地质定年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桐柏——大别山是一条复合造山带。在其演化过程中曾经历了扬子旋回(1000Ma-761Ma)和加里东旋回(470Ma-401Ma)两个板块构造旋回的俯冲-碰撞造山作用,之后又经历了早、中华力西(357Ma-314Ma)的平移走滑和晚华力西(286Ma-261Ma)、印支期(224Ma-185Ma)、燕山期(130Ma-111Ma)逆掩或逆冲推覆的陆-陆叠覆造山作用。印支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系是在陆-陆叠覆造山作用下形成的。燕山期的造山不仅具显著的深层次构造岩浆作用特点,而且还伴随快速的隆升作用。  相似文献   
640.
天山北坡春季雪洪形成的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季融雪洪水是天山北坡积雪水文特征之一,有时形成灾害,造成一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根据天山北坡乌鲁木齐附近不同海拔四个气象台站冷季降水、蒸发、积雪和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春季融雪洪水规模及其产流的时空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