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8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580篇
测绘学   145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284篇
地质学   693篇
海洋学   1156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19篇
自然地理   70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初始扰动对一次华南暴雨预报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本璐  林万涛  张云 《大气科学》2009,33(6):1333-1347
本文选取了2006年华南前汛期的一次暴雨过程, 采用AREMv2.3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数值模拟, 分别在模式初始场的物理量场 (温度场、 风场、 湿度场) 上加扰动, 分析不同物理量场上的扰动对降水预报的影响, 以及物理量预报误差和扰动能量的增长情况。同时, 通过本个例讨论误差增长与湿对流的关系, 扰动振幅对误差增长的影响和华南区域的中尺度降水的可预报性问题。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初始时刻不同物理量场加实际振幅的正态分布的随机扰动时, 对降水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24小时降水预报, 温度场对降水的影响最大。误差的增长与湿对流不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尺度小振幅误差增长很快, 而且是非线性增长。这意味着短期的较小尺度降水的可预报性很小。与大振幅扰动相比, 小振幅扰动造成的误差较小。但是小振幅扰动的迅速发展, 很快就会对降水预报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 只能有限地提高预报质量, 而且由于扰动非线性增长很快, 在预报时间的提前上, 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92.
甘肃黄土高原地温与冬小麦发育期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费晓玲  丁春兰 《干旱气象》2009,27(2):148-151
用黄土高原代表站甘肃省庆阳西峰站1971~2005年5、10、15、20 cm地温和1981~2005年冬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地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峰10 cm地温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地温与冬小麦发育期成负相关,与冬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乳熟期,相关系数为-0.57~-0.65,与春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返青期,相关系数为-0.60~-0.63.冬季典型年份各平均发育期差异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起身期提前了15 d,春季典型年份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全生育期提前了23 d.  相似文献   
993.
卫星遥感技术在秸秆焚烧监测业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秸秆焚烧常造成灰烬飞扬,烟雾迷漫,形成空气污染。常规的秸秆焚烧监测难度较大。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秸秆焚烧监测业务、服务的方法,包括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秸秆焚烧火点的基本原理,以及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业务服务的流程、相关业务服务系统的组成及服务方式等。  相似文献   
994.
1. IntroductionChinese agricultur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structural changes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e averagestaple crop productivity has doubled in 25 yr while thepopulation increased by 25 %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CSY), 2003]. Winter wheat is one of China'smost important staple food crops, with a total farm-ing area of nearly 24 million hectares and a produc-tion exceeding 92 million ton in 2002 (CSY, 2003).Although China has been the world's largest wheatproducer since 1983 (…  相似文献   
995.
《Basin Research》2018,30(5):1042-1073
The Late Triassic outcrops on southern Edgeøya, East Svalbard, allow a multiscale study of syn‐sedimentary listric growth faults located in the prodelta region of a regional prograding system. At least three hierarchical orders of growth faults have been recognized, each showing different deformation mechanisms, styles and stratigraphic locations of the associated detachment interval. The faults, characterized by mutually influencing deformation envelopes over space‐time, generally show SW‐ to SE‐dipping directions, indicating a counter‐regional trend with respect to the inferred W‐NW directed progradation of the associated delta system. The down‐dip movement is accommodated by polyphase deformation, with the different fault architectural elements recording a time‐dependent transition from fluidal‐hydroplastic to ductile‐brittle deformation, which is also conceptually scale‐dependent, from the smaller‐ (3rd order) to the larger‐scale (1st order) end‐member faults respectively. A shift from distributed strain to strain localization towards the fault cores is observed at the meso to microscale (<1 mm), and in the variation in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litho‐structural facies across and along the fault envelope, with bulk porosity, density, pore size and microcrack intensity varying accordingly to deformation and reworking intensity of inherited structural fabrics. The second‐ and third‐order listric fault nucleation points appear to be located above blind fault tip‐related monoclines involving cemented organic shales. Close to planar, through‐going, first‐order faults cut across this boundary, eventually connecting with other favourable lower‐hierarchy fault to create seismic‐scale fault zones similar to those imaged in the nearby offshore areas. The inferred large‐scale 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first‐order faults are rela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ctonic reactivation of deeper Palaeozoic structures in a far field stress regime due to the Uralide orogeny, and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and sedimentary input in a fine‐grained, water‐saturated, low‐accommodation, prodeltaic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n synergy to this large‐scale picture, small‐scale causative factors favouring second‐ and third‐order faulting seem to be related to mechanical‐rheological instabilities related to localized shallow diagenesis and liquidization fronts.  相似文献   
996.
贾占华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19,39(4):636-643
构建包括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ArcGIS 空间分析法对2003~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水平、空间格局及集聚模式进行探究,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普遍处于失衡状态,但失衡水平在不断降低。经济结构失衡水平高值区被低值区包围,在空间上形成典型中心-外围分布模式。 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结构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2003~2008年,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并表现出负空间溢出效应,而2009~2015年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出现“失衡并增长”。  相似文献   
997.
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及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性、经济发展潜力、成果分配、资源环境、民生福利7个维度刻画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从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两个维度刻画经济增长数量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2006—2018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协调水平上,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度较低,且呈下降趋势;② 协调度空间格局上,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增长速度的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且保持相对稳定,但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规模的协调度空间格局差异较大;③ 协调类型上,“数量滞后”型呈零星分布,“规模滞后”型向中西部集聚,“速度滞后”型向东北拓展,“质量滞后”型表现出多样性特征;④ 经济增长质量与规模、速度的协调关系表现出不一致的特征;⑤ 相互协调机理分析发现,民生福利、经济发展潜力、人均GDP对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协调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⑥ 针对不同协调类型的城市群应分别采取相应举措以助力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西藏沙化土地治理区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和稳定程度,根据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个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西藏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植物有34种,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桑(Morus alb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占优势地位。综合示范区固沙植被平均盖度为31.6%±13.1%;平均生长高度为41.2±19.9 cm;平均生长密度为4.6±4.7株·m-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H指数平均为0.99±0.54;物种多样性D指数平均为2.55±1.37;物种均匀度平均为1.76±0.75。  相似文献   
999.
1990—2015年中国县市尺度人口收缩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  戚伟  齐宏纲  刘盛和 《地理研究》2020,39(7):1565-1579
近年来,区域人口收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在中国也日益明显。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在县市尺度上分析了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15年三个时期人口收缩区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并定量探讨了其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发现如下:① 人口收缩现象在县市尺度非常明显,三个时期人口收缩区占比均超过20%;② 2000—2010年人口收缩区以大面积扩张为主要特征,东北地区、川黔渝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最为明显,而东部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和福建西部等局部范围;③ 2010—2015年人口收缩转缓慢增长成为主要特征,仅东北地区、河南等人口收缩区仍有所扩张;④ 人均GDP和非农就业占比等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人口收缩区的形成影响显著,而经济发展速度因素则与人口收缩的演变密切相关;⑤ 除经济因素外,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对人口收缩区形成及演变的影响均非常显著,且其作用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彭立  邓伟  谭静  林磊 《地理学报》2020,75(9):1996-2008
水土资源不仅是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本文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尼系数法评估水土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状况,同时基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建立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实现了经济增长对水土要素的敏感性分析,引入经济增长阻尼模型定量测算了水土资源对横断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结果表明:① 2006—2015年横断山区水资源、土地资源与GDP的区域基尼系数波动范围分别为0.260~0.298和0.389~0.424,水资源对不同产业的满足程度相对合理,而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较不匹配,尤其是第二、三产业;② 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土地资源的产出弹性是水资源2倍左右,土地资源的累计贡献率明显高于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于水资源要素。③ 水土资源增长阻尼平均水平分别为0.012和0.022,说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横断山区经济发展均产生明显的约束作用,且受土地资源的限制较大。研究表明中国山区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需求的匹配,充分挖掘水土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供给可以降低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